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园丁,有责任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任务设疑,训练学生的探索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在出题时就布置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性思维。如教“打电话“这一话题时,我出示了课题A telephone call 以后,就引发质疑: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在电话里谈了些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思维很活跃;我又因势利导:听了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你能学会用英语打电话吗?又如,教“购物”这一话题时,我一上来就出示了一张Shopping List(购物单),布置学生学会用英语完成“购物”的任务……通过任务设疑,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性地训练,学生思维会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二、 插图求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我们的英语教材都配有插图(教学挂图),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仅将这些图作为一个创设情景的辅助手段,很少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我在使用教学挂图时,常常要求学生看图提问,对图中的疑点主动发问,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o can you see? How many? Where are they? Whose…等。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当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谁?什么?在哪里?”等问题时,他们对课文的难点、疑点也就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学习。坚持巧用插图,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三、 想象解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现有教材的课文都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我常常根据大部分课文语言材料言尽而意未尽的特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说对话的多种结果(即续说课文),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比如,第三册第一课课文的最后一句是:Go and get him please.即高老师让林涛去办公室找李磊。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疑问:林涛和李磊会说些什么?他们一起回教室时,高老师又会说些什么?通过这些想象性质的疑问,扩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续编对话,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 变序释疑,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按对话顺序逐句教学,费时较多,且不易突出重难点。我们可以采用变序教学,打破对话的顺序、框架,把话题中的重点部分提前,形成悬念,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疑问。如教第三册第13课时,可先提问:Who can you see in the photo?通过这样设疑,帮助学生抓住对话的中心话题,去枝留干,变序学习。再如第四册的A Letter一课,内容繁杂,生词较多。我设计了一张“方明”的个人资料卡,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填写卡中的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学校、班级、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信箱等栏目,通过这个设计,引导学生变序阅读这封长信,一发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他们的跳跃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五、扩展激疑,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我们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活化我们的英语教材,通过扩展教材内容或活动步骤,充分激发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一题多议,敢破常规,使教学向纵深发展。如第三册教材中有这样一组对话:A:I like…(我喜欢…)B:Me too.(我也是。)在教学中,我故意对一位男生说:I like skirts.(我喜欢裙子。)使其无法按课文套路说出Me too.激发学生根据对话的实际情况去思考不同于课文的新的回答方式:I don’t like…等等。又如在和学生进行“问路”对话时,按课文内容,当学生给我指去电影院的路时会问:Do you know zunyi Park?(你认识钟山公园吗?)我该回答:Yes.学生会告诉我:The cinema is beside the park.(电影院就在公园旁边。)在实际对话时,当学生问我时,我却打破课文的框架,回答:No.使学生无法按原有思路完成这一对话,情急之下,他们说出了许多课文中没有的句子:Sorry, I can’t help you.(对不起,我没法帮你了。)You can go and ask the policeman. (你去问警察吧!)Follow me.(跟我来。) Taxi!(出租车!)等等。有时,对教材的扩展会超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但却因此激起了他们的疑问,引发他们在课外、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活化教材,多启发,多引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创新。教师应巧设问题,善设疑点,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提供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
一、任务设疑,训练学生的探索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在出题时就布置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性思维。如教“打电话“这一话题时,我出示了课题A telephone call 以后,就引发质疑: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在电话里谈了些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思维很活跃;我又因势利导:听了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你能学会用英语打电话吗?又如,教“购物”这一话题时,我一上来就出示了一张Shopping List(购物单),布置学生学会用英语完成“购物”的任务……通过任务设疑,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性地训练,学生思维会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二、 插图求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我们的英语教材都配有插图(教学挂图),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仅将这些图作为一个创设情景的辅助手段,很少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我在使用教学挂图时,常常要求学生看图提问,对图中的疑点主动发问,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o can you see? How many? Where are they? Whose…等。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当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谁?什么?在哪里?”等问题时,他们对课文的难点、疑点也就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学习。坚持巧用插图,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三、 想象解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现有教材的课文都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我常常根据大部分课文语言材料言尽而意未尽的特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说对话的多种结果(即续说课文),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比如,第三册第一课课文的最后一句是:Go and get him please.即高老师让林涛去办公室找李磊。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疑问:林涛和李磊会说些什么?他们一起回教室时,高老师又会说些什么?通过这些想象性质的疑问,扩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续编对话,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 变序释疑,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按对话顺序逐句教学,费时较多,且不易突出重难点。我们可以采用变序教学,打破对话的顺序、框架,把话题中的重点部分提前,形成悬念,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疑问。如教第三册第13课时,可先提问:Who can you see in the photo?通过这样设疑,帮助学生抓住对话的中心话题,去枝留干,变序学习。再如第四册的A Letter一课,内容繁杂,生词较多。我设计了一张“方明”的个人资料卡,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填写卡中的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学校、班级、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信箱等栏目,通过这个设计,引导学生变序阅读这封长信,一发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他们的跳跃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五、扩展激疑,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我们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活化我们的英语教材,通过扩展教材内容或活动步骤,充分激发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一题多议,敢破常规,使教学向纵深发展。如第三册教材中有这样一组对话:A:I like…(我喜欢…)B:Me too.(我也是。)在教学中,我故意对一位男生说:I like skirts.(我喜欢裙子。)使其无法按课文套路说出Me too.激发学生根据对话的实际情况去思考不同于课文的新的回答方式:I don’t like…等等。又如在和学生进行“问路”对话时,按课文内容,当学生给我指去电影院的路时会问:Do you know zunyi Park?(你认识钟山公园吗?)我该回答:Yes.学生会告诉我:The cinema is beside the park.(电影院就在公园旁边。)在实际对话时,当学生问我时,我却打破课文的框架,回答:No.使学生无法按原有思路完成这一对话,情急之下,他们说出了许多课文中没有的句子:Sorry, I can’t help you.(对不起,我没法帮你了。)You can go and ask the policeman. (你去问警察吧!)Follow me.(跟我来。) Taxi!(出租车!)等等。有时,对教材的扩展会超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但却因此激起了他们的疑问,引发他们在课外、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活化教材,多启发,多引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创新。教师应巧设问题,善设疑点,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提供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