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根据实力阐述了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为同类工程作参考。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水、砂、石、掺和料等原料制作而成。在建筑工程中,原材料的质量与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重要关系。所以,必须认真做好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从源头上保证混凝土质量。首先,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只有全部性能指标合格才可使用。若粘土、淤泥在砂石中的比例超过3%,在卵石、碎石中的比例超过2%,则表明极细材料在集料表层并形成包裹层,进而影响到集料和水泥石的粘结。这些材料如果以松散颗粒出现,需水量则会增大;骨料中若含有有害物质,且超出一定范围,则不利于水泥水化,并降低混凝土强度,最终影响到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产生膨胀的有害物质。其次,对进场骨料进行必要的抽样检测,主要指标包括颗粒密度、含水量、含泥量等,禁止使用来源不同的砂、石作为骨料原料,特细砂、铁路道渣石等也不可作为骨料原料。
2.混凝土的配制和搅拌
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混凝土整体性能,影响着混凝土施工的经济性。水化热较大引起温度裂缝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重要成因,降低水化热,可以从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入手,降低水灰比,明确水泥用量与水用量,避免出现混凝土质量问题。
混凝土的配比决定着其自身的抗压强性,通过对混凝土配比的合理控制,能够促进混凝土的耐久性及质量。对混凝土进行配制,应努力做到: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会随着运输距离、施工机械、施工环境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坍塌度,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混凝土的用水量、含水率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施工要求;合理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换算。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骨料的含水量通常会多于砂石表面含水量,故必须根据混凝土的配比进行合理换算。
房屋建筑混凝土搅拌这个环节很重要,应该按照先后顺序先将石子、水泥倒入,最后将砂子和水放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应合理采取材料分盘,对原材料准确称重,并保证搅拌时间,当搅拌第一盘混凝土配料时,应逐渐减少石子的用量。此外还应注意:要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就要仔细计算混凝土配制强度的标准差;要选择合适的搅拌机,并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混凝土搅拌制度,包括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混凝土的投料顺序以及混凝土的进料容量
3、混凝土的运输控制
在混凝土的运输中也要非常的注意,混凝土在受到振捣时,很容易对混凝土造成破坏,并且混凝土具有泌水性,所以必须重视对混凝土的二次压抹处理,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现象。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匀质性,做到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时,应具有规定的塌落度。如有离析或初凝现象应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搅拌均匀后方可入模。混凝土的运输能力,应与搅拌、浇筑能力相适应,并以最少的转载次数、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从搅拌机中卸出的混凝土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下表2的规定。但应该注意的是对掺用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性水泥拌制混凝土时,其延续时间应按试验确定;对轻骨料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延续时间应适当缩短。
混凝土运输时,应采用与搅拌能力相匹配的搅拌车、输送泵运输,以保证高性能混凝土浇筑工作的连续性。混凝土宜在搅拌后60min内泵送完毕,且在1/2初凝时间前入泵。全部混凝土应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在交通拥堵和气候炎热等情况下,应采取特殊措施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此外,运输过程中,还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运输设备采取保温隔热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的最佳温度。
4.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为了有效的减缓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现象,必须加强对混凝土施工中的管理力度。混凝土的浇筑是房屋整个施工中最重要的施工环节:(1)浇筑原则。浇筑要按照自然流淌、水平分层、斜向分段、持续推移、一次到顶的原则,不能毫无次序地浇筑。浇筑前,我们一般先检查浇筑面,浇筑面清理干净后再进行浇筑。笔者建议,在进行第一层浇筑之前,应保证水泥砂浆的厚度在 2~3cm 左右,它的强度应该和砂浆的面积保持一致,保证在铺设过程中有均匀的厚度,浇筑的厚度在30~50cm 之间。(2)浇筑方法。在第一层浇筑时下原料要慢些,等到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第二层料,这样有利于保持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3)振捣措施。在浇筑完以后,需要对其振捣,这个时候我们把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控制在 50mm 左右,间距控制在400mm左右,振捣棒要快插慢拔。振捣时,尽量采用二次振捣,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同时,要及时将大面积板上的浮浆除去,进行二次抹面,预防产生伸缩裂缝。当混凝土在 12 小时以内的时候应禁止踩踏;在 24 小时以内,除了检测设备及覆盖材料,同样禁止踩踏。(4)在混凝土的凝结过程中,应提前预留施工缝,以免发生膨胀、变形等情况,并根据浇筑顺序合理安排施工,以确保混凝土的搭接质量。混凝土成型时,对于外观上出现的蜂窝、气孔、孔洞等质量缺陷,较易受到重视;但对于振捣不良所引起的内部蜂窝、孔洞等问题,则极易被忽视。如果混凝土内部存在质量问题,也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的振捣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处理,保证混凝土振捣良好。
5.混凝土的养护
凝土养护是工程施工完毕后进行的最后一道工序,它的养护也很重要。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工作能有效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尤其对新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早期养护工作,能有效避免混凝土早期尽量减少收缩。(1)拆模前的养护。一般施工人员是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直接拆模,不注意混凝土的拆模之前的养护,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拆模后构件与大气的暴漏的位置及以下部分混凝土产生麻面,其主要原因是表层混凝土中的水蒸发而散失,导致混凝土在初凝以前产生收缩,在混凝土还没有达到强度的情况下导致模板面脱离、黏模而引起的。北方的工程特别是春秋两个季节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如果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及时用湿润的土工布覆盖混凝土的暴露面即可避免麻面的产生。因此高性能混凝土拆模之前的养护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2)后期的养护。采用有效的养护,对混凝土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收缩开裂,混凝土收缩主要是早期干燥失水收缩、后期的自收缩和化学收缩。早期的收缩由表及里,收缩时产生收缩裂缝,严重时裂缝宽度达于0.2mm 深度,此时混凝土的耐久性直线下降。为防止高性能混凝土出现因干燥收缩产生的有害裂缝,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延长混凝土的后期养护时间,这也是能否实现高性能混凝土的关键之一。
6.結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产裂缝的原因很多,分析也比较复杂,需针对现场施工中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施工操作方法及工艺,采取有效地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磊.现场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J].大众科技.2008(07)
[2]王丹.浅谈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科技信息.2011(01)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水、砂、石、掺和料等原料制作而成。在建筑工程中,原材料的质量与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重要关系。所以,必须认真做好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从源头上保证混凝土质量。首先,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只有全部性能指标合格才可使用。若粘土、淤泥在砂石中的比例超过3%,在卵石、碎石中的比例超过2%,则表明极细材料在集料表层并形成包裹层,进而影响到集料和水泥石的粘结。这些材料如果以松散颗粒出现,需水量则会增大;骨料中若含有有害物质,且超出一定范围,则不利于水泥水化,并降低混凝土强度,最终影响到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产生膨胀的有害物质。其次,对进场骨料进行必要的抽样检测,主要指标包括颗粒密度、含水量、含泥量等,禁止使用来源不同的砂、石作为骨料原料,特细砂、铁路道渣石等也不可作为骨料原料。
2.混凝土的配制和搅拌
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混凝土整体性能,影响着混凝土施工的经济性。水化热较大引起温度裂缝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重要成因,降低水化热,可以从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入手,降低水灰比,明确水泥用量与水用量,避免出现混凝土质量问题。
混凝土的配比决定着其自身的抗压强性,通过对混凝土配比的合理控制,能够促进混凝土的耐久性及质量。对混凝土进行配制,应努力做到: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会随着运输距离、施工机械、施工环境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坍塌度,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混凝土的用水量、含水率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施工要求;合理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换算。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骨料的含水量通常会多于砂石表面含水量,故必须根据混凝土的配比进行合理换算。
房屋建筑混凝土搅拌这个环节很重要,应该按照先后顺序先将石子、水泥倒入,最后将砂子和水放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应合理采取材料分盘,对原材料准确称重,并保证搅拌时间,当搅拌第一盘混凝土配料时,应逐渐减少石子的用量。此外还应注意:要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就要仔细计算混凝土配制强度的标准差;要选择合适的搅拌机,并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混凝土搅拌制度,包括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混凝土的投料顺序以及混凝土的进料容量
3、混凝土的运输控制
在混凝土的运输中也要非常的注意,混凝土在受到振捣时,很容易对混凝土造成破坏,并且混凝土具有泌水性,所以必须重视对混凝土的二次压抹处理,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现象。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匀质性,做到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时,应具有规定的塌落度。如有离析或初凝现象应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搅拌均匀后方可入模。混凝土的运输能力,应与搅拌、浇筑能力相适应,并以最少的转载次数、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从搅拌机中卸出的混凝土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下表2的规定。但应该注意的是对掺用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性水泥拌制混凝土时,其延续时间应按试验确定;对轻骨料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延续时间应适当缩短。
混凝土运输时,应采用与搅拌能力相匹配的搅拌车、输送泵运输,以保证高性能混凝土浇筑工作的连续性。混凝土宜在搅拌后60min内泵送完毕,且在1/2初凝时间前入泵。全部混凝土应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在交通拥堵和气候炎热等情况下,应采取特殊措施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此外,运输过程中,还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运输设备采取保温隔热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的最佳温度。
4.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为了有效的减缓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现象,必须加强对混凝土施工中的管理力度。混凝土的浇筑是房屋整个施工中最重要的施工环节:(1)浇筑原则。浇筑要按照自然流淌、水平分层、斜向分段、持续推移、一次到顶的原则,不能毫无次序地浇筑。浇筑前,我们一般先检查浇筑面,浇筑面清理干净后再进行浇筑。笔者建议,在进行第一层浇筑之前,应保证水泥砂浆的厚度在 2~3cm 左右,它的强度应该和砂浆的面积保持一致,保证在铺设过程中有均匀的厚度,浇筑的厚度在30~50cm 之间。(2)浇筑方法。在第一层浇筑时下原料要慢些,等到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第二层料,这样有利于保持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3)振捣措施。在浇筑完以后,需要对其振捣,这个时候我们把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控制在 50mm 左右,间距控制在400mm左右,振捣棒要快插慢拔。振捣时,尽量采用二次振捣,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同时,要及时将大面积板上的浮浆除去,进行二次抹面,预防产生伸缩裂缝。当混凝土在 12 小时以内的时候应禁止踩踏;在 24 小时以内,除了检测设备及覆盖材料,同样禁止踩踏。(4)在混凝土的凝结过程中,应提前预留施工缝,以免发生膨胀、变形等情况,并根据浇筑顺序合理安排施工,以确保混凝土的搭接质量。混凝土成型时,对于外观上出现的蜂窝、气孔、孔洞等质量缺陷,较易受到重视;但对于振捣不良所引起的内部蜂窝、孔洞等问题,则极易被忽视。如果混凝土内部存在质量问题,也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的振捣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处理,保证混凝土振捣良好。
5.混凝土的养护
凝土养护是工程施工完毕后进行的最后一道工序,它的养护也很重要。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工作能有效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尤其对新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早期养护工作,能有效避免混凝土早期尽量减少收缩。(1)拆模前的养护。一般施工人员是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直接拆模,不注意混凝土的拆模之前的养护,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拆模后构件与大气的暴漏的位置及以下部分混凝土产生麻面,其主要原因是表层混凝土中的水蒸发而散失,导致混凝土在初凝以前产生收缩,在混凝土还没有达到强度的情况下导致模板面脱离、黏模而引起的。北方的工程特别是春秋两个季节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如果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及时用湿润的土工布覆盖混凝土的暴露面即可避免麻面的产生。因此高性能混凝土拆模之前的养护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2)后期的养护。采用有效的养护,对混凝土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收缩开裂,混凝土收缩主要是早期干燥失水收缩、后期的自收缩和化学收缩。早期的收缩由表及里,收缩时产生收缩裂缝,严重时裂缝宽度达于0.2mm 深度,此时混凝土的耐久性直线下降。为防止高性能混凝土出现因干燥收缩产生的有害裂缝,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延长混凝土的后期养护时间,这也是能否实现高性能混凝土的关键之一。
6.結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产裂缝的原因很多,分析也比较复杂,需针对现场施工中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施工操作方法及工艺,采取有效地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磊.现场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J].大众科技.2008(07)
[2]王丹.浅谈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科技信息.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