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的社会里,知识在各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即便是在偏远的山区亦是如此,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长期执教于山区小学,以前,很多家长只想孩子混个初中文凭好去打工,孩子放学回家就要忙农活,现在就大不一样了,为了送小孩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家长们甚至到镇上或县城租房子送孩子读书。重视教育是好事,可是令人担忧的是,对孩子的品德,行为教育却并没有相应的跟进。
我们给一个人好评常说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品德为先,学、才次之。道德的作用不仅仅是利他的,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对于孩子的发展和生活都很重要。在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趋于复杂化,可能也会更加物质化,所以更需要公民的自律和道德的调节。对于孩子们自己的未来,道德教育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孩子的世界里,约束他们的往往不是大道理,而是学习、生活中的习惯。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养成的坏习惯想要改掉,就得花很大的功夫。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亚从娃娃抓起。我当老师这三十二年来,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很多教过的学生自己已成为家长,他们的孩子也在读书了。我自己在很多尝试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教训,对学生的行为教育有一些浅陋的总结,希望对学生家长,对后来的年轻教师有所帮助。当然,最主要是对孩子们有所帮助,年轻人不应该是“令人忧患的一代”,未来归根结底是他们的。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所经历各阶段的教育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又不一样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
刚出生的娃娃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在上学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孩子每天所面对的都是父母,尚未出生的孩子的胎教,出生后的呀呀学语,走路吃饭,传统美德的灌输,学习习惯的养成,身体的锻炼等等。这么多的过程让有些年轻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不知所措,法国的哲学家卢梭即便写出了《爱弥儿》的经典教育书籍,却从不敢自己教育自己的子女,而是把孩子送到了孤儿院。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确实不是小事,而在这种教育的过程,家长的作用更多的是言传身教。我曾有一位同事,从不曾口头上劝诫他自己的孩子读书,但他自己每天学习,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每天看书学习的习惯,父子俩并排着坐着看书,其乐融融。因此,我以为父母教育孩子,应该充分地尊重孩子,引导他们自己去模仿、学习、思考、实践。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个孩子成长最关键的地方,因为影响直接,时间长,又处于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学校教育的关键又在于老师,何谓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固然重要,解惑更不可忽视,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老师的答案是最权威的解答。韩愈当年发出师道之不复的感慨,如今,师道其实也多少有些衰微,对考试成绩的过度重视、对高分的过度追求让孩子失去了一些空间。有些人因此而悲观,认为是制度的不完善,但是作为老师,并非无可作为,我们有很多可以做,小孩子就像海绵,可以容纳很多的东西,并非为了拿高分就很多都做不了了,道德行为教育更不受此限制。我在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候,有很多的家长在跟我交流的时候说孩子自从上了学学习惯就变好了,不乱扔垃圾、不浪费粮食了、不乱骂人了。启蒙老师在小孩心中有很高的权威,作用非常重要,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当配合教育。
三、社会教育
尽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可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毕竟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有人说,学校是个象牙塔,仿佛学校里是单纯、无忧无虑的,社会里则是狡诈的、充满骗局的,所以孩子们一直在被灌输如何更好地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追求梦想。可是我认为,社会不应该和学校有如此的差别。这在政府大力倡导道德建设的同时,在学校里则应该是学生的道德建设,如果我们所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的人都不能为一个道德更加完善的世界奋斗,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那我们怎么建设一个更合理,更美好的氛围呢?现在的孩子和以前比起来,接触到了更多的电视、广告、网络等等传媒的刺激,在正确引导的方面,无论是政府、老师、家长都有着更为艰巨的任务。
以上分法是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而不是几种教育的机械分离。事实上,在学生行为习惯、道德的启蒙和教育过程中,这几种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只是轻重上有些许差别,这几种力量更应该是相互配合的关系,整个社会应该一起,加强孩子们的品德、行为教育,培养出真正能够适应并享受未来社会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鄂西教研》
我们给一个人好评常说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品德为先,学、才次之。道德的作用不仅仅是利他的,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对于孩子的发展和生活都很重要。在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趋于复杂化,可能也会更加物质化,所以更需要公民的自律和道德的调节。对于孩子们自己的未来,道德教育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孩子的世界里,约束他们的往往不是大道理,而是学习、生活中的习惯。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养成的坏习惯想要改掉,就得花很大的功夫。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亚从娃娃抓起。我当老师这三十二年来,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很多教过的学生自己已成为家长,他们的孩子也在读书了。我自己在很多尝试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教训,对学生的行为教育有一些浅陋的总结,希望对学生家长,对后来的年轻教师有所帮助。当然,最主要是对孩子们有所帮助,年轻人不应该是“令人忧患的一代”,未来归根结底是他们的。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所经历各阶段的教育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又不一样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
刚出生的娃娃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在上学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孩子每天所面对的都是父母,尚未出生的孩子的胎教,出生后的呀呀学语,走路吃饭,传统美德的灌输,学习习惯的养成,身体的锻炼等等。这么多的过程让有些年轻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不知所措,法国的哲学家卢梭即便写出了《爱弥儿》的经典教育书籍,却从不敢自己教育自己的子女,而是把孩子送到了孤儿院。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确实不是小事,而在这种教育的过程,家长的作用更多的是言传身教。我曾有一位同事,从不曾口头上劝诫他自己的孩子读书,但他自己每天学习,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每天看书学习的习惯,父子俩并排着坐着看书,其乐融融。因此,我以为父母教育孩子,应该充分地尊重孩子,引导他们自己去模仿、学习、思考、实践。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个孩子成长最关键的地方,因为影响直接,时间长,又处于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学校教育的关键又在于老师,何谓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固然重要,解惑更不可忽视,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老师的答案是最权威的解答。韩愈当年发出师道之不复的感慨,如今,师道其实也多少有些衰微,对考试成绩的过度重视、对高分的过度追求让孩子失去了一些空间。有些人因此而悲观,认为是制度的不完善,但是作为老师,并非无可作为,我们有很多可以做,小孩子就像海绵,可以容纳很多的东西,并非为了拿高分就很多都做不了了,道德行为教育更不受此限制。我在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候,有很多的家长在跟我交流的时候说孩子自从上了学学习惯就变好了,不乱扔垃圾、不浪费粮食了、不乱骂人了。启蒙老师在小孩心中有很高的权威,作用非常重要,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当配合教育。
三、社会教育
尽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可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毕竟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有人说,学校是个象牙塔,仿佛学校里是单纯、无忧无虑的,社会里则是狡诈的、充满骗局的,所以孩子们一直在被灌输如何更好地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追求梦想。可是我认为,社会不应该和学校有如此的差别。这在政府大力倡导道德建设的同时,在学校里则应该是学生的道德建设,如果我们所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的人都不能为一个道德更加完善的世界奋斗,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那我们怎么建设一个更合理,更美好的氛围呢?现在的孩子和以前比起来,接触到了更多的电视、广告、网络等等传媒的刺激,在正确引导的方面,无论是政府、老师、家长都有着更为艰巨的任务。
以上分法是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而不是几种教育的机械分离。事实上,在学生行为习惯、道德的启蒙和教育过程中,这几种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只是轻重上有些许差别,这几种力量更应该是相互配合的关系,整个社会应该一起,加强孩子们的品德、行为教育,培养出真正能够适应并享受未来社会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鄂西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