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深感: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质,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是:学生爱上语文课,对语文有浓厚兴趣,喜欢并自觉进行语文学习。如何才能使这一条件具备呢?我认为首先在于教师要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使语文课富有魅力。
所谓讲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就是用微格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语文教学技能。具体讲,就是精心设计每堂语文课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细节,从课堂教学结构的导入、提问、组织讨论、小结到教师自身行为的表现,都要准确得体而富有动人的力量,要具一种美的感染力,以使学生深深被吸引住。随着作品与教师的情感或喜或悲,学生全部感知系统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清晰敏捷,纵横驰骋,在特定情境中感受到心灵的颤动或情感的满足,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增强技能,尽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取最大效益,并摆脱掉原来较重的课业负担。
为此,我与同仁在这方面逐步做了一点尝试与探索。
一.围绕重点,旁征博引
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人对自己不曾听过看过的新东西似乎都有种新鲜感、渴求了解感,特别是求知欲较强,对一切似乎都陌生、都充满好奇的孩子,他们不知道的、教科书上没写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学生就爱听书上没有的”恐已非个别现象,学生喜欢和敬佩知识渊博、讲课内容丰富的老师恐也基于此种心理。那么,我们就需适当给予他们些新的刺激,以促进求知欲,培养其对语文的情感、兴趣。所以,如果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适时补充与课内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就会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兴趣学与思,处于主动地位,从而列好掌握和巩固应学会的东西。
我喜欢在讲课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联系实际,旁征博引。这不仅不会喧宾夺主,反而有助于重点内容知识的掌握巩固。因为这样讲,学生爱听、注意听,有助于理解,印象深,有效。而且,这样还能丰富学生头脑,开阔其眼界,激发求知欲,启发联想,活跃思维。而从真正学好语文的角度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从满足社会需要的长远目标看,这后者的价值不是更大吗?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要较好达到教学目的,就比须在导入、提问、组织探讨、小结等环节上动脑筋,精心搞好每一环节的设计。这是微格教学理论所强调的教学技能,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精心备课”,常指这方面。
我就文章思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启发性提问,提问紧扣课文,难易适中,语言均经过斟酌,力求准确而简洁,流畅而具吸引力。提示小结性的语言亦如此,并力求富于美感。这样一步一步,使学生认真看书、思考、概括、思路紧跟教师。
三.刻苦锤炼好教学语言
这是提高教学艺术性特别强调的一点。教学语言主要指教师的课堂口语(语言、语音、语气等)和身态语(表情姿势、堂上动作等)。如果说“围绕重点旁征博引”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属于教学内容的话,那么“锤炼好语言”该算作形式。内容由形式来表现。试想有一份“无懈可击”的教案,内容设计很好,吸引人,富感染力,但交给口音很重或口齿不甚清楚,“啊、啊”口头语不断,语调平淡、缺乏感情,无目的重复,总在讲台上一个姿势,眼睛总瞅着教案或是别的一个什么地方,没有表情,没有手势……这样的人去讲,那会是何等糟糕的情景呢。面对这样一个缺乏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情感、活力,形同槁木的老师,语文课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学生的兴趣、感情、思维何以激发起来?学生的语文水平何以提高?而倘若将此教案拿给教学语言能力很强的教师去上课,堂上就会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效果自然很好。我曾耳闻目睹一些老师的讲课,其差距往往并非在专业知识水平上,也不在教学设计上,而就在课堂驾驭教学语言的能力上,仅这点不同,教学效果便不同。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在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性,增强语文课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我们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随时注意在语言表达的实践中磨练自己,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必须锻炼提高“临时应变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说这是最难的,因要使应变语言流畅生动的表达出来,需要极为清晰敏捷的思维,果断迅速的组织。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箴言:“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有的语言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语言则像永恒的星星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使你的语言成为指路的明星吧!”我想,我们教师,真应修炼成语言艺术的天使。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学生倦怠而注意力分散,而且可以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大胆进行多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这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对训练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我们要冲破束缚,放开手脚,千方百计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洋溢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富于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享受。让我们面对一双双真诚而好奇的眼睛,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小脑瓜,以知识丰富、旁征博引充实诱导之;以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激发感染之;以轻松愉快、活泼多变的方式吸引调动之;以严谨求实、勤练多思的学风要求训练之。依据实际,综合运用,以达共同目的:使学生于长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的情境熏陶下,自自然然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永远喜爱语文,并自如地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七中学)
所谓讲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就是用微格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语文教学技能。具体讲,就是精心设计每堂语文课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细节,从课堂教学结构的导入、提问、组织讨论、小结到教师自身行为的表现,都要准确得体而富有动人的力量,要具一种美的感染力,以使学生深深被吸引住。随着作品与教师的情感或喜或悲,学生全部感知系统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清晰敏捷,纵横驰骋,在特定情境中感受到心灵的颤动或情感的满足,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增强技能,尽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取最大效益,并摆脱掉原来较重的课业负担。
为此,我与同仁在这方面逐步做了一点尝试与探索。
一.围绕重点,旁征博引
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人对自己不曾听过看过的新东西似乎都有种新鲜感、渴求了解感,特别是求知欲较强,对一切似乎都陌生、都充满好奇的孩子,他们不知道的、教科书上没写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学生就爱听书上没有的”恐已非个别现象,学生喜欢和敬佩知识渊博、讲课内容丰富的老师恐也基于此种心理。那么,我们就需适当给予他们些新的刺激,以促进求知欲,培养其对语文的情感、兴趣。所以,如果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适时补充与课内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就会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兴趣学与思,处于主动地位,从而列好掌握和巩固应学会的东西。
我喜欢在讲课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联系实际,旁征博引。这不仅不会喧宾夺主,反而有助于重点内容知识的掌握巩固。因为这样讲,学生爱听、注意听,有助于理解,印象深,有效。而且,这样还能丰富学生头脑,开阔其眼界,激发求知欲,启发联想,活跃思维。而从真正学好语文的角度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从满足社会需要的长远目标看,这后者的价值不是更大吗?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要较好达到教学目的,就比须在导入、提问、组织探讨、小结等环节上动脑筋,精心搞好每一环节的设计。这是微格教学理论所强调的教学技能,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精心备课”,常指这方面。
我就文章思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启发性提问,提问紧扣课文,难易适中,语言均经过斟酌,力求准确而简洁,流畅而具吸引力。提示小结性的语言亦如此,并力求富于美感。这样一步一步,使学生认真看书、思考、概括、思路紧跟教师。
三.刻苦锤炼好教学语言
这是提高教学艺术性特别强调的一点。教学语言主要指教师的课堂口语(语言、语音、语气等)和身态语(表情姿势、堂上动作等)。如果说“围绕重点旁征博引”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属于教学内容的话,那么“锤炼好语言”该算作形式。内容由形式来表现。试想有一份“无懈可击”的教案,内容设计很好,吸引人,富感染力,但交给口音很重或口齿不甚清楚,“啊、啊”口头语不断,语调平淡、缺乏感情,无目的重复,总在讲台上一个姿势,眼睛总瞅着教案或是别的一个什么地方,没有表情,没有手势……这样的人去讲,那会是何等糟糕的情景呢。面对这样一个缺乏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情感、活力,形同槁木的老师,语文课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学生的兴趣、感情、思维何以激发起来?学生的语文水平何以提高?而倘若将此教案拿给教学语言能力很强的教师去上课,堂上就会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效果自然很好。我曾耳闻目睹一些老师的讲课,其差距往往并非在专业知识水平上,也不在教学设计上,而就在课堂驾驭教学语言的能力上,仅这点不同,教学效果便不同。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在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性,增强语文课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我们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随时注意在语言表达的实践中磨练自己,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必须锻炼提高“临时应变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说这是最难的,因要使应变语言流畅生动的表达出来,需要极为清晰敏捷的思维,果断迅速的组织。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箴言:“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有的语言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语言则像永恒的星星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使你的语言成为指路的明星吧!”我想,我们教师,真应修炼成语言艺术的天使。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学生倦怠而注意力分散,而且可以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大胆进行多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这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对训练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我们要冲破束缚,放开手脚,千方百计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洋溢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富于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享受。让我们面对一双双真诚而好奇的眼睛,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小脑瓜,以知识丰富、旁征博引充实诱导之;以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激发感染之;以轻松愉快、活泼多变的方式吸引调动之;以严谨求实、勤练多思的学风要求训练之。依据实际,综合运用,以达共同目的:使学生于长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的情境熏陶下,自自然然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永远喜爱语文,并自如地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