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个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呀,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记者在长征出发地——江西省于都县采访时,常听到《十送红军》这首旋律优美而又凄婉的民歌。这首歌,最早就是从这里传唱开来的。“十五”期间,于都人民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县域经济取得了可喜的变化。面对“十一五”,于都县又将如何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绘就怎样的蓝图?记者采访了中共于都县委书记刘金接。
记者:刘书记,请你简要介绍一下于都县的概况,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刘金接:于都县地处赣州东部,贡水中游,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辖9镇14乡,总人口94.4万,是赣州第一人口大县。于都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七十二年前,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于都出征的八万多红军将士中每五个就有一个是于都人,于都捐献了占全苏区一半以上的粮款物资,承担了长征初期大部分设备、物资的运输任务,妥善安置了一万多红军伤病员和红军家属。于都河成为数万红军将士及其家属和近百万于都人民魂牵梦萦的地方。
记者:刘书记,近年来,于都人民弘扬长征精神,经济发展迅猛,多项经济指标高幅增长。请您介绍一下于都这几年来的发展成就。
刘金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为关心于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我县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从人、财、物、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扶助,极大地推动了于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十五”时期,于都人民弘扬长征精神,全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外影响力明显提升,于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2%,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3%。农民人均纯收入24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8元。
——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形成有色冶金、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现代轻纺、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8%,初步建立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迅速崛起一个初具规模的省十佳工业园,工业园区已成为城市新区、工业新城和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县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重点打造以长征品牌为标志的长征广场、长征公园和长征第一渡等系列城市文化景观,塑造集防洪、休闲、商贸为一体的十里沿江景区,拉开以红军大道、雩山大道、渡江大道为骨架的城市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格局,被省政府评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农村面貌变化较大。农村交通条件大为改观,赣龙铁路穿境而过,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为主架,县乡道为支架交通网络。完成新农村建设投入4000多万元,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明显,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4200名移民搬出偏远深山区。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改水8665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4.3万余人。全县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记者:您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于都县在“十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是怎样的?
刘金接:“十一五”时期,于都人民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经济圈,加速工业化、建设新于都”发展战略,按照扩张总量、提升质量、增加均量的要求展开生产力布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形成发展优势,在全市率先实现工业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把于都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功能突出、创业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和谐平安诚信的赣州经济强县。
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明晰角色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以目标带动群众、政策拉动群众、规划推动群众、示范触动群众、作风感动群众,坚定不移地整体推进以“五新一好”为操作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末20%的自然村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
二是主攻和提升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引进和培植3—5个税收超千万元的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把矿业培植成为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使于都成为全市钨产业集群主力县、全省重要的旋窑水泥生产基地、特色矿产加工大县,把矿业培育成拉动县域经济提速升级的支柱产业。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纵向培植延伸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横向引进配套企业,拉长增粗产业链,把于都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机械电子加工基地。进一步加大服装针纺、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优势工业产业培植力度。到2010年,实现全县工业产值35亿元以上,五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达到30亿元。加快工业园建设,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实现销售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三是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中等城市、中心城市卫星城、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谋划县城发展,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提升县城的内涵质量、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实力。以招商引资和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重点,继续扩张城市规模,形成“一江两岸”、“一城二区”的新格局,县城城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20万以上。抓住于都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机遇,高起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按照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绿色旅游的战略布局,加快各旅游景点的旅游要素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建设好“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纪念园”,打响于都“长征”旅游品牌,提升“长征出发地”影响力。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建设一批渡改桥项目、乡级汽车站,逐步实现“路站运”一体化体系。加大能源建设力度,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抓好贡江流域于都段的电站梯级开发建设,扩大220千伏主网覆盖面,改造和新建一批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完成县城管道天然气建设。加强水库、堤防等危及公共安全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继续推动电信、移动、联通等基础通信建设,推广广电网络数字化,加速政务信息网纵向和横向延伸,县政务信息网延伸至所有乡镇。
五是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强化科技培训,加强技术合作。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把于都建设成为赣州教育强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优生优育,加强妇幼卫生保健,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