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岭侧峰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bsa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其中《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为有名。包涵了“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形象的说明了观察一件事物的角度和远近不同,其结果是不一样的道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出现同一件事物,却有很多种观点,而且相互不能兼容的现象。之所以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处在“此山中”而造成的。也就是说一些人还不能做到“旁观者清”的程度,相互用自己的观点去否认他人的观点。但是“旁观者”是否真的能够“清”呢?答案是否定的。
  观物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处在“此山中”而不识“真面目”的最普通层面;二是站在“此山”外的“旁观者”,所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就是这个层面的。三是站在比“山”高的“位置”上看“山”的人。这里的“山”或指人、或事、或物。历史上有很多站在高处看“山”的人物。张良刚出仕是项梁、项羽的幕僚,但是却得不到的认可,被派去辅佐傀儡熊心,后来与刘邦共事,并被刘邦重用,在楚汉相争中起到了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可见刘邦的眼光远比项羽高很多,因此项羽的失败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是迟早而已。刘备很看重诸葛亮,所以毕恭毕敬的三顾茅庐。而张飞、关羽却非常反感,看不起年轻的诸葛亮,在刚开始共事的时候还刁难他。张良与诸葛亮这“山”不是人人都看得清的。百里奚传奇的经历也充分说明了“山”越大就越需要高度才能够看清楚它。
  “观物”既不是“此山中”,也不是“旁观者”最清,而是观物的高度越高就越清,“欲尽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照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因此观察一件事物最重要的不是角度,而是高度!
  在《红高粱》中有一场戏,手无寸铁的男主角赤裸着上身,抱着酒坛和一群工友们冲向日本鬼子的汽车与枪口。对于这场戏,有很多的看法和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戏是在贬低中国人,表现的是愚昧的旧中国。但是作者想表达的是中国人骨子里不屈不挠的精神,当外国列强靠炮舰的优势来犯我中华大地时,炎黄子孙(尽管男主角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平常也会干让别人戴绿帽子的可恨事,也会干撒尿在酒里卖给别人喝的缺德事)那怕是在穷得连衣服都穿不上无任何武器的困难情况下,依然会用自己唯一的所有——“血肉之躯”去铸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长城”,为的就是保护家人,捍卫祖国!体现了铮铮铁骨的——中国人“宁做殉国鬼,不做亡国奴”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件。《红高粱》的作者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将自己置身于“莫言热”之外,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他的这种“做自己的事,让别人热去吧”、“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的修为非常值得学习!
  观物的方法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人、事、物的看法与言行,最终影响一生的命运。想要知道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而且能够理解和兼容他人的“岭”、“峰”、“高”、“低”等等的各种观点,必须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才能做到。否则,必然会出现不是用“岭”来否定“峰”,就是用“高”来否定“低”,而且还相互看不顺眼。极易置自己于“自贵相贱”的矛盾与纷争当中。如果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自己的心态和宽容心都会大大的提高,自然就够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和工作中的纷争和烦恼必然少很多,就能够理解“知足常乐”中的“足”而获得“乐”。当达到“大己小天”、“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时,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但是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也会出现能够理解和认同的人非常少的状况,所谓“高处不胜寒”、“独钓寒江雪”、“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时将会倍感孤独!唐白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太史公赞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庄子在惠子死了后也发出了:“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的感叹,他们这种得不到周围的人理解和认同,甚至招到旁人看不起、嘲笑的状况,就是因为“站”得太高而“孤独”的现象。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乐在其中”。
  观物之法,古人有很多经典著作。《易.糸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论述的是一种“立体”的纵横观物法,说明了观察事物的方位与对象。在以风、地为大象的《观》卦中又作了进一步说明,“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充分说明了纵向三个层次上,以“中正”的态度为中心方位观察周围事物的思想。在其六爻中的“童观”、“窥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民”、“观其生”则分别论述了在天、地、人三个层次和方位上横向左、右两个侧面的观物法及其结果。揭示了在定位好自己方位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做到“中正”与“顺而巽”。也就能做到“察微而知萌”、“未卜而先知”,从而实现减少“凶”和增加“吉”的人事命运。《易》是从立体方位上,论述了“天、地、人”合一,“人行其中”纵横观万物的思想。《道德经》则是从“人”的角度上作论述,强调个人的修为。《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在这里是以“我”去观物,先要做到“常无欲”与“常有欲”才能看清某一件事物的“妙”与“徼”,也就是事物的“始”与“终”。在第十六章中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再次强调了,虽然万事万物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发展,而且各自不相同,但是只要“我”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就能看清万物的“复”,也就是看清了事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归根”的本质。所以才能够做到“知常”,否则“不知常,妄作(则)凶”的状况必然要发生。第五十四章中又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说明了以“我”观物时,还要求自己做到“齐物”,然后才能看清该物。
  《渔樵问对》:“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说明了不是用眼去观察事物,而是用心。当用心去观察事物,则能够知道事物的“理、性、命”,通過“穷、尽、至”的“格物”过程,就能达到“真知”的境界。当然这是圣人的境界,作为常人来说,志不在此,但是只要能够学到一点点就会有一点点的好,幸福感就能得到提升。
  在世界文化中,源于中国本土的道家和儒家文化最为独特,也很智慧,两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观物的方法,在后世的很多著作中都有进一步的说明,《淮南鸿烈》、《庄子》、《皇极世经》、《阴符经》、《春秋繁露》、《吕氏春秋》、《中庸》、《朱子》等等对此都有很多的说明、补充和发扬,以帮助人们学习和理解。
  总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观物之法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感悟。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为读者提供一种参考,拳拳之心,诚望明察!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以来,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基于对传统技法和意象的传承。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画的创新与融合,着重在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传承;重要性  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终于汇
期刊
摘 要: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古筝艺术。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会重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古筝教学;问题;对策  古筝是我国传统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古箏的外观形状美观,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是人们喜爱的乐器的一种。在高校开展古筝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学思想和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欲望。首先要破除“师道尊严”观,处理好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应该是民主的酵母,使凡与他接触的人都
期刊
摘 要:俄罗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是俄罗斯民族复兴和民族文化保护的主要政策,也是促进民族思想不断发展,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性的主要手段。该制度在俄罗斯的实施,不仅是对其它领域制度的一种补充,也对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气氛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 民族文化自治;影响  民族问题曾是前苏联最主要的问题之
期刊
摘 要:点、线、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设计的基本要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数字媒体作品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构建了新的设计体验,本文通过对《敦煌壁画》数字媒体设计中 “点”、“线”、“面”的个性应用以及视觉效果、造型的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通过具体实例对外部形态的表现形式与组合进行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数字媒体;点线面  现今,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高度发展,以及国际化的进程更
期刊
摘 要:本文在简要分析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重视和发掘传统廉政文化对当下的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对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实践价值,对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浓缩了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重视和发掘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关于廉洁、廉政的思想,深刻解读其内涵
期刊
摘 要: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不断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新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振兴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传承; 传统文化; 创新 ; 发展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礼仪之邦,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灿烂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血脉一样浇灌着这片神奇的大地,哺育着这片地土上生生不息的人们。  一、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不断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  曾荣
期刊
有一位年轻人将千辛万苦寻找得到的能散发出香味的树木在市场上出售,由于无人问津,他将之烧成木炭,而被一抢而空,而他的父亲却流泪告诉他,只要一块磨成粉,它的价值就超过了一车木炭。  我虽为一车弥足珍贵的沉香的破灭而感伤,然我却不同意他父亲的言下之意,沉香已成灰,流淚又有何用?况且,一车沉香能保持它的尊贵,躺在市集市上,就一定会有伯乐体现它的价值。  几千年的时光的流逝,伯乐也只相中了一匹千里马而已,假
期刊
摘 要:作为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塑造了一系列苦苦挣扎在生存线边缘的底层人物形象,其中不乏女性人物。她们虽然生活在底层,但并未堕落放弃。本文试从女性的生存困境、性格的刚柔并济与自我独立三方面阐释黄春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黄春明 ; 女性形象  黄春明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地位卑微,命运悲惨,有着自身的局限与狭隘,但也不乏人性的善与美。他于平静的叙述中蕴藏着生命的张力,让人体味到女性独有的温柔与
期刊
摘 要:本文试从崆峒山道源文化中,梳理黄帝问道的养生理论,解析其中蕴含的养生理念,以及对人们保健养生、修身养性和回归自然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养生; 道源文化; 黄帝问道; 崆峒山  地处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山,被尊为道源圣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相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登临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念,对中华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