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目前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数学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趣味性讲解和开放性训练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效课堂模式下小学数学练习课讲练结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趣味性;开放性;讲练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练习课应体现如下功能: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实现“双基”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实现“两力”的目标。但在目前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练习教学的功能认识不到位或对练习教学重视不够。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课本例题知识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有的教师拿来主义,把书上的题目做完了事;有的教师设计的练习过多地模仿例题或布置大量相仿的题目操练,在“磨”上下功夫,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讲练结合”应用的效果呢?
一、着眼趣味性,开展课后习题情境式讲解
在数学练习教学过程中,讲解是以往“注入式”教学模式的重心。高效课堂模式大力倡导自主式探究与自主实践,但课后的练习所涉及到的一些延伸性问题往往在知识点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探索经历是必须的,但对于刚接触高效课堂模式还未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大部分孩子来说,这些延伸性问题会递减孩子们学数学的自信。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情境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讲”与“练”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感到亲切、真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老师“蜻蜓点水”式的按需施讲,会让孩子们有一种茅塞顿开的乐趣。
首先,是要避免“公布答案”式的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解题方法时,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讲”为“练”服务。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使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生活情景中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要有針对性的讲。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地确定情境内容与讲解方式,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何课后练习讲解中的情境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不同的数学讲解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讲解情境,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应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挑战性的讲解情境,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学雷锋活动”的情境,来解决“学校修理桌椅问题”;教学“厘米的认识”后,组织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第三,是抓住最本质、主要的内容讲。由于讲解内容大多为某一道题或某一类题型,所以必须充分考虑讲解情境的可操作性、运作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使用繁琐复杂的情境讲解,以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学生厌听,扰乱学生的思维。“蜻蜓点水”式的必要讲解起到“点拨启发,指点迷津”的作用,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也要知其所然的突破理解难点性问题。其根本还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为目的。此时,教师既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将现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同时,教师也有权利和义务提供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
二、着眼开放性,通过巩固练习来实现有效教学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在每节课后如何精心设计巩固练习,也是练习课备课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一环。尤其是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做好课后巩固练习工作。教学模式的改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所以,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就是做好课后练习的训练。
首先,在练习过程中应按需施练,设计巩固练习时,要考虑到每节课知识点与题型的链接要精准,以及每个学生自身的基础和优点,尤其要关注特殊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使全体学生得到提升练习,为其树立自信心。综合练习一定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比较复杂,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并且能够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基本题型学生却无法准确解答的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反复的进行讲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善意的指出个别学生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制订提高学习的方法和练习题,从而促使他们取得进步,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在设计练习时有选择的蕴含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能使学生产生疑惑、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习题。这样的练习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在反馈练习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荷兰数学家弗赖登格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练习时,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设起“讲” 与“练”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不是盲目跟从、邯郸学步,课堂教学也不是华而不实、缺乏实效,更不是脱离生活、枯燥封闭的,否则所谓生动创新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一无所获。只要我们妥当地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既能讲解精炼到位,又能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小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上海教育出版社
[2]陈国忠《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育
[3]林艺萍《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趣味性;开放性;讲练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练习课应体现如下功能: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实现“双基”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实现“两力”的目标。但在目前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练习教学的功能认识不到位或对练习教学重视不够。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课本例题知识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有的教师拿来主义,把书上的题目做完了事;有的教师设计的练习过多地模仿例题或布置大量相仿的题目操练,在“磨”上下功夫,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讲练结合”应用的效果呢?
一、着眼趣味性,开展课后习题情境式讲解
在数学练习教学过程中,讲解是以往“注入式”教学模式的重心。高效课堂模式大力倡导自主式探究与自主实践,但课后的练习所涉及到的一些延伸性问题往往在知识点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探索经历是必须的,但对于刚接触高效课堂模式还未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大部分孩子来说,这些延伸性问题会递减孩子们学数学的自信。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情境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讲”与“练”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感到亲切、真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老师“蜻蜓点水”式的按需施讲,会让孩子们有一种茅塞顿开的乐趣。
首先,是要避免“公布答案”式的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解题方法时,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讲”为“练”服务。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使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生活情景中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要有針对性的讲。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地确定情境内容与讲解方式,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何课后练习讲解中的情境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不同的数学讲解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讲解情境,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应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挑战性的讲解情境,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学雷锋活动”的情境,来解决“学校修理桌椅问题”;教学“厘米的认识”后,组织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第三,是抓住最本质、主要的内容讲。由于讲解内容大多为某一道题或某一类题型,所以必须充分考虑讲解情境的可操作性、运作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使用繁琐复杂的情境讲解,以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学生厌听,扰乱学生的思维。“蜻蜓点水”式的必要讲解起到“点拨启发,指点迷津”的作用,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也要知其所然的突破理解难点性问题。其根本还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为目的。此时,教师既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将现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同时,教师也有权利和义务提供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
二、着眼开放性,通过巩固练习来实现有效教学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在每节课后如何精心设计巩固练习,也是练习课备课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一环。尤其是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做好课后巩固练习工作。教学模式的改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所以,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就是做好课后练习的训练。
首先,在练习过程中应按需施练,设计巩固练习时,要考虑到每节课知识点与题型的链接要精准,以及每个学生自身的基础和优点,尤其要关注特殊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使全体学生得到提升练习,为其树立自信心。综合练习一定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比较复杂,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并且能够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基本题型学生却无法准确解答的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反复的进行讲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善意的指出个别学生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制订提高学习的方法和练习题,从而促使他们取得进步,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在设计练习时有选择的蕴含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能使学生产生疑惑、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习题。这样的练习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在反馈练习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荷兰数学家弗赖登格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练习时,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设起“讲” 与“练”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不是盲目跟从、邯郸学步,课堂教学也不是华而不实、缺乏实效,更不是脱离生活、枯燥封闭的,否则所谓生动创新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一无所获。只要我们妥当地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既能讲解精炼到位,又能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小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上海教育出版社
[2]陈国忠《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育
[3]林艺萍《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