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画一画,用五彩的画笔画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画出对语文独到的理解,这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以画助读 教学助燃气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通过形象认识世界。”语文教学如果具备了鲜明的形象性,学生就能感受真切,才能引起对课文人物和事件的关注,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中,以画助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又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引发形象再现地画——速写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语言的形象与生动
对于文章中某些精彩的描述,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以至于动情地画,使学生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及形象表达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句话。
师:这句话写出了威尼斯小艇船头和船艄以及行动起来的样子。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作者把威尼斯的小艇比作“新月”,读起来让我们觉得很有形象的美。
生:作者把小艇比作水蛇,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小艇左拐右拐急速前进的情景和小艇的动感。
师:是啊,作者描写得多么形象生动!那么我们如何把自己的这种感受真切地再现出来呢?
众生:把小艇的样子画出来。
师:这很好。请同学们先在脑中构思出小艇的样子,等会儿再画。
接下来,再继续讲读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段落后,我引导学生用速写的形式直观地再现:在船夫的驾驶下,小艇怎么自如穿梭的繁忙场面。至此,学生对语言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就动情地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性,在特定的情境中把感受的形象通过速写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引向探究分析地画——示意图,有助于直观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课程超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要多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深入了解。我时常借助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性地画示意图。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开凿八达岭隧道”一段:“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把工期缩短了一半。”我让学生认真读这一段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为什么要这样打井,又怎样向两头开凿?又是怎样施工,使工期缩短一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示意图。待学生全部画好后,引导学生:
师:谁想做一个小小解说员,把你的示意图讲给大家听?(投影出示学生的示意图)
生:如果能增加一口竖井,两头向中间凿进,就有了四个工作面,这样工期缩短了一半
生:我补充,这口竖井要尽量在山中间,不要在山尖上,要在凹下去的地方开凿,这样更科学。
生:应该用四个箭头表示四个开凿的方向。请看我的设计(投影出示)。我还想,开凿这四个方面必须做到周密计算,不然的话,很有可能打偏。
师:你真了不起!能联系课文理解,想得真周到!看了这些设计,你们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生: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他能想到这样的设计,真伟大!
生: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示意图给学生提供了直观探究的机会,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三、引导自主想象地画——色彩画,有助于务实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语言描绘的情境,自由地去想象,通过色彩画充实内容,让文章描绘的景象更加丰富多彩地展现出来。这样就拓展了阅读理解的层面。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的3—5自然段。(描写海底物产丰富)
第一步,自由朗读3—5自然段。
第二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获取的知识想象海底的其他事物,并把你最感兴趣的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用色彩画画下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海底可能有的事物。一说动手画,学生个个紧握彩笔,有的认真读书,揣摩作画;有的凝眉思索,想象作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兴趣盎然。短短几分钟,海底的各种动物、植物跃然纸上。
第三步,再加引导:多美的“海底世界”呀!谁能把你最喜爱的动物、植物介绍给大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一边展示一边介绍,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内容,而且想象能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
四、引入个性地画——给课文画插图,有助于增进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指出“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为了达成这个教学要求,我也经常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憧憬画面,让学生给课文添加插图。
如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最后一段:“将来,这里会是一片茂密的松林。”
师: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呢?谁能来说说?
生:松鼠埋下的松果已经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树。
生:森林里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们,它们都感谢松鼠给它们带来优美的环境。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用手中的画笔,把你们所憧憬的将来的情景画下来吗?——给课文增添一幅精美的插图。
实践证明,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以画助读,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又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想象的张力,使感悟体验得到直观形象地表达,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关键词】以画助读 教学助燃气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通过形象认识世界。”语文教学如果具备了鲜明的形象性,学生就能感受真切,才能引起对课文人物和事件的关注,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中,以画助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又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引发形象再现地画——速写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语言的形象与生动
对于文章中某些精彩的描述,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以至于动情地画,使学生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及形象表达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句话。
师:这句话写出了威尼斯小艇船头和船艄以及行动起来的样子。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作者把威尼斯的小艇比作“新月”,读起来让我们觉得很有形象的美。
生:作者把小艇比作水蛇,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小艇左拐右拐急速前进的情景和小艇的动感。
师:是啊,作者描写得多么形象生动!那么我们如何把自己的这种感受真切地再现出来呢?
众生:把小艇的样子画出来。
师:这很好。请同学们先在脑中构思出小艇的样子,等会儿再画。
接下来,再继续讲读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段落后,我引导学生用速写的形式直观地再现:在船夫的驾驶下,小艇怎么自如穿梭的繁忙场面。至此,学生对语言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就动情地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性,在特定的情境中把感受的形象通过速写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引向探究分析地画——示意图,有助于直观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课程超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要多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深入了解。我时常借助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性地画示意图。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开凿八达岭隧道”一段:“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把工期缩短了一半。”我让学生认真读这一段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为什么要这样打井,又怎样向两头开凿?又是怎样施工,使工期缩短一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示意图。待学生全部画好后,引导学生:
师:谁想做一个小小解说员,把你的示意图讲给大家听?(投影出示学生的示意图)
生:如果能增加一口竖井,两头向中间凿进,就有了四个工作面,这样工期缩短了一半
生:我补充,这口竖井要尽量在山中间,不要在山尖上,要在凹下去的地方开凿,这样更科学。
生:应该用四个箭头表示四个开凿的方向。请看我的设计(投影出示)。我还想,开凿这四个方面必须做到周密计算,不然的话,很有可能打偏。
师:你真了不起!能联系课文理解,想得真周到!看了这些设计,你们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生: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他能想到这样的设计,真伟大!
生: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示意图给学生提供了直观探究的机会,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三、引导自主想象地画——色彩画,有助于务实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语言描绘的情境,自由地去想象,通过色彩画充实内容,让文章描绘的景象更加丰富多彩地展现出来。这样就拓展了阅读理解的层面。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的3—5自然段。(描写海底物产丰富)
第一步,自由朗读3—5自然段。
第二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获取的知识想象海底的其他事物,并把你最感兴趣的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用色彩画画下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海底可能有的事物。一说动手画,学生个个紧握彩笔,有的认真读书,揣摩作画;有的凝眉思索,想象作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兴趣盎然。短短几分钟,海底的各种动物、植物跃然纸上。
第三步,再加引导:多美的“海底世界”呀!谁能把你最喜爱的动物、植物介绍给大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一边展示一边介绍,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内容,而且想象能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
四、引入个性地画——给课文画插图,有助于增进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指出“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为了达成这个教学要求,我也经常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憧憬画面,让学生给课文添加插图。
如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最后一段:“将来,这里会是一片茂密的松林。”
师: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呢?谁能来说说?
生:松鼠埋下的松果已经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树。
生:森林里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们,它们都感谢松鼠给它们带来优美的环境。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用手中的画笔,把你们所憧憬的将来的情景画下来吗?——给课文增添一幅精美的插图。
实践证明,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以画助读,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又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想象的张力,使感悟体验得到直观形象地表达,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