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台电脑,三色书箱,十几个村民,讲桌前的林风谦激情满怀,滔滔不绝。这样的场景每隔几天就要上演一次,讲桌前的人不变,只是换了新的地点、新的书箱和新的村民。
近几年,国家对全民阅读越来越重视,已连续四次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平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平度市教育体育局和旧店镇人民政府联合开展了“行走的书箱”文化扶贫项目,身为青岛市志愿者服务协会副秘书长的林风廉正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脱胎于公益活动的“行走的书箱”项目由政府主导,由民间公益组织执行,推广阅读。它的目标不仅是要在平度市旧店镇营造出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更是要探讨在全国广大农村开展全民阅读的途径和方法。为了便于推广,“书箱”分为成人与青少年两类,分别在村庄与学校流通。其中村庄推广部分为每个村子发放三个书箱,每个书箱放十本书,不同颜色的书箱放置不同类型的书,红色放文学类,蓝色放科技类,黄色放家庭营养类,从不同方面满足村民需求。
401位领读人,39场培训
项目开始前,没有太多人对它抱有希望,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在青岛的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电脑与网络几乎成为标配,刷手机、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占据了人们更多的空闲时间。相比城市,农村阅读更像一片未开发的岛屿,资源丰富却不易登陆征服。面对这样的现状,林风谦想了很多办法。
曾经是海军石家庄舰政委的林风谦十分擅长组织工作,为了让项目落到实处,他创造了领读人模式——在旧店镇178个村庄中每村设立一位领读人,保管书箱并承担借阅、推广、记录工作。除村庄外,辖区内的20所学校185个班,每个班设置一位领读人。为了方便管理,每十几位领读人之上还有一位总领读人。许多被选上来的领读人一开始并没有多大热情,林风谦便对领读人进行培训。为了达到最佳培训效果,每场培训只有十几个人。401个领读人,要做39场培训,从三月份到现在,林风谦已经进行了28场。他说:“做这件事真的要靠很大的情怀。”
每次培训,他都要给坐在对面十几个不拘形色的村民讲两个故事,也正是这两个故事促使林风谦全心全意投入了阅读推广项目。
“我家就是农村的,我三爷爷是他们那个年代唯一一个读过私塾的人,村里的人什么事都找他问问。”正是因为三爷爷的熏陶,小小的林家家族走出了全村第一位学士,第一位硕士,第一位博士。林风谦的父亲说,正是有了三爷爷才有了林家的现在。
来到镇上后他听到的另一个故事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家长来说更具借鉴意义。有一位父母双亡的春蕾女童,自小跟着爷爷生活。小女孩格外努力,考上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妇联让她回到村子里讲讲体会。她说从小时候起她写作业的时候爷爷就在一旁看报纸陪着她,直到上大学她才知道爷爷根本看不懂字,只是拿着报纸做样子。
林风谦对着台底下一群似懂非懂的领读人说:“别看只有3个箱子,30本书,你们带回去之后可能觉得改变不了什么,可是想想我三爷爷对整个家族的影响,小女孩的爷爷对她的影响,咱们在埋怨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的时候,自己又在干什么?既然你们是村里的一员,那能不能给村子做一些造福后代的事?只要你们村有一天有一个孩子长大成才的时候说,你们带回去的书箱里有一本书给他很大影响,这就值了。”林风谦的话极大地鼓动了领读人,一位先前高喊着“丢了付不起责任”的65岁大伯,在听完后高举起拳头说,“政委,我保证完成任务!”
“半个小时,从不理解到保证完成任务”,林风谦兴奋地边比划边对记者说。
“在农村做阅读,就像在荒山上种树”
深知开展农村阅读的不易,林风谦卯足了劲要做出一点成绩。每隔一段时间他便一个一个打电话给领读人,詢问书籍的借阅情况,是否遇到困难,问问有哪些书是村民想读而书箱里没有的。打电话前,每一句话他都提前设计好,既要让领读人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又可以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家里还有带回去的书箱。“如果领读人只借出了两本书,怕丢面子他可能会说借出去10本,那么放下电话,他就得想办法让另外8本书被借出去。”谈到这里,林风谦露出带有一丝小狡黠的笑容。
所有领读人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村民主动在群里发照片,林风谦兴奋地滑着手机,向记者展示这些照片:成年人光着上身,卷着裤脚,穿着拖鞋,坐在门口的石阶上,皱着眉头看着书;晒得黝黑的孩子倚在墙角,歪着脑袋啃着指头翻着书。有的领读人还在群里发了自己写的诗“……行走的书箱\来到我们山区\让我们和书交朋友\我们将吟遍九州\踏着诗人的足迹、我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道。行走的书箱、来到平度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和书交朋友\我们将取得辉煌的成就\继承前人的智慧\在科学的海洋中泛舟……\书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在林风谦看来,这些扎根田地,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诗散发着独有的香气。
当被问及活动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时,林风谦别过脸,思考了几秒钟,说:“所有的困难和不足都是必然的。”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下,想在城镇实现全民阅读已非易事,推广农村阅读的难度更可想而知。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林风谦都曾遇到过推广阅读的困难。在“行走的书箱”项目之外,林风谦还在青岛市李沧区开展了“悦读书房”项目。书房开在小区里,供儿童与成年人阅读。与“书箱”一样,“书房”也有“领读人”,只不过这群人是来自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志愿者。采访时,这群学生正在进行培训,不同于农村的领读人,他们不仅要给儿童讲阅读,还要介绍传统文化,林风谦对他们寄予更多期望。采访中,林风谦放心不下正在培训的领读人,去现场盯了半个小时后才返回继续接受采访。
如今,林风谦已经在阅读推广方面小有知名度。4个月来,“行走的书箱”项目在林风谦的全身心投入下平稳运行着,他坚信农村阅读不是一个死结。作为拓荒者,他表示“现有的效果比预期好太多”。推广阅读不能着急,他希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行走的书箱”项目虽然刚刚展开,林风谦希望能借此探索出一条在全国开展农村阅读的道路。“在农村做阅读,就像在荒山上种树一样。用飞机飞一遍播撒种子,不行,成活率太低。我必须挖个坑,撒上种子,再埋土、浇水,让这棵小苗活下去。然后我再到另一个地方挖坑。等到明年我再在旁边做一些小绿化,后年我再做一些绿化,直到一片绿色的森林成长起来。”
近几年,国家对全民阅读越来越重视,已连续四次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平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平度市教育体育局和旧店镇人民政府联合开展了“行走的书箱”文化扶贫项目,身为青岛市志愿者服务协会副秘书长的林风廉正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脱胎于公益活动的“行走的书箱”项目由政府主导,由民间公益组织执行,推广阅读。它的目标不仅是要在平度市旧店镇营造出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更是要探讨在全国广大农村开展全民阅读的途径和方法。为了便于推广,“书箱”分为成人与青少年两类,分别在村庄与学校流通。其中村庄推广部分为每个村子发放三个书箱,每个书箱放十本书,不同颜色的书箱放置不同类型的书,红色放文学类,蓝色放科技类,黄色放家庭营养类,从不同方面满足村民需求。
401位领读人,39场培训
项目开始前,没有太多人对它抱有希望,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在青岛的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电脑与网络几乎成为标配,刷手机、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占据了人们更多的空闲时间。相比城市,农村阅读更像一片未开发的岛屿,资源丰富却不易登陆征服。面对这样的现状,林风谦想了很多办法。
曾经是海军石家庄舰政委的林风谦十分擅长组织工作,为了让项目落到实处,他创造了领读人模式——在旧店镇178个村庄中每村设立一位领读人,保管书箱并承担借阅、推广、记录工作。除村庄外,辖区内的20所学校185个班,每个班设置一位领读人。为了方便管理,每十几位领读人之上还有一位总领读人。许多被选上来的领读人一开始并没有多大热情,林风谦便对领读人进行培训。为了达到最佳培训效果,每场培训只有十几个人。401个领读人,要做39场培训,从三月份到现在,林风谦已经进行了28场。他说:“做这件事真的要靠很大的情怀。”
每次培训,他都要给坐在对面十几个不拘形色的村民讲两个故事,也正是这两个故事促使林风谦全心全意投入了阅读推广项目。
“我家就是农村的,我三爷爷是他们那个年代唯一一个读过私塾的人,村里的人什么事都找他问问。”正是因为三爷爷的熏陶,小小的林家家族走出了全村第一位学士,第一位硕士,第一位博士。林风谦的父亲说,正是有了三爷爷才有了林家的现在。
来到镇上后他听到的另一个故事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家长来说更具借鉴意义。有一位父母双亡的春蕾女童,自小跟着爷爷生活。小女孩格外努力,考上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妇联让她回到村子里讲讲体会。她说从小时候起她写作业的时候爷爷就在一旁看报纸陪着她,直到上大学她才知道爷爷根本看不懂字,只是拿着报纸做样子。
林风谦对着台底下一群似懂非懂的领读人说:“别看只有3个箱子,30本书,你们带回去之后可能觉得改变不了什么,可是想想我三爷爷对整个家族的影响,小女孩的爷爷对她的影响,咱们在埋怨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的时候,自己又在干什么?既然你们是村里的一员,那能不能给村子做一些造福后代的事?只要你们村有一天有一个孩子长大成才的时候说,你们带回去的书箱里有一本书给他很大影响,这就值了。”林风谦的话极大地鼓动了领读人,一位先前高喊着“丢了付不起责任”的65岁大伯,在听完后高举起拳头说,“政委,我保证完成任务!”
“半个小时,从不理解到保证完成任务”,林风谦兴奋地边比划边对记者说。
“在农村做阅读,就像在荒山上种树”
深知开展农村阅读的不易,林风谦卯足了劲要做出一点成绩。每隔一段时间他便一个一个打电话给领读人,詢问书籍的借阅情况,是否遇到困难,问问有哪些书是村民想读而书箱里没有的。打电话前,每一句话他都提前设计好,既要让领读人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又可以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家里还有带回去的书箱。“如果领读人只借出了两本书,怕丢面子他可能会说借出去10本,那么放下电话,他就得想办法让另外8本书被借出去。”谈到这里,林风谦露出带有一丝小狡黠的笑容。
所有领读人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村民主动在群里发照片,林风谦兴奋地滑着手机,向记者展示这些照片:成年人光着上身,卷着裤脚,穿着拖鞋,坐在门口的石阶上,皱着眉头看着书;晒得黝黑的孩子倚在墙角,歪着脑袋啃着指头翻着书。有的领读人还在群里发了自己写的诗“……行走的书箱\来到我们山区\让我们和书交朋友\我们将吟遍九州\踏着诗人的足迹、我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道。行走的书箱、来到平度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和书交朋友\我们将取得辉煌的成就\继承前人的智慧\在科学的海洋中泛舟……\书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在林风谦看来,这些扎根田地,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诗散发着独有的香气。
当被问及活动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时,林风谦别过脸,思考了几秒钟,说:“所有的困难和不足都是必然的。”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下,想在城镇实现全民阅读已非易事,推广农村阅读的难度更可想而知。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林风谦都曾遇到过推广阅读的困难。在“行走的书箱”项目之外,林风谦还在青岛市李沧区开展了“悦读书房”项目。书房开在小区里,供儿童与成年人阅读。与“书箱”一样,“书房”也有“领读人”,只不过这群人是来自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志愿者。采访时,这群学生正在进行培训,不同于农村的领读人,他们不仅要给儿童讲阅读,还要介绍传统文化,林风谦对他们寄予更多期望。采访中,林风谦放心不下正在培训的领读人,去现场盯了半个小时后才返回继续接受采访。
如今,林风谦已经在阅读推广方面小有知名度。4个月来,“行走的书箱”项目在林风谦的全身心投入下平稳运行着,他坚信农村阅读不是一个死结。作为拓荒者,他表示“现有的效果比预期好太多”。推广阅读不能着急,他希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行走的书箱”项目虽然刚刚展开,林风谦希望能借此探索出一条在全国开展农村阅读的道路。“在农村做阅读,就像在荒山上种树一样。用飞机飞一遍播撒种子,不行,成活率太低。我必须挖个坑,撒上种子,再埋土、浇水,让这棵小苗活下去。然后我再到另一个地方挖坑。等到明年我再在旁边做一些小绿化,后年我再做一些绿化,直到一片绿色的森林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