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缺失了意境的画作如同人的双目失去了光彩。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将人的主观感情赋予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将其描摹。作画者通过山川河流、一草一木、乡村人家表达自己内在的学识、感受与修养,带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与思想上的感悟。意境是画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反复思索后灵感迸发的产物。出于对美的欣赏与对艺术的热爱,相对作画技巧而言更值得山水画画家关注与思考的,是如何营造更具意义的山水意境。本文就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9-1
一、画前先立意
中学生在国文课上练习作文时会受用教师一句话“题好一半文”。所谓“题好一半文”,无非作文之前先拟好文章标题,让读者在拿到文章的最初有眼前一亮的新鲜感。要想拟一个好的标题得先立意精准,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才能把握好作文方向,进而清楚准确表达出内心所感。作画非作文,但是在立意这一点上与作文的方法技巧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在作画前,须得先成竹在胸,方能下笔有神韵。画家在画前必须沉淀心绪,知道自己要画什么,需要表达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些情感与具体的意象相连接。
中国山水画重在“山水”二字,山水不仅是通俗意义上的山川、河流、小溪、树林,还涵盖了山川河流之中的住户人家、一草一木、鸟语花香,大自然的一静一动都在山水之列。中国自古代至今,山水画的整体意蕴往往与诗意相通,绝妙的山水画所体现的意境有如王摩诘的诗,能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佳境界。这就要求画家除了拥有描摹山水的绘画技巧,更要具备的是文学修养。山水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画作,在中国,好的山水画最能体现国风国韵与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画家本身的才气和灵气跃然纸上呢?在寻找意境的过程中已不止于只是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好的作画者还得具备足够的文学造诣。生搬硬套的景物即使好看也是没有灵气的,画家心中若有物其笔下才有物。那么,要如何才能立好意呢?要善于思考,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要有将大脑里的文学素养与现实中的一景一物相结合的能力。山川河流,有的深沉,有的秀美,有的小家碧玉,有的大家闺秀,景致的特点各不相同,画家需要清晰的知道自己将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风范,且需要将生活素材在大脑里加工成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一幅山水画格调的高低,意境的好坏,整体的美感协调与否,取决于画家自身的修养与情操。画前先立意决非简单地打腹稿,这是一个在大脑里运转学识构造全新的画境的过程。一个作画者的人格与情操会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意境无疑是作品的灵魂与眼睛。一个博览全书、品行高雅的画家,在立意构思时才能够得心应手。只有先立好意,才能营造出或空灵或雄奇的意境。
二、情感与技巧
绘画是无声的艺术语言,山水画是无声的鸟语花香、清流急湍的凝聚。该如何描摹刻画出绝佳的意境呢?这需要画家情感与技巧的结合。“意”是画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意,将主观创意完美赋予客观物象,才能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效果。在描摹意境的过程中,画家必须是有情感的。一个呆板沉闷的画家难以将其情感融于物象。山水画是通灵、神秀、奇幻无比的,可深沉可活脱,但一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家在立意直至描摹的整个创作过程必须是专心而细腻的,这种专心与细腻体现在其必须对自己所表达的山水意境有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作画者要有自己的见解,将人生经历赋予山川万象之中也是一种能力。这也需要画家丰富的阅历,阅历渐深作品自然有张力。
山水画的创作中技巧的运用是有讲究的。清代石涛的《山水清音图》中,近景中一棵横生而出的松树掩映着画面正中的一块巨石,画家通过画中景物的前后掩映来暗示空间,暗示出近景到中景的一层空间,也使得巨石不再显得突兀与呆板。这种以景衬景,以显示实际空间的作法,给观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得画卷整体现出活力与灵气。其次,在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技法中,画家使用的熟宣纸主要是用矾水浸刷而成。傅抱石的风雨作品,多用矾画雨丝,再用墨色渲染,色墨或多或少覆盖矾痕,矾迹变黄与否也无伤大雅。然而以矾水浸刷后的生宣纸变成熟宣纸,虽不易渗化却容易脆裂、纸张变黄。为将画作流传于世,本着对画作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后来人们在作画时尝试采用留白来弥补矾纸造成的困扰。用线圈,稍加皴法,渲染周围,中间留白,比如画山即是如此。山水画注重写意,留白处正是笔未到意已至的美妙所在,灵气、深远,意犹未尽。留白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结语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到“气韵生动”,重在刻画的气度韵致,这种气度韵致正是凭借对意象的捕捉而赋予的。它的美折射的也是意象的美,而意象的美折射的是作品的情调和境界,以景物的无声之言抒写胸臆表达情怀。意境的营造关乎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将情感融于物象,加之以熟练的技法,是营造山水画意境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余明洲,刘茜华.论陶瓷山水画意境的营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2).
[2]刘晓枫.别构灵奇——论中国山水画的“布置”[J].唐都学刊,2010,(05).
[3]欧阳晓川. 静处凝迟鸟飞绝[J].大众文艺,2011,(11).
[4]李玉田.诗意与中国山水画的联系[J].美术观察,2006,(07).
[5]马行奎.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构图之比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作者简介:
拜忠义,临夏州书画院。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9-1
一、画前先立意
中学生在国文课上练习作文时会受用教师一句话“题好一半文”。所谓“题好一半文”,无非作文之前先拟好文章标题,让读者在拿到文章的最初有眼前一亮的新鲜感。要想拟一个好的标题得先立意精准,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才能把握好作文方向,进而清楚准确表达出内心所感。作画非作文,但是在立意这一点上与作文的方法技巧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在作画前,须得先成竹在胸,方能下笔有神韵。画家在画前必须沉淀心绪,知道自己要画什么,需要表达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些情感与具体的意象相连接。
中国山水画重在“山水”二字,山水不仅是通俗意义上的山川、河流、小溪、树林,还涵盖了山川河流之中的住户人家、一草一木、鸟语花香,大自然的一静一动都在山水之列。中国自古代至今,山水画的整体意蕴往往与诗意相通,绝妙的山水画所体现的意境有如王摩诘的诗,能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佳境界。这就要求画家除了拥有描摹山水的绘画技巧,更要具备的是文学修养。山水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画作,在中国,好的山水画最能体现国风国韵与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画家本身的才气和灵气跃然纸上呢?在寻找意境的过程中已不止于只是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好的作画者还得具备足够的文学造诣。生搬硬套的景物即使好看也是没有灵气的,画家心中若有物其笔下才有物。那么,要如何才能立好意呢?要善于思考,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要有将大脑里的文学素养与现实中的一景一物相结合的能力。山川河流,有的深沉,有的秀美,有的小家碧玉,有的大家闺秀,景致的特点各不相同,画家需要清晰的知道自己将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风范,且需要将生活素材在大脑里加工成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一幅山水画格调的高低,意境的好坏,整体的美感协调与否,取决于画家自身的修养与情操。画前先立意决非简单地打腹稿,这是一个在大脑里运转学识构造全新的画境的过程。一个作画者的人格与情操会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意境无疑是作品的灵魂与眼睛。一个博览全书、品行高雅的画家,在立意构思时才能够得心应手。只有先立好意,才能营造出或空灵或雄奇的意境。
二、情感与技巧
绘画是无声的艺术语言,山水画是无声的鸟语花香、清流急湍的凝聚。该如何描摹刻画出绝佳的意境呢?这需要画家情感与技巧的结合。“意”是画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意,将主观创意完美赋予客观物象,才能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效果。在描摹意境的过程中,画家必须是有情感的。一个呆板沉闷的画家难以将其情感融于物象。山水画是通灵、神秀、奇幻无比的,可深沉可活脱,但一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家在立意直至描摹的整个创作过程必须是专心而细腻的,这种专心与细腻体现在其必须对自己所表达的山水意境有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作画者要有自己的见解,将人生经历赋予山川万象之中也是一种能力。这也需要画家丰富的阅历,阅历渐深作品自然有张力。
山水画的创作中技巧的运用是有讲究的。清代石涛的《山水清音图》中,近景中一棵横生而出的松树掩映着画面正中的一块巨石,画家通过画中景物的前后掩映来暗示空间,暗示出近景到中景的一层空间,也使得巨石不再显得突兀与呆板。这种以景衬景,以显示实际空间的作法,给观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得画卷整体现出活力与灵气。其次,在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技法中,画家使用的熟宣纸主要是用矾水浸刷而成。傅抱石的风雨作品,多用矾画雨丝,再用墨色渲染,色墨或多或少覆盖矾痕,矾迹变黄与否也无伤大雅。然而以矾水浸刷后的生宣纸变成熟宣纸,虽不易渗化却容易脆裂、纸张变黄。为将画作流传于世,本着对画作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后来人们在作画时尝试采用留白来弥补矾纸造成的困扰。用线圈,稍加皴法,渲染周围,中间留白,比如画山即是如此。山水画注重写意,留白处正是笔未到意已至的美妙所在,灵气、深远,意犹未尽。留白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结语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到“气韵生动”,重在刻画的气度韵致,这种气度韵致正是凭借对意象的捕捉而赋予的。它的美折射的也是意象的美,而意象的美折射的是作品的情调和境界,以景物的无声之言抒写胸臆表达情怀。意境的营造关乎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将情感融于物象,加之以熟练的技法,是营造山水画意境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余明洲,刘茜华.论陶瓷山水画意境的营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2).
[2]刘晓枫.别构灵奇——论中国山水画的“布置”[J].唐都学刊,2010,(05).
[3]欧阳晓川. 静处凝迟鸟飞绝[J].大众文艺,2011,(11).
[4]李玉田.诗意与中国山水画的联系[J].美术观察,2006,(07).
[5]马行奎.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构图之比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作者简介:
拜忠义,临夏州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