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德育工作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在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中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1
在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都体现了有关德育的内容,并且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都一直在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的提出了有关思想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从中足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学生最重要的道德榜样。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也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我们知道,青少年学生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和仿效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地不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须躬行自明、身体力行,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影响学生。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话。用一句大家都熟知的话来说,就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再说,教师为人师表还能通过学生而影响到学生家长,从而影响到社会环境,影响到社会风气。可见,为人师表不仅是教书育人的需要,而且对于净化社会风气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策分析:提高教师修养,培养现代意义上的教师
在一个理念多元、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一个需要接纳与传承文明、追求改革与发展的国度,我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历,我们有着发展自身发展社会的历史机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加强与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适应和融入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天职,决定了教师不但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灵魂。因此,教师应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注重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一)坚定理想信念,炼就奉献精神
振兴民族在教育,振兴教育在教师。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很难设想,一个心胸狭窄道德低下的教师会教出高风亮节、心怀天下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精髓,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为了党和国家的千秋大业,辛勤耕耘,兢兢业业,不计私利,无私奉献。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则信。爱,即赋予学生全方位、无私的爱。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暖人,以情化人。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冷漠无情,摆架子,以权力逞威风,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相反,爱护学生,平易近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做到感情到位,不训斥贬低,不惩罚羞辱,不鲁莽粗暴,不厌恶放弃,因为后进生也是有感情的,他们有自尊有自主意识,需要的是激励和关怀,爱能创造奇迹,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树立威信的关键。
《教师法》第八条有关教师的义务中明确指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热爱学生”中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教好学生的感情基础。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像全国优秀班主任、教育家魏书生,他们无一不是以爱动其心,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同学生建立起团结、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见,只有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优等生关爱,是教师容易做到的,对一些品德行为和学习后进的学生,能不嫌弃做到关心爱护,循循善诱的教师却不多见。有的教师往往把这部分学生视为班级的“绊脚石”,对他们讽刺挖苦,冷眼相待,课堂上很少表扬或提问他们,更有甚者把差生说成是“笨蛋”、“白痴”,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这些学生精神上压抑,心理上自卑,其结果可想而知。众所周知,造成差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认真观察,仔细探究,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循循善诱。用自己慈母般的爱来感化他们,做他们的良师,更做他们的益友,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促其思想上发生变化,从而奋发上进,急起直追。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工作是一种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现代文明,对学生启智、育德、健体、审美、益能的实践活动。所以为了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才这一崇高使命,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那么加强为人师表的修养自然成为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日之功,道德品质的培育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优秀品德的形成更需要教师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改造自我,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认真实践师德规范,持之以恒,构筑自己的人格长城。让我们积极努力,加强修养,严以律已,培养自己的优良品德,做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2]瞿天山,杨炎轩.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现实考察及其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7).
[3]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中图分类号】G631
在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都体现了有关德育的内容,并且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都一直在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的提出了有关思想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从中足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学生最重要的道德榜样。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也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我们知道,青少年学生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和仿效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地不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须躬行自明、身体力行,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影响学生。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话。用一句大家都熟知的话来说,就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再说,教师为人师表还能通过学生而影响到学生家长,从而影响到社会环境,影响到社会风气。可见,为人师表不仅是教书育人的需要,而且对于净化社会风气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策分析:提高教师修养,培养现代意义上的教师
在一个理念多元、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一个需要接纳与传承文明、追求改革与发展的国度,我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历,我们有着发展自身发展社会的历史机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加强与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适应和融入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天职,决定了教师不但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灵魂。因此,教师应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注重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一)坚定理想信念,炼就奉献精神
振兴民族在教育,振兴教育在教师。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很难设想,一个心胸狭窄道德低下的教师会教出高风亮节、心怀天下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精髓,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为了党和国家的千秋大业,辛勤耕耘,兢兢业业,不计私利,无私奉献。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则信。爱,即赋予学生全方位、无私的爱。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暖人,以情化人。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冷漠无情,摆架子,以权力逞威风,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相反,爱护学生,平易近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做到感情到位,不训斥贬低,不惩罚羞辱,不鲁莽粗暴,不厌恶放弃,因为后进生也是有感情的,他们有自尊有自主意识,需要的是激励和关怀,爱能创造奇迹,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树立威信的关键。
《教师法》第八条有关教师的义务中明确指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热爱学生”中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教好学生的感情基础。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像全国优秀班主任、教育家魏书生,他们无一不是以爱动其心,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同学生建立起团结、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见,只有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优等生关爱,是教师容易做到的,对一些品德行为和学习后进的学生,能不嫌弃做到关心爱护,循循善诱的教师却不多见。有的教师往往把这部分学生视为班级的“绊脚石”,对他们讽刺挖苦,冷眼相待,课堂上很少表扬或提问他们,更有甚者把差生说成是“笨蛋”、“白痴”,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这些学生精神上压抑,心理上自卑,其结果可想而知。众所周知,造成差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认真观察,仔细探究,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循循善诱。用自己慈母般的爱来感化他们,做他们的良师,更做他们的益友,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促其思想上发生变化,从而奋发上进,急起直追。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工作是一种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现代文明,对学生启智、育德、健体、审美、益能的实践活动。所以为了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才这一崇高使命,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那么加强为人师表的修养自然成为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日之功,道德品质的培育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优秀品德的形成更需要教师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改造自我,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认真实践师德规范,持之以恒,构筑自己的人格长城。让我们积极努力,加强修养,严以律已,培养自己的优良品德,做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2]瞿天山,杨炎轩.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现实考察及其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7).
[3]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