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促进广西“十三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的完成,本文基于工信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模型,结合“十二五”期间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对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测评与分析。研究发现“十二五”期间广西区域两化融合发展呈现良好趋势,两化融合总指数及各项分指数每年均以不同幅度增长。结合“十二五”期间广西两化融合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級情况,判定广西两化融合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属于初期阶段,两化融合发展与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关键词:两化融合;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
一、引言
2016年,我国两化融合向纵深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成为发展趋势,工信部研究起草并推动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与“双创”概念紧密结合,优化产业结构释放发展新动能,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此外,2016年11月3日,工业与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工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实力强国。《规划》编制以制约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落脚点,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形势,聚焦融合重点,突出体系建设,注重夯实融合发展基础,着力培育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此基础上明确“十三五”时期两化融合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作为未来五年两化融合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从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出发,提出至2020年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目标,并采用“进入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两个综合定量指标来评价两化融合发展,并提出,至2020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将达到85,较2015年提高约1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较2015年提高约15%。
在指导推动地方举办2016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度行活动的同时,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获得支持。工信部自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中设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项,重点支持制造业“双创”、工业大数据、工业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信息物理系统等15个试点示范项目。“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时代,新观念、新模式与新动力的产生与原有发展形态不断碰撞、融合,不可避免地对现有工业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当下广西工业经济发展遇到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难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是广西工业企业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的体现,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足的显现,成为制约广西经济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在“四化”同步中具有战略性地位,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促进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目前,学界对信息化还是新型工业化的研究形成了多套指标体系,如渠爱雪(2006)基于经济效益状况、人力资源利用程度、科技含量与信息化程度、经济效益状况、环境保护能力、资源利用6个支撑构面,形成一个复合评价指标体系:吴一洲(2009)等构建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模型。在借鉴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依据《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提出的指标来评估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本文拟采用廖重斌(1999)根据变异系数最小化原则提出的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来拟合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与产业升级水平这两个子系统的关联性、时序性,从时空角度来定量评价“十二五”期间广西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产业升级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内外部机制。
(二)数据来源
鉴于国家工信部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标准在每一个五年计划中均有所不同,考虑到对象空间独立性与经济独立性要求,本研究选取“十二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信息化、工业化及机制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受工业与信息化部、信息化与软件服务业司指导)发布的2012年至2015年度《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三、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评价体系
(一)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测度
在工信部信息化推动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近几年开展了全国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为确保评估连贯性与可比性,2012年至2015年评估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基本保持一致,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三类共23项指标,其中15项指标数据来自公开统计数据,8项指标数据来自抽样调查,企业数据采集量由首次评估的2300多家扩大到本次的6000多家。最后,基于数据校对和指数计算,完成《2014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的编写。
依据各项指标原始数据,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出广西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结合表2与图1,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5年广西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呈现均匀增长态势,2015年总指数达72.61,较2011年实现增长22.72。由表1可知,2011-2014年我国两化融合总指数及各项分指数每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基础环境指数为67.25,增长22.83;工业应用指数为76.12,增长18.87;应用效益指数为70.94,增长30.32。
(二)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测度
关于产业结构升级侧度,本文以产业结钩升级系数R表示。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关于产业结构演变学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高度化特征使第三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第一产业比重相对降低。因此,本文在侧度中国各省份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时采用李逢赛(2012)的研究方法,构建如下列公式所示的产业结构升级系数: 其中,yi为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R取值在1-3之间,R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低;R越接近于3,说明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广西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R值基本维持在2.2左右中等水平。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由2011年的2,1665增长到2015年的2.2354。反映到三次产业权重上,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权重在“十二五”期间内连年下降,而第三产业权重却逐年增加。相较于第二产业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广西第三产业权重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广西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评价
借助物理学中的容量A合等概念,学者们开发出多种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但其核心思想基本都是子系统之间离差最小化。在这些模型中,廖重斌(1999)的方法由于简便易行而被国内许多学者认可。其模型在二元系统下应用如下:
式中,C为耦合度;f(x)与g(x)分别是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子系统的综合功效。一般而言,C值介于0-1之间。根据目前众多学者对耦合度的分段方法,可以划分出四个区间。0≤C≤0,3时,表明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0.3 由于不同区域发展在发展方向、政策上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区域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水平并不一定按上述几个阶段顺序演变,倒退、跃进情况均有可能出现。在此基础上,廖重斌等提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
式中,D为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两化融合水平与产业升级水平的综合协调指数,其中α、β为待定系数,需要根据各子系统相对重要性确定。一般认为,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具有同等重要作用。故取α=β=0.5。协调度D值一般也在0-1之间。其区间划分与耦合度是类似的,由低至高可以划分为低度协调耦合阶段、中度协调耦合阶段、高度协调耦合阶段、极度协调耦合阶段。
依据前面广西区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十二五”期间广西区两化融合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指数,如表4所示:
续表
由表4所见,依据耦合度C的区间划分,“十二五”初期(2011年至2013年间),广西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均处于拮抗阶段,2014年与2015年两者耦合程度逐步进入磨合阶段。在总体发展趋势上,耦合程度正在以每年4个百分点增加,但是远没有达到理想的高水平耦合阶段。从耦合协调度来看,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耦合协调度年趋理想化,由2011年的0.7发展至2015年的0.9,整个“十二五”都处在区间的高度协调耦合阶段甚至是极度协调耦合阶段。
四、结论与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十二五”期间广西第三产业权重虽逐年增加,相较之下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是由于广西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也处于偏低状态,第三产业发展相当迟缓,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广西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的发展趋势是呈现良好态势,这得益于广西区在“十二五”期间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催生了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在服务方面,随着互联网等在制造业领域的快速渗透,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开始探索服务化转型,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创新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加上“营改增”等一系列税收普惠政策的实施,使得服务为制造企业带来的附加值将取得新突破,有效促进广西企业研发、制造、服务等环节附加值不断提高,加速推动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极大地促进广西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优化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与资源能源约束所面临的价值创造下降风险抵御能力将有所增强,推动使基于两化融合的研发设计与服务等所创造的附加值有望迎来突破性增长。2011年4月广西柳州市、桂林市获批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广西结合两市工业发展实际特点,试验区工作取得多方面积极成效。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为促进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广西两化融合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属于初期阶段,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认为要持续促进两化融合发展与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强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同作用。首先,要提升制造业尤其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服务型制造业的品质,提高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其次,在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同时,要基于两化融合发展各项指标加强广西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再次,鼓励创新,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再生利用水平。切实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扶持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与信息管理能力的企业:最后,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设。其一,围绕两化融合发展与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工作思路,从制度上做出保障,围绕推进两化融合发展工作出台相配套政策法规,重点在扶持政策上下工夫,扶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企业。其二,着力从工作机制上想办法,建立健全长效的协调机制、管理机制、安全保障机制,重点抓好企业信息化协调管理、通信市场监管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其三,加强制度执行力度,做到政策到位、责任到位、服务到位、监督到位。
关键词:两化融合;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
一、引言
2016年,我国两化融合向纵深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成为发展趋势,工信部研究起草并推动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与“双创”概念紧密结合,优化产业结构释放发展新动能,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此外,2016年11月3日,工业与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工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实力强国。《规划》编制以制约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落脚点,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形势,聚焦融合重点,突出体系建设,注重夯实融合发展基础,着力培育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此基础上明确“十三五”时期两化融合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作为未来五年两化融合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从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出发,提出至2020年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目标,并采用“进入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两个综合定量指标来评价两化融合发展,并提出,至2020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将达到85,较2015年提高约1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较2015年提高约15%。
在指导推动地方举办2016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度行活动的同时,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获得支持。工信部自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中设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项,重点支持制造业“双创”、工业大数据、工业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信息物理系统等15个试点示范项目。“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时代,新观念、新模式与新动力的产生与原有发展形态不断碰撞、融合,不可避免地对现有工业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当下广西工业经济发展遇到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难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是广西工业企业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的体现,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足的显现,成为制约广西经济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在“四化”同步中具有战略性地位,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促进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目前,学界对信息化还是新型工业化的研究形成了多套指标体系,如渠爱雪(2006)基于经济效益状况、人力资源利用程度、科技含量与信息化程度、经济效益状况、环境保护能力、资源利用6个支撑构面,形成一个复合评价指标体系:吴一洲(2009)等构建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模型。在借鉴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依据《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提出的指标来评估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本文拟采用廖重斌(1999)根据变异系数最小化原则提出的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来拟合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与产业升级水平这两个子系统的关联性、时序性,从时空角度来定量评价“十二五”期间广西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产业升级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内外部机制。
(二)数据来源
鉴于国家工信部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标准在每一个五年计划中均有所不同,考虑到对象空间独立性与经济独立性要求,本研究选取“十二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信息化、工业化及机制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受工业与信息化部、信息化与软件服务业司指导)发布的2012年至2015年度《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三、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评价体系
(一)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测度
在工信部信息化推动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近几年开展了全国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为确保评估连贯性与可比性,2012年至2015年评估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基本保持一致,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三类共23项指标,其中15项指标数据来自公开统计数据,8项指标数据来自抽样调查,企业数据采集量由首次评估的2300多家扩大到本次的6000多家。最后,基于数据校对和指数计算,完成《2014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的编写。
依据各项指标原始数据,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出广西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结合表2与图1,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5年广西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呈现均匀增长态势,2015年总指数达72.61,较2011年实现增长22.72。由表1可知,2011-2014年我国两化融合总指数及各项分指数每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基础环境指数为67.25,增长22.83;工业应用指数为76.12,增长18.87;应用效益指数为70.94,增长30.32。
(二)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测度
关于产业结构升级侧度,本文以产业结钩升级系数R表示。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关于产业结构演变学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高度化特征使第三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第一产业比重相对降低。因此,本文在侧度中国各省份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时采用李逢赛(2012)的研究方法,构建如下列公式所示的产业结构升级系数: 其中,yi为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R取值在1-3之间,R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低;R越接近于3,说明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广西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R值基本维持在2.2左右中等水平。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由2011年的2,1665增长到2015年的2.2354。反映到三次产业权重上,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权重在“十二五”期间内连年下降,而第三产业权重却逐年增加。相较于第二产业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广西第三产业权重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广西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评价
借助物理学中的容量A合等概念,学者们开发出多种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但其核心思想基本都是子系统之间离差最小化。在这些模型中,廖重斌(1999)的方法由于简便易行而被国内许多学者认可。其模型在二元系统下应用如下:
式中,C为耦合度;f(x)与g(x)分别是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子系统的综合功效。一般而言,C值介于0-1之间。根据目前众多学者对耦合度的分段方法,可以划分出四个区间。0≤C≤0,3时,表明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0.3
式中,D为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两化融合水平与产业升级水平的综合协调指数,其中α、β为待定系数,需要根据各子系统相对重要性确定。一般认为,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具有同等重要作用。故取α=β=0.5。协调度D值一般也在0-1之间。其区间划分与耦合度是类似的,由低至高可以划分为低度协调耦合阶段、中度协调耦合阶段、高度协调耦合阶段、极度协调耦合阶段。
依据前面广西区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十二五”期间广西区两化融合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指数,如表4所示:
续表
由表4所见,依据耦合度C的区间划分,“十二五”初期(2011年至2013年间),广西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均处于拮抗阶段,2014年与2015年两者耦合程度逐步进入磨合阶段。在总体发展趋势上,耦合程度正在以每年4个百分点增加,但是远没有达到理想的高水平耦合阶段。从耦合协调度来看,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耦合协调度年趋理想化,由2011年的0.7发展至2015年的0.9,整个“十二五”都处在区间的高度协调耦合阶段甚至是极度协调耦合阶段。
四、结论与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十二五”期间广西第三产业权重虽逐年增加,相较之下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是由于广西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也处于偏低状态,第三产业发展相当迟缓,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广西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的发展趋势是呈现良好态势,这得益于广西区在“十二五”期间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催生了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在服务方面,随着互联网等在制造业领域的快速渗透,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开始探索服务化转型,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创新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加上“营改增”等一系列税收普惠政策的实施,使得服务为制造企业带来的附加值将取得新突破,有效促进广西企业研发、制造、服务等环节附加值不断提高,加速推动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极大地促进广西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优化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与资源能源约束所面临的价值创造下降风险抵御能力将有所增强,推动使基于两化融合的研发设计与服务等所创造的附加值有望迎来突破性增长。2011年4月广西柳州市、桂林市获批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广西结合两市工业发展实际特点,试验区工作取得多方面积极成效。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为促进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广西两化融合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属于初期阶段,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认为要持续促进两化融合发展与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强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同作用。首先,要提升制造业尤其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服务型制造业的品质,提高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其次,在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同时,要基于两化融合发展各项指标加强广西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再次,鼓励创新,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再生利用水平。切实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扶持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与信息管理能力的企业:最后,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设。其一,围绕两化融合发展与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工作思路,从制度上做出保障,围绕推进两化融合发展工作出台相配套政策法规,重点在扶持政策上下工夫,扶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企业。其二,着力从工作机制上想办法,建立健全长效的协调机制、管理机制、安全保障机制,重点抓好企业信息化协调管理、通信市场监管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其三,加强制度执行力度,做到政策到位、责任到位、服务到位、监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