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是新时代图书馆转型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外学界对于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理论,介绍了印度、英国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案例,总结其再造经验,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相关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建议
一、空间再造的背景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呈现出信息资源类型逐渐丰富、资源数量激增的趋势,图书馆空间已经不单是传统的储藏介质,而逐渐转变成一项资源,为适应读者不同的使用需求,自发主动地进行再造设计。无论是对于新建或是再造的学习空间,纸质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构建社会化、灵活的网络学习环境,提高数字化信息的使用频率及信息服务的质量成为焦点。另一方面,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特征,大量的学生开始进行身处于教室空间之外的正规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更强大的异步数字化活动的支持,也就衍生出对“更加完善、更多样化、定制化的学习空间”的需求。为了应对这种需求,高校的图书馆进行了空间的新建、扩展和革新。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了讨论。
二、空间再造的理论介绍
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激增及谷歌一代(Google Generation)的
成长,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键盘、电子化的笔记,更乐于在显示器上阅读,而不是传统的笔和本——他们使用着新的记录、沟通和学习方式。这些学生希望科技融入学习活动:在使用图书资源的同时,工作站可以支持定制化,支持他们的多种便携电子设备,以便于他们同时处理多任务多工作。Hisle将这种支持多任务的工作空间描述为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在那里学生可以进行工作、社交、
获得专家的帮助、灵活使用打印和电子资源。先进科技的应用在空间再造过程中非常重要,同时,了解学习空间的设置需求、丰富学习空间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一样重要。为了能使空间再造服务于科研学习,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学目标,保障空间再造提供的服务和设施能够彼此协作,支撑空间的正确利用,而不是堆砌设备,放任它们互相削弱彼此的功能。Radcliffe提出了“教育学-空间-科技三位一体设计及评估框架”,框架给予了从用户到股东、管理者等所有人在设计过程中发表意见的机会。实际调查中,学生表达出了他们的期望:如宽敞的大厅、封闭的电话亭一样的研讨室、更多的用于社交的空间、压缩的实体文献空间、强大的Wi-Fi网络保障和电脑设备、各种用于展示的显示仪器、咖啡馆等。物理空间的再造并非最重要的,作为图书资源中心,图书馆要有强大的数字网络结构让电子资源能够充分推送到用户,他们强调,混合了数字网络结构和实体物理结构的再造是未来空间再造的方向。
三、空间再造的案例分析
Diane Dallis介绍了印度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包括两项重要的革新。为服务本科学生,印度大学图书馆新建了学习空间(Learning Commons):除了常规的学习区域,还支持了“非图书馆服务”,这些服务项目场所被集中整合在一个服务空间(Service Hub),采用可移动与非移动工作台相结合的设置,提供全年常规服务以及高峰期专项服务。为服务研究生和科研群体,图书馆创建了学术空间(Scholar Commons):侧重于互动及展示功能——设有不同容纳人数的研讨间(Consultation Room)、支持高清/3D展示的智能显示空间(IQ Wall Room)、用于把文献数码化的数字转换区(Digitization Lab)、支持40-70人的可变座位多功能学术对话区(Hazelbaker Hall)等(Dallis,2016)。
Wendy介绍了英国奇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Chichester)进行了空间设计、建设和实施。空间主要分为五个区域:包括两个信息技术室、容纳60人左右的咖啡馆、鼓励小组讨论和进行社交的小组学习间、支持个体或群体协作的安静工作区以及寂静学习区。再造完成后的回访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便于移动的桌椅非常满意;室外光线的充分利用令图书馆更加接近自然;使用者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的电脑设备,因此充足的供电接口成为了保障;像电话亭一样的个人或者小组的学习空间保障了隐私、静音及舒适,非常受欢迎;咖啡馆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即用于非正式的学习研讨,也用于临时的小组见面的良好的交流场所(Ellison,2016)。
四、空间再造的建议
空间再造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空间设计之初应进行系统的调研和规划,确立以服务用户为导向的空间功能构建策略(史艳芬,以及其他人,2017),确立被用于再造的空间的定位、服务定位、服务目标、服务模式、需求设计及特色的突出,营造规范先进同时又具有院校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
作为高校的资源信息枢纽,图书馆要主动进行转型以适应科技进步时代更迭,开展服务升级转型。图书馆服务的转型要求其空间设计也做出相应支持。从传统的藏书、借阅平台转型成支持日常學习、交流,支持研讨、信息共享,支持文化展示,支持技术创新、新概念体验的多功能综合体。高校图书馆应该从被动的适应外部模式转型为主动的探索、创造、引领科研学习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引领更多的用户来到图书馆。
【参考文献】
[1]DallisDiane.2016.Scholars and learners:a case study of new library spaces at Indiana University[J].New Library World,2016,117:35-48.
[2]EllisonWendy.Designing the learning spaces of a university library[J].New Library World,2016,117:294-307.
[3]史艳芬,徐咏华,刘玉红.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功能维度的战略规划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03),61:61-6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建议
一、空间再造的背景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呈现出信息资源类型逐渐丰富、资源数量激增的趋势,图书馆空间已经不单是传统的储藏介质,而逐渐转变成一项资源,为适应读者不同的使用需求,自发主动地进行再造设计。无论是对于新建或是再造的学习空间,纸质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构建社会化、灵活的网络学习环境,提高数字化信息的使用频率及信息服务的质量成为焦点。另一方面,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特征,大量的学生开始进行身处于教室空间之外的正规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更强大的异步数字化活动的支持,也就衍生出对“更加完善、更多样化、定制化的学习空间”的需求。为了应对这种需求,高校的图书馆进行了空间的新建、扩展和革新。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了讨论。
二、空间再造的理论介绍
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激增及谷歌一代(Google Generation)的
成长,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键盘、电子化的笔记,更乐于在显示器上阅读,而不是传统的笔和本——他们使用着新的记录、沟通和学习方式。这些学生希望科技融入学习活动:在使用图书资源的同时,工作站可以支持定制化,支持他们的多种便携电子设备,以便于他们同时处理多任务多工作。Hisle将这种支持多任务的工作空间描述为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在那里学生可以进行工作、社交、
获得专家的帮助、灵活使用打印和电子资源。先进科技的应用在空间再造过程中非常重要,同时,了解学习空间的设置需求、丰富学习空间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一样重要。为了能使空间再造服务于科研学习,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学目标,保障空间再造提供的服务和设施能够彼此协作,支撑空间的正确利用,而不是堆砌设备,放任它们互相削弱彼此的功能。Radcliffe提出了“教育学-空间-科技三位一体设计及评估框架”,框架给予了从用户到股东、管理者等所有人在设计过程中发表意见的机会。实际调查中,学生表达出了他们的期望:如宽敞的大厅、封闭的电话亭一样的研讨室、更多的用于社交的空间、压缩的实体文献空间、强大的Wi-Fi网络保障和电脑设备、各种用于展示的显示仪器、咖啡馆等。物理空间的再造并非最重要的,作为图书资源中心,图书馆要有强大的数字网络结构让电子资源能够充分推送到用户,他们强调,混合了数字网络结构和实体物理结构的再造是未来空间再造的方向。
三、空间再造的案例分析
Diane Dallis介绍了印度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包括两项重要的革新。为服务本科学生,印度大学图书馆新建了学习空间(Learning Commons):除了常规的学习区域,还支持了“非图书馆服务”,这些服务项目场所被集中整合在一个服务空间(Service Hub),采用可移动与非移动工作台相结合的设置,提供全年常规服务以及高峰期专项服务。为服务研究生和科研群体,图书馆创建了学术空间(Scholar Commons):侧重于互动及展示功能——设有不同容纳人数的研讨间(Consultation Room)、支持高清/3D展示的智能显示空间(IQ Wall Room)、用于把文献数码化的数字转换区(Digitization Lab)、支持40-70人的可变座位多功能学术对话区(Hazelbaker Hall)等(Dallis,2016)。
Wendy介绍了英国奇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Chichester)进行了空间设计、建设和实施。空间主要分为五个区域:包括两个信息技术室、容纳60人左右的咖啡馆、鼓励小组讨论和进行社交的小组学习间、支持个体或群体协作的安静工作区以及寂静学习区。再造完成后的回访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便于移动的桌椅非常满意;室外光线的充分利用令图书馆更加接近自然;使用者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的电脑设备,因此充足的供电接口成为了保障;像电话亭一样的个人或者小组的学习空间保障了隐私、静音及舒适,非常受欢迎;咖啡馆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即用于非正式的学习研讨,也用于临时的小组见面的良好的交流场所(Ellison,2016)。
四、空间再造的建议
空间再造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空间设计之初应进行系统的调研和规划,确立以服务用户为导向的空间功能构建策略(史艳芬,以及其他人,2017),确立被用于再造的空间的定位、服务定位、服务目标、服务模式、需求设计及特色的突出,营造规范先进同时又具有院校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
作为高校的资源信息枢纽,图书馆要主动进行转型以适应科技进步时代更迭,开展服务升级转型。图书馆服务的转型要求其空间设计也做出相应支持。从传统的藏书、借阅平台转型成支持日常學习、交流,支持研讨、信息共享,支持文化展示,支持技术创新、新概念体验的多功能综合体。高校图书馆应该从被动的适应外部模式转型为主动的探索、创造、引领科研学习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引领更多的用户来到图书馆。
【参考文献】
[1]DallisDiane.2016.Scholars and learners:a case study of new library spaces at Indiana University[J].New Library World,2016,117:35-48.
[2]EllisonWendy.Designing the learning spaces of a university library[J].New Library World,2016,117:294-307.
[3]史艳芬,徐咏华,刘玉红.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功能维度的战略规划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03),6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