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新课程之后,我们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该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其中必修共五册,选修十多册。课程学习内容增多了,学生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多了,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教师要改换保姆似的角色,改变填充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盲目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即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此做法,小而言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大而言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施教者深思的问题。
现从必修教科书举例说明:
该书共五册,每册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前三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课文分单元编排,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由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我全盘考虑,有意识的将这一部分内容视作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包括养成读写听说能力的平台。譬如“读”与“写”的方面,第一册选修教材,共四个单元,文体依次为现代诗歌、古诗叙事散文、记叙散文以及新闻、报告文学。在教学中,每个单元选一篇规范的范文,教之解读此类文体的关键因素或方法。“诗歌鉴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并发挥想象,感受作品的情志。《沁园春·雪》中的枫山、碧江、飞鹰、游鱼等一系列意象组合,寄托了毛泽东豪放奋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使一般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经典有味的内涵意蕴。透过“西风”,诗人一般会传达伤秋怀思的情绪,听到“鹧鸪”的啼鸣,自然会勾起你旅途艰险的联想和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菊花是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竹子则具有不畏逆境迎难而上的个性品质。读懂了意象,积累了意象,解读诗歌甚至写作诗歌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表达交流”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四个专题,依次训练记叙文的写作(第1、2册),一般议论文的写作(第3、4、5册)。各类文体的训练目标设置细小而循序渐进。如议论文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议论中的记叙、学习写得深刻等。写作训练,注重多练,注重修改。我常对学生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每次作文训练,我要求每篇文章既要做到“三改”,即自己修改,同学修改,教师修改,又要做到“三批”,即眉批、旁批、尾批。自己修改的草纸要附带上交,同学修改的要署名签字,经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训练,我的作文训练没有“浮”在表面,而是“沉”下底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快速提升。“梳理探究”共有十五个专题,每册三个专题。它覆盖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在高考的指挥棒仍在擎举着语文教学这面大旗的大背景之下,它往往为我们师生所忽视。其实,我们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或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以便培养探求能力,特别是构建学生“大语文”的学习理念。“名著导读”共选十部中外名著,每册两部。依次为《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谈美》《三国演义》《堂吉诃德》。其中《论语》《家》《红楼梦》《谈美》《三国演义》为中国文化经典。对于《论语》,将它设为早读文体,人手一册,可让晨读课堂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导读《红楼梦》,则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窗口,借助林黛玉的一双慧眼带领学生走进“红楼”世界。沿袭以往的经验,鉴赏《林黛玉进贾府》时,之前我都会再一次重温经典,细读慢品《红楼梦》,让自己对“红楼”之事做到如数家珍,在备课上运蓄气势。这样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声容并茂,学生自然会如醉如痴,求知若渴。几节课下来,令人惊喜的是,学生案头忽然如雨后春笋般“长”出了一本本厚如砖块的《红楼梦》,随之而来的还有《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家》等经典名著。一段时间以来,教室里弥漫着的一股浓浓的书墨香味,挥之不去。曾经占据一席之地的“快餐”书籍几欲抱头鼠窜。而对待《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堂吉阿德》和《莎士比亚戏剧》这些洋派经典,我又如何处置呢?首先要有认识上的准备,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加上现代音像文化产品的直觉冲击给学生视听觉上造成的麻木迟钝,学生自然“啃”之味同嚼蜡。怎么办?生硬的讲死命的拽,自然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我就“投其所好”,通过播放相关经典电影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
刘荷花,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施教者深思的问题。
现从必修教科书举例说明:
该书共五册,每册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前三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课文分单元编排,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由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我全盘考虑,有意识的将这一部分内容视作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包括养成读写听说能力的平台。譬如“读”与“写”的方面,第一册选修教材,共四个单元,文体依次为现代诗歌、古诗叙事散文、记叙散文以及新闻、报告文学。在教学中,每个单元选一篇规范的范文,教之解读此类文体的关键因素或方法。“诗歌鉴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并发挥想象,感受作品的情志。《沁园春·雪》中的枫山、碧江、飞鹰、游鱼等一系列意象组合,寄托了毛泽东豪放奋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使一般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经典有味的内涵意蕴。透过“西风”,诗人一般会传达伤秋怀思的情绪,听到“鹧鸪”的啼鸣,自然会勾起你旅途艰险的联想和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菊花是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竹子则具有不畏逆境迎难而上的个性品质。读懂了意象,积累了意象,解读诗歌甚至写作诗歌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表达交流”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四个专题,依次训练记叙文的写作(第1、2册),一般议论文的写作(第3、4、5册)。各类文体的训练目标设置细小而循序渐进。如议论文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议论中的记叙、学习写得深刻等。写作训练,注重多练,注重修改。我常对学生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每次作文训练,我要求每篇文章既要做到“三改”,即自己修改,同学修改,教师修改,又要做到“三批”,即眉批、旁批、尾批。自己修改的草纸要附带上交,同学修改的要署名签字,经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训练,我的作文训练没有“浮”在表面,而是“沉”下底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快速提升。“梳理探究”共有十五个专题,每册三个专题。它覆盖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在高考的指挥棒仍在擎举着语文教学这面大旗的大背景之下,它往往为我们师生所忽视。其实,我们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或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以便培养探求能力,特别是构建学生“大语文”的学习理念。“名著导读”共选十部中外名著,每册两部。依次为《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谈美》《三国演义》《堂吉诃德》。其中《论语》《家》《红楼梦》《谈美》《三国演义》为中国文化经典。对于《论语》,将它设为早读文体,人手一册,可让晨读课堂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导读《红楼梦》,则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窗口,借助林黛玉的一双慧眼带领学生走进“红楼”世界。沿袭以往的经验,鉴赏《林黛玉进贾府》时,之前我都会再一次重温经典,细读慢品《红楼梦》,让自己对“红楼”之事做到如数家珍,在备课上运蓄气势。这样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声容并茂,学生自然会如醉如痴,求知若渴。几节课下来,令人惊喜的是,学生案头忽然如雨后春笋般“长”出了一本本厚如砖块的《红楼梦》,随之而来的还有《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家》等经典名著。一段时间以来,教室里弥漫着的一股浓浓的书墨香味,挥之不去。曾经占据一席之地的“快餐”书籍几欲抱头鼠窜。而对待《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堂吉阿德》和《莎士比亚戏剧》这些洋派经典,我又如何处置呢?首先要有认识上的准备,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加上现代音像文化产品的直觉冲击给学生视听觉上造成的麻木迟钝,学生自然“啃”之味同嚼蜡。怎么办?生硬的讲死命的拽,自然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我就“投其所好”,通过播放相关经典电影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
刘荷花,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