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边防会晤站长的“外交思维”
在祖国2.2万余公里的陆地边界线上,有一群身份特殊的军人。
他们每天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界线。他们与外军会谈会晤、联合巡逻、反恐演练、参观互访、互通边情、文化交流。他们严谨地处理着每一件边境涉外事务。人们通常称他们“边防会晤官”。
他们职务不高,但责任重大。他们既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屏障,又是展示国威军威的窗口。他们既是边境防卫的最前沿,又是对外交往的第一线。因此,人们送给他们一个响亮的称谓——国门“外交官”。
你想知道,他们一天的工作如何进行?他们的日常生活怎样?他们如何与外国军人交往?他们身上有哪些独特的品质?哪些快乐令他们笑颜逐开?
本期我们将走进共和国部分边境会谈会晤站,走进这个特殊的国门“外交部”,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边防“外交”故事,您将知道这群平凡的人为何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国门“外交”人物志
王广记:吐尔尕特边境会谈会晤站站长
一位积极实践“文化外交”理念的边防会晤官。王广记所在的会谈会晤站,虽然只是国家外交事务的最小机构,但管辖着我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480公里长的边防线上的外交事务。在王广记的心里,边境会谈会晤站就是一扇窗,边防会晤官必须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打造国际窗口,开展文化外交”的理念。于是,这里建起了“三吧一园”,这里也被吉方官兵称为“最有文化的地方”。
这个边境会谈会晤站,虽然只是国家外交事务的最小机构,但它却管辖着我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480公里长的边防线上的外交事务。
王广记是这个会晤站的站长。在王广记心里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理念:“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打造国际窗口、开展文化外交”。王广记把它概括为“文化外交”,也因此,他在小小的会晤站开创了“三吧一园”——“走廊画吧”、“楼道书吧”、“天然氧吧”和“高原小公园”。王广记说:“会晤站虽小,但是一扇窗,意义重大,必须建设好。”于是,帕米尔高原上的这个会晤站,成了吉方官兵眼中“最有文化的地方”。
“三吧一园”诞生记
王广记永远记得,2008年到吐尔尕特边境会谈会晤站报到时的情景。小站四周白雪皑皑,院子里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一栋年久失修、外皮脱落的二层小楼和欢迎他到来的十几名官兵,以及一只摇着尾巴的大黄军犬,这便是王广记上任伊始的全部“家底”。
面对这样一个高寒缺氧、信息闭塞、社会依托条件差、缺少文化气息的边防涉外单位,那一刻,王广记的内心非常复杂,但他没有泄气。王广记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之后,一个“创建‘三吧一园’,实施文化外交”的大胆思路,在他脑海里逐步形成。王广记提出的“三吧一园”指的是,“走廊画吧”、“楼道书吧”、“天然氧吧”和“高原小公园”。
王广记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单位小,经费少,办事难。怎么办?这时,他想到了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任参谋长时,经常有工作来往的克孜勒苏自治州口岸管理暨涉外办事处的党委书记张义杰。王广记利用到克孜勒苏军分区开会之机,找到张义杰请求经费支援。当时,王广记的想法并不被理解:“小小会晤站,每年把边防事务工作处理好就行了,花那么多钱搞建设有啥用?”而当王广记娓娓道出自己的边防“文化外交”理念后,这位地方官员被打动了。
有了资金,如何建设?面对新问题,王广记广泛收集信息资料,首先在全国各地邮购历史、地理、文学以及政策法规等各种门类的书籍800多套,设计建成了“楼道书吧”。同时,王广记借助新疆自治区书画家协会的力量,收集书法、国画作品26幅,并制作了8块主题宣传栏,这样具有时代文化气息的“走廊画吧”就诞生了。会晤站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氧气含量少,为此,王广记带领全站官兵利用业余时间,在院子后侧空地建起了两座温室大棚。经过会晤站官兵的精心栽培,半年后,一个拥有20多个蔬菜品种的“天然氧吧”奇迹般地落户高原。
“作为一个涉外单位,无论它有多么小,但在建设它时,我们都要有一种国际的眼光和一流的标准。因为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代表着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平,反映着一支军队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义不容辞。”对于边防会晤工作的意义,王广记有着自己的理解。也因此,他还亲自设计了边境会谈会晤的“会标”。这个由握手、地球仪、和平鸽和橄榄枝等元素构成的“会标”,挂在会晤站的会晤厅里,显得庄严而友好,深受吉方代表称赞,并复制确认为中吉双边会谈会晤的“会标”。
会晤官也是一张明信片
让王广记难忘的还有,第一次到吉尔吉斯斯坦口岸参加边防会谈的情景。当时,吉方外宾拿着“核桃”请王广记翻译,他一时语塞,多亏翻译廖新明及时“补台”。虽然没闹出“笑话”,但对王广记的触动是巨大的。
“涉外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体现着一个国家军人的素养。要想赢得外宾的尊重,关键在于提升内在素质。”会谈后,王广记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俄语”这块硬骨头。不仅他要学,而且要带领全站官兵一起学。此后,他带着3名翻译利用一周时间,汇编了口袋书《中俄双语会话100句》,人手一册,并办起“小站俄语广角”进行对话练习。每天业务学习和晚上点名,都要让翻译组织全站官兵将所学内容进行认真背记、朗读。
俄语卷舌音较多,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攻下这一关,王广记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注重发音天天练、人人为师多对练、见物生词随地练、规定任务强化练”的“四练”俄语学习法。他坚持每天学习一句话,记两个生词,听几十遍俄语发音录音磁带、同步观看教学录像。经过一年的苦练,他最终能够说一口比较流利的俄语。
王广记说:“外交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从参加边境会谈会晤开始,几乎一直在搞外事工作,先后30多次到国外访问,多次接待、陪同外宾。因此,我必须不断学习,了解各国的边防法规、外事处置规则,以及地理知识、中外历史、社交礼仪、会谈技巧、民族风俗等。作为一名国门会晤官,博闻强识是必须的。”
这个窗口是一面镜子
在会谈会晤的间隙,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是王广记“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他说,在会晤站,他们专门设置了文化活动室、荣誉室,让会晤站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窗口,同时,也使会谈会晤活动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在会晤站的文化活动室,王广记准备了《绿色中国》、《文化中国》、《奥运中国》、《上海世博会会展》、《新疆民间艺术》等反映中国文化的精美画刊,以及高原根雕、苏州刺绣、景德镇陶瓷等传统工艺品。荣誉室里则展示了中吉两国建交20年以来,双方在联合军演、救援、反恐、撤侨等重大国际性事务中密切合作的珍贵图片。
一次,吉方代表奥通托巴耶夫上校走进荣誉室,看到如此全面珍贵的照片,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这些历史资料很重要,它像一面镜子见证了中吉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光辉历程,浓缩了两国边防军队友好合作和友谊,中国军人‘哈拉少’(俄语意为‘好’)!”
王广记常说的一句话是:“作为一名国门‘外交官’,通过不同形式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兰州军区一位首长来到吐尔尕特边境会谈会晤站,检查完工作后,这样评价说:“虽然会晤站很小,但文化气息很浓;虽然条件较苦,但生活品位很高。希望你们充分发挥好文化外交的作用,让小小会晤站真正成为中国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
解放军生活:中吉两国边防会谈会晤一般都是怎样举行的?
王广记:中吉边防会谈有两种方式:一是工作会谈,二是节庆会谈。一般会谈之前要进行会晤。会晤一般情况下每周一举行,1周1次,主要是相互通报边防管控情况;遇特殊情况时也可以随时进行,主要是围绕两国辖区内发生人畜越界、寻找走失游客等突发情况。会晤时,一般4到6人参加,在前哨班或边界线上举行。
解放军生活:请谈谈您对边境会谈会晤站站长工作职能的认识?
王广记:会晤站站长可以说,官不大,但职责很重大。从国际上讲,我们是中国边境防区的外交官;从中国方面说,我们是中国派到邻国边境防区的外交官。我们会晤会谈的内容代表着一个国家利益,职责很神圣也很崇高,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很重要。
解放军生活:请您谈谈吉方官兵给您留下的印象?
王广记:吉方军人训练一般都喜欢赤裸上身,以显示威猛。他们使用的武器大都是苏联解体时留下的“马卡罗夫斯基”(简称PF)轻武器。他们比较注重实战,每次打靶或射击都喜欢单发射,他们提倡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解放军生活:请谈谈您所了解的吉方官兵的生活?
王广记:吉方边防哨所相当于我们的一个边防连队,哨长主要负责军事工作,没有指导员,每周由牧师到哨所给官兵上一堂课。吉方的营房建筑风格与我们不同,他们将房子离地半米高、悬空而建,室内铺有木板,冬暖夏凉。连队的水房、洗浴间、文化活动室和战士宿舍都连通在一起。一次,我参观吉方战士宿舍,看见几张简易的行军床,战士的军被简单折好放在床上。吉方军事长介绍说,这种内务设施简洁实用,便于他们机动和作战。吉方边防军人不种菜,他们吃菜全靠部队从奥什市送过来,饮食主要是饼子、盐巴、奶茶、油炸制品和羊肉。
在祖国2.2万余公里的陆地边界线上,有一群身份特殊的军人。
他们每天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界线。他们与外军会谈会晤、联合巡逻、反恐演练、参观互访、互通边情、文化交流。他们严谨地处理着每一件边境涉外事务。人们通常称他们“边防会晤官”。
他们职务不高,但责任重大。他们既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屏障,又是展示国威军威的窗口。他们既是边境防卫的最前沿,又是对外交往的第一线。因此,人们送给他们一个响亮的称谓——国门“外交官”。
你想知道,他们一天的工作如何进行?他们的日常生活怎样?他们如何与外国军人交往?他们身上有哪些独特的品质?哪些快乐令他们笑颜逐开?
本期我们将走进共和国部分边境会谈会晤站,走进这个特殊的国门“外交部”,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边防“外交”故事,您将知道这群平凡的人为何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国门“外交”人物志
王广记:吐尔尕特边境会谈会晤站站长
一位积极实践“文化外交”理念的边防会晤官。王广记所在的会谈会晤站,虽然只是国家外交事务的最小机构,但管辖着我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480公里长的边防线上的外交事务。在王广记的心里,边境会谈会晤站就是一扇窗,边防会晤官必须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打造国际窗口,开展文化外交”的理念。于是,这里建起了“三吧一园”,这里也被吉方官兵称为“最有文化的地方”。
这个边境会谈会晤站,虽然只是国家外交事务的最小机构,但它却管辖着我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480公里长的边防线上的外交事务。
王广记是这个会晤站的站长。在王广记心里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理念:“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打造国际窗口、开展文化外交”。王广记把它概括为“文化外交”,也因此,他在小小的会晤站开创了“三吧一园”——“走廊画吧”、“楼道书吧”、“天然氧吧”和“高原小公园”。王广记说:“会晤站虽小,但是一扇窗,意义重大,必须建设好。”于是,帕米尔高原上的这个会晤站,成了吉方官兵眼中“最有文化的地方”。
“三吧一园”诞生记
王广记永远记得,2008年到吐尔尕特边境会谈会晤站报到时的情景。小站四周白雪皑皑,院子里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一栋年久失修、外皮脱落的二层小楼和欢迎他到来的十几名官兵,以及一只摇着尾巴的大黄军犬,这便是王广记上任伊始的全部“家底”。
面对这样一个高寒缺氧、信息闭塞、社会依托条件差、缺少文化气息的边防涉外单位,那一刻,王广记的内心非常复杂,但他没有泄气。王广记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之后,一个“创建‘三吧一园’,实施文化外交”的大胆思路,在他脑海里逐步形成。王广记提出的“三吧一园”指的是,“走廊画吧”、“楼道书吧”、“天然氧吧”和“高原小公园”。
王广记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单位小,经费少,办事难。怎么办?这时,他想到了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任参谋长时,经常有工作来往的克孜勒苏自治州口岸管理暨涉外办事处的党委书记张义杰。王广记利用到克孜勒苏军分区开会之机,找到张义杰请求经费支援。当时,王广记的想法并不被理解:“小小会晤站,每年把边防事务工作处理好就行了,花那么多钱搞建设有啥用?”而当王广记娓娓道出自己的边防“文化外交”理念后,这位地方官员被打动了。
有了资金,如何建设?面对新问题,王广记广泛收集信息资料,首先在全国各地邮购历史、地理、文学以及政策法规等各种门类的书籍800多套,设计建成了“楼道书吧”。同时,王广记借助新疆自治区书画家协会的力量,收集书法、国画作品26幅,并制作了8块主题宣传栏,这样具有时代文化气息的“走廊画吧”就诞生了。会晤站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氧气含量少,为此,王广记带领全站官兵利用业余时间,在院子后侧空地建起了两座温室大棚。经过会晤站官兵的精心栽培,半年后,一个拥有20多个蔬菜品种的“天然氧吧”奇迹般地落户高原。
“作为一个涉外单位,无论它有多么小,但在建设它时,我们都要有一种国际的眼光和一流的标准。因为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代表着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平,反映着一支军队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义不容辞。”对于边防会晤工作的意义,王广记有着自己的理解。也因此,他还亲自设计了边境会谈会晤的“会标”。这个由握手、地球仪、和平鸽和橄榄枝等元素构成的“会标”,挂在会晤站的会晤厅里,显得庄严而友好,深受吉方代表称赞,并复制确认为中吉双边会谈会晤的“会标”。
会晤官也是一张明信片
让王广记难忘的还有,第一次到吉尔吉斯斯坦口岸参加边防会谈的情景。当时,吉方外宾拿着“核桃”请王广记翻译,他一时语塞,多亏翻译廖新明及时“补台”。虽然没闹出“笑话”,但对王广记的触动是巨大的。
“涉外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体现着一个国家军人的素养。要想赢得外宾的尊重,关键在于提升内在素质。”会谈后,王广记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俄语”这块硬骨头。不仅他要学,而且要带领全站官兵一起学。此后,他带着3名翻译利用一周时间,汇编了口袋书《中俄双语会话100句》,人手一册,并办起“小站俄语广角”进行对话练习。每天业务学习和晚上点名,都要让翻译组织全站官兵将所学内容进行认真背记、朗读。
俄语卷舌音较多,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攻下这一关,王广记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注重发音天天练、人人为师多对练、见物生词随地练、规定任务强化练”的“四练”俄语学习法。他坚持每天学习一句话,记两个生词,听几十遍俄语发音录音磁带、同步观看教学录像。经过一年的苦练,他最终能够说一口比较流利的俄语。
王广记说:“外交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从参加边境会谈会晤开始,几乎一直在搞外事工作,先后30多次到国外访问,多次接待、陪同外宾。因此,我必须不断学习,了解各国的边防法规、外事处置规则,以及地理知识、中外历史、社交礼仪、会谈技巧、民族风俗等。作为一名国门会晤官,博闻强识是必须的。”
这个窗口是一面镜子
在会谈会晤的间隙,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是王广记“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他说,在会晤站,他们专门设置了文化活动室、荣誉室,让会晤站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窗口,同时,也使会谈会晤活动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在会晤站的文化活动室,王广记准备了《绿色中国》、《文化中国》、《奥运中国》、《上海世博会会展》、《新疆民间艺术》等反映中国文化的精美画刊,以及高原根雕、苏州刺绣、景德镇陶瓷等传统工艺品。荣誉室里则展示了中吉两国建交20年以来,双方在联合军演、救援、反恐、撤侨等重大国际性事务中密切合作的珍贵图片。
一次,吉方代表奥通托巴耶夫上校走进荣誉室,看到如此全面珍贵的照片,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这些历史资料很重要,它像一面镜子见证了中吉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光辉历程,浓缩了两国边防军队友好合作和友谊,中国军人‘哈拉少’(俄语意为‘好’)!”
王广记常说的一句话是:“作为一名国门‘外交官’,通过不同形式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兰州军区一位首长来到吐尔尕特边境会谈会晤站,检查完工作后,这样评价说:“虽然会晤站很小,但文化气息很浓;虽然条件较苦,但生活品位很高。希望你们充分发挥好文化外交的作用,让小小会晤站真正成为中国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
解放军生活:中吉两国边防会谈会晤一般都是怎样举行的?
王广记:中吉边防会谈有两种方式:一是工作会谈,二是节庆会谈。一般会谈之前要进行会晤。会晤一般情况下每周一举行,1周1次,主要是相互通报边防管控情况;遇特殊情况时也可以随时进行,主要是围绕两国辖区内发生人畜越界、寻找走失游客等突发情况。会晤时,一般4到6人参加,在前哨班或边界线上举行。
解放军生活:请谈谈您对边境会谈会晤站站长工作职能的认识?
王广记:会晤站站长可以说,官不大,但职责很重大。从国际上讲,我们是中国边境防区的外交官;从中国方面说,我们是中国派到邻国边境防区的外交官。我们会晤会谈的内容代表着一个国家利益,职责很神圣也很崇高,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很重要。
解放军生活:请您谈谈吉方官兵给您留下的印象?
王广记:吉方军人训练一般都喜欢赤裸上身,以显示威猛。他们使用的武器大都是苏联解体时留下的“马卡罗夫斯基”(简称PF)轻武器。他们比较注重实战,每次打靶或射击都喜欢单发射,他们提倡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解放军生活:请谈谈您所了解的吉方官兵的生活?
王广记:吉方边防哨所相当于我们的一个边防连队,哨长主要负责军事工作,没有指导员,每周由牧师到哨所给官兵上一堂课。吉方的营房建筑风格与我们不同,他们将房子离地半米高、悬空而建,室内铺有木板,冬暖夏凉。连队的水房、洗浴间、文化活动室和战士宿舍都连通在一起。一次,我参观吉方战士宿舍,看见几张简易的行军床,战士的军被简单折好放在床上。吉方军事长介绍说,这种内务设施简洁实用,便于他们机动和作战。吉方边防军人不种菜,他们吃菜全靠部队从奥什市送过来,饮食主要是饼子、盐巴、奶茶、油炸制品和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