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外阅读指导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满足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文章在分析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营造阅读氛围、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开展多元评价等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现状 指导策略
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很重要的形式,它能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懂得如何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对提高语言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曾提到:“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课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自觉地、正常地进行课外阅读,于是,老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伏尔泰曾说:“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小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教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
一、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意义
新课标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要求,并且分别在第二阶段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在第三阶段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足以体现课外阅读对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启发我们,学生应该有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树立起大阅读教学观,阅读目标中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于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交融。依据新课程这一理念,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施以有效的指导。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寻求乐趣也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只有让学生领悟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他们才会自主地开展课外阅读,并乐在其中。
首先,榜样的作用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逸事,并利用课余时间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传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平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的阅读收获,并特别表扬个别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努力得到承认时,他必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更会激发做事的积极性。对于行为控制意识还不稳定的小学生来说,必须时常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
我们既要在课外读物上培养热情,又要在课内阅读中延伸热情。根据讲读课文的内容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比如,学了《草船借箭》,引领孩子们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了解三国英雄人物的独特个性,领略恢弘的古代战争场面;学了《倔强的小红军》,指领孩子们感知《长征的故事》,从而让孩子们学习革命前辈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
(二)正确引导,掌握阅读方法。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读物。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作用。教师除向学生推荐读物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读物,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难易适中、富有趣味、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读书的时机。课外阅读是好事,但不能为读书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利用时间,指导他们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如中午、入睡前,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读书也可长可短,贵在积累。
(三)学以致用,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本身要真正理解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塑造新世纪新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保证课外阅读时间,这些是保证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关键。为此老师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1.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语文教学,成立各种“语文兴趣小组”、“读书报小组”、“故事朗读小组”、“演讲小组”、“编报小组”、“广播小组”。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读课规定学生一定要读课外书,课外书由学生从家里带来,可以是故事书,也可以是科普书、历史读物。前提是内容健康的、有益的书籍。
3.定期举办“故事会”、“朗诵会”。每学期,教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定期开展活动。这样,既有机会让学生把课外书中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大家听,又训练学生的口才,真是一举两得。
4.定期编制手抄报。学生读了什么课外书,教师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小抄报,把读过的书籍故事、英雄人物等编在小抄报上向同学们介绍。
5.写读书笔记。小学生随着年龄增大,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对看过的课外书有很多感悟。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将优秀的习作贴在班级的公布栏。
在这些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学生不断地运用在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东西,如此,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阅读便慢慢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在学校的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积极赏识,进行多元评价。
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的,随意性较大,如果缺乏对课外阅读进行切实的指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适当的评价手段,则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不能全面落到实处。因此,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对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很重要。
1.在赏析交流中评价。这既能检验阅读效果,又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可以从赏析一处绝妙的遣词造句、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议论,逐渐过渡到赏析整篇文章、整部作品,赏析作品中的代表人物,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轻松、自由地表达读书的乐趣。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要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2.在成果展览中评价。通过成果展览的形式展示每个学生阅读的收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保持读书的热情。可以用统计表显示谁读的书多,谁摘抄的精彩片段多,谁会背的古诗多,谁写的读后感多等,让进步看得见,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内容表演或配乐朗诵的形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可以举办“我为喜欢的书配上插图”,书写“我喜欢的一句话”等活动,通过图画、书法的形式进行展览,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以“展”代评的形式,将评价融入活动之中。
3.在话题辩论中评价。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可以确定一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开展评论,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而且能为教师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提供鲜活、生动的素材。比如,从发言中引用知识的多少,可以评价学生的阅读面;从发言中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评价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度;从发言的激情,可以评价学生读书的热情,等等。
综上所述,语文课外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在课内外关系方面,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相对独立于课堂之外。因此,在阅读指导的方法方面,应强调学校的主导作用,并强调家校联合,甚至发动社会的力量。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应重新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明确时代赋予它的一些新功能与特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指导,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现状 指导策略
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很重要的形式,它能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懂得如何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对提高语言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曾提到:“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课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自觉地、正常地进行课外阅读,于是,老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伏尔泰曾说:“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小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教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
一、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意义
新课标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要求,并且分别在第二阶段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在第三阶段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足以体现课外阅读对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启发我们,学生应该有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树立起大阅读教学观,阅读目标中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于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交融。依据新课程这一理念,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施以有效的指导。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寻求乐趣也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只有让学生领悟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他们才会自主地开展课外阅读,并乐在其中。
首先,榜样的作用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逸事,并利用课余时间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传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平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的阅读收获,并特别表扬个别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努力得到承认时,他必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更会激发做事的积极性。对于行为控制意识还不稳定的小学生来说,必须时常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
我们既要在课外读物上培养热情,又要在课内阅读中延伸热情。根据讲读课文的内容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比如,学了《草船借箭》,引领孩子们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了解三国英雄人物的独特个性,领略恢弘的古代战争场面;学了《倔强的小红军》,指领孩子们感知《长征的故事》,从而让孩子们学习革命前辈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
(二)正确引导,掌握阅读方法。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读物。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作用。教师除向学生推荐读物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读物,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难易适中、富有趣味、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读书的时机。课外阅读是好事,但不能为读书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利用时间,指导他们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如中午、入睡前,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读书也可长可短,贵在积累。
(三)学以致用,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本身要真正理解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塑造新世纪新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保证课外阅读时间,这些是保证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关键。为此老师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1.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语文教学,成立各种“语文兴趣小组”、“读书报小组”、“故事朗读小组”、“演讲小组”、“编报小组”、“广播小组”。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读课规定学生一定要读课外书,课外书由学生从家里带来,可以是故事书,也可以是科普书、历史读物。前提是内容健康的、有益的书籍。
3.定期举办“故事会”、“朗诵会”。每学期,教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定期开展活动。这样,既有机会让学生把课外书中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大家听,又训练学生的口才,真是一举两得。
4.定期编制手抄报。学生读了什么课外书,教师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小抄报,把读过的书籍故事、英雄人物等编在小抄报上向同学们介绍。
5.写读书笔记。小学生随着年龄增大,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对看过的课外书有很多感悟。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将优秀的习作贴在班级的公布栏。
在这些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学生不断地运用在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东西,如此,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阅读便慢慢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在学校的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积极赏识,进行多元评价。
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的,随意性较大,如果缺乏对课外阅读进行切实的指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适当的评价手段,则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不能全面落到实处。因此,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对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很重要。
1.在赏析交流中评价。这既能检验阅读效果,又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可以从赏析一处绝妙的遣词造句、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议论,逐渐过渡到赏析整篇文章、整部作品,赏析作品中的代表人物,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轻松、自由地表达读书的乐趣。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要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2.在成果展览中评价。通过成果展览的形式展示每个学生阅读的收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保持读书的热情。可以用统计表显示谁读的书多,谁摘抄的精彩片段多,谁会背的古诗多,谁写的读后感多等,让进步看得见,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内容表演或配乐朗诵的形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可以举办“我为喜欢的书配上插图”,书写“我喜欢的一句话”等活动,通过图画、书法的形式进行展览,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以“展”代评的形式,将评价融入活动之中。
3.在话题辩论中评价。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可以确定一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开展评论,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而且能为教师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提供鲜活、生动的素材。比如,从发言中引用知识的多少,可以评价学生的阅读面;从发言中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评价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度;从发言的激情,可以评价学生读书的热情,等等。
综上所述,语文课外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在课内外关系方面,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相对独立于课堂之外。因此,在阅读指导的方法方面,应强调学校的主导作用,并强调家校联合,甚至发动社会的力量。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应重新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明确时代赋予它的一些新功能与特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指导,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