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镜人:另维,华盛顿大学会计和心理学本科在读。作家,著有《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热爱健身、写作、旅行的审计师,所供职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四大』之一。
我对大学最深刻的记忆,是午夜十二点,预习任务没完成,我洗把脸,涂好睡眠面膜,离开寝室去24小时图书馆。图书馆三层楼,到处是人,彻夜灯火通明里认真的年轻面庞安安静静的,长夜中唯一的声响是凌晨一点的广播:“一楼咖啡厅还有15分钟关门,需要咖啡和夜宵的同学先别忙了。”
我去受些刺激,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寝室和图书馆隔着樱花林和红砖广场,我迎着月亮快步穿过去,静夜漫漫,西雅图的晚风好凉。我记得深,因为那几年的大多数夜晚,都是这么过去的。
我熬一夜又一夜,效率卻不高。这所世界排名第11的大学,教授讲课,快得完全不考虑我的接受能力。一节课一章节,旁征博引不断,英语原本不是母语,如果不事先预习讲课内容,我经常半天听不出今天学什么。可是课本一章少则30页,多则上百页,密密麻麻的字母,E-mail里还经常冒出临时读物。
刚开学,我坚决不掉队,24小时图书馆耗到天亮。我想,可以了,我这么努力,就算没读完,也肯定已经走在大多数人前面了。第二天进教室,傻眼,几百人个个课本标满印记,手里拿着笔记。课堂讨论,说的是以知识点为圆心发散的想法。借同桌的预习文档一看,是思考总结和要问的问题,而我工整抄下许多小标题和加粗语句,以为能加深印象……
我跟不上,不是我不努力,是别人花同样的时间努力,还比我会努力。
很长一段时间,我时间都花了,不见成效。美国的大学,期末成绩通常只占25%,平时作业、测验和课堂讨论都算分,一项成绩落下,半学期超常发挥才能弥补。我出师不利,越往后压力越大,急得掉眼泪。可进度那么快,一晚上哭过去,第二天只会掉更远,只好边哭边学。
我习惯差,摊开课本会尿急、口渴、手痒,解决完生理需求,刷刷热搜,发条“不预习,不睡觉,不疯魔,不成活”的正能量微博,眼睛累了……当时在学心理学,深知大脑里神经元会记住人的每一次行为,重复次数多了,基底神经节便会形成“模式”,固定行为、情绪之间产生联系,使重复越来越容易,就形成了习惯。也就是说,学习时看一次手机,神经元就记一次学习和看手机之间的联系,我下次就更容易在学习时摸手机。这是生物定律。于是,每一次伸手摸手机,我都及时念念有词:“不,不能让学习和看手机行为产生联系,要让基底神经节把学习和专注连在一起!快发生作用吧,基底神经节!”我的神神叨叨让周围十个寝室没人敢学心理学。不过我知道,每一次自控,都会让下次自控更容易。有一天我会不再需要自控,那一天行为已自成习惯。
三年后的暑假,我在奥美实习,他们说,“另维你进入状态好快哦,我俩每天早上只要没急事,工作前都能先磨叽半小时。”我想起自己这三年,眼睛忽然胀了,有点感动。
大学教的知识有的过时有的遗忘,但学习过程中学会的如何认真做好一件事的态度和习惯,我都会一直带着。
网络上常有人说,呵呵,晚上熬夜,只能说明白天效率不高。
我想他们大概没有见过,这世上的许多人,白天效率极高,零碎时间全部利用,晚上依然努力熬夜不肯疲倦。这世界充满可能性,要学的、能玩的、想知道的、可改变的都太多了,一周168小时根本不够用。他们或许一生都不会知道,这世上有一种人,二十来岁,时间要一小时一小时安排,对下班和双休没有概念,人生状态一年一个新样儿,因为年轻的一年时光,实在能做太多事了。这样的人,在一所好学校里,一不小心就碰到了。
罗C是我金融课的同桌,深圳人。第一次进教室,我们准确辨别出对方是仅有的中国留学生,坐在一起互相帮助。
第二节课,她的位置空了。
第三节课她依然没来。我叹惋,真是要管宁割席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周后她终于出现。来得很早,找我借笔记。我注意到她的例题统统用铅笔轻轻写了一遍,她对着笔记一行行涂抹修改。抄完,道谢,问要不要给我讲我划问号的知识点。 我有点震惊。她听讲有自己的节奏。只听做了记号的题,边听边核对预习笔记,有时候核对得比教授讲得快,她就翻到下一章预习去了。
我一脸懵逼:这是何方神圣?
教授每节课间和课后都会被提问的学生团团围住,轮到她,一口流利的英语,首先是道歉:“我上周在亚利桑那州打比赛,错过了两节课,对不起。”教授眼睛一亮,“你就是我们班的高尔夫球运动员?!你上周的比赛转播我看了,表现太棒了!恭喜!为你骄傲。”
她居然是NCAA的student athlete——美国人叫“学生运动员”,我们俗称的“体育生”!NCAA是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熟悉NBA的人知道,NCAA每年为NBA输送新兵,相当于中国的国家青年队。美国人希望职业运动员至少拥有大学学历,要求他们读书比赛两不误。我修过“体育社会学”,知道美国大学里的体育生,奖学金丰厚,但每天下午训练,只有上午可以用来上课。作业多,节奏快,大小考接踵来,他们却要像NBA球员那样,在不同客场间飞去飞回,直到球队淘汰。校高尔夫球队是Division 1,甲A级,也就是说,罗C的赛期长达几乎整个学年。这期间,她一周至少训练20小时,时刻活在比赛排名和反复出差的压力里,缺课自己找辅导员补,错过考试自行与教授商排补考时间。而我,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学习压力,已经哭天喊地了。
她到底怎么活下来的?我立变跟班,跟着跟着就懂了:12:20下课,她端上三明治和咖啡去最近的图书馆自习,路上已经吃完午饭,写起作业旁若无人,时间一到,一句“再见”起身就走。整个上午,她简直每一秒钟都是掐着过的,一天的效率抵我三天。
我高中时,月平均写小说6万字,成绩很差。班主任说,都是你上课写小说耽误的,必须把全部时间和心思放到学习上才有出路。后来,为了跟上大学进度,我首先放弃开学期间写作,直到遇见罗C。罗C每次上课,都是预习充分、带着问题的,我早已是迷妹,问她到底在从哪里挤时间读课本,她说飞机上。“飞机上预习我也试过,太难受了,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学习还是图书馆里有效率,安静,还有旁人用行动鞭策你。”她说:“我也觉得。可如果我不在飞机上看,就真的没有时间了。”原来,我成绩差不是因为写小说,而是我没有合理管控自己、利用时间。
那门金融课,罗C结业成绩4.0,满分,拼尽全力拿到3.4的我在震惊中度过整个假期。从此以后,每一次坐不住和想放弃时,我都这样劝导自己:“为了写作,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吧,我没有其他时间了。”
我23岁那年,15万字的游记小说《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在学习和工作的间隙中写完了,畅销了,因为亲眼看见世上有人那么活着——20岁那年,我相信了曾经以为的不可能。
在这所学院里,每个人都在夜以继日拼命学习别人的优点,谁有个优点,马上瘟疫一般迅速散播。每个人的优秀都是多维度的,大家彼此认可也互相碾压。
只能在蓦然回顾中发现,许多曾经的艰难不再难了,本科几年,人脱胎换骨得令自己惊讶。
“上大学你就轻松了”是我听过的最扯的谎言
我对大学最深刻的记忆,是午夜十二点,预习任务没完成,我洗把脸,涂好睡眠面膜,离开寝室去24小时图书馆。图书馆三层楼,到处是人,彻夜灯火通明里认真的年轻面庞安安静静的,长夜中唯一的声响是凌晨一点的广播:“一楼咖啡厅还有15分钟关门,需要咖啡和夜宵的同学先别忙了。”
我去受些刺激,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寝室和图书馆隔着樱花林和红砖广场,我迎着月亮快步穿过去,静夜漫漫,西雅图的晚风好凉。我记得深,因为那几年的大多数夜晚,都是这么过去的。
我熬一夜又一夜,效率卻不高。这所世界排名第11的大学,教授讲课,快得完全不考虑我的接受能力。一节课一章节,旁征博引不断,英语原本不是母语,如果不事先预习讲课内容,我经常半天听不出今天学什么。可是课本一章少则30页,多则上百页,密密麻麻的字母,E-mail里还经常冒出临时读物。
刚开学,我坚决不掉队,24小时图书馆耗到天亮。我想,可以了,我这么努力,就算没读完,也肯定已经走在大多数人前面了。第二天进教室,傻眼,几百人个个课本标满印记,手里拿着笔记。课堂讨论,说的是以知识点为圆心发散的想法。借同桌的预习文档一看,是思考总结和要问的问题,而我工整抄下许多小标题和加粗语句,以为能加深印象……
我跟不上,不是我不努力,是别人花同样的时间努力,还比我会努力。
很长一段时间,我时间都花了,不见成效。美国的大学,期末成绩通常只占25%,平时作业、测验和课堂讨论都算分,一项成绩落下,半学期超常发挥才能弥补。我出师不利,越往后压力越大,急得掉眼泪。可进度那么快,一晚上哭过去,第二天只会掉更远,只好边哭边学。
我习惯差,摊开课本会尿急、口渴、手痒,解决完生理需求,刷刷热搜,发条“不预习,不睡觉,不疯魔,不成活”的正能量微博,眼睛累了……当时在学心理学,深知大脑里神经元会记住人的每一次行为,重复次数多了,基底神经节便会形成“模式”,固定行为、情绪之间产生联系,使重复越来越容易,就形成了习惯。也就是说,学习时看一次手机,神经元就记一次学习和看手机之间的联系,我下次就更容易在学习时摸手机。这是生物定律。于是,每一次伸手摸手机,我都及时念念有词:“不,不能让学习和看手机行为产生联系,要让基底神经节把学习和专注连在一起!快发生作用吧,基底神经节!”我的神神叨叨让周围十个寝室没人敢学心理学。不过我知道,每一次自控,都会让下次自控更容易。有一天我会不再需要自控,那一天行为已自成习惯。
三年后的暑假,我在奥美实习,他们说,“另维你进入状态好快哦,我俩每天早上只要没急事,工作前都能先磨叽半小时。”我想起自己这三年,眼睛忽然胀了,有点感动。
大学教的知识有的过时有的遗忘,但学习过程中学会的如何认真做好一件事的态度和习惯,我都会一直带着。
她每一秒钟都掐着过,一天的效率抵我三天
网络上常有人说,呵呵,晚上熬夜,只能说明白天效率不高。
我想他们大概没有见过,这世上的许多人,白天效率极高,零碎时间全部利用,晚上依然努力熬夜不肯疲倦。这世界充满可能性,要学的、能玩的、想知道的、可改变的都太多了,一周168小时根本不够用。他们或许一生都不会知道,这世上有一种人,二十来岁,时间要一小时一小时安排,对下班和双休没有概念,人生状态一年一个新样儿,因为年轻的一年时光,实在能做太多事了。这样的人,在一所好学校里,一不小心就碰到了。
罗C是我金融课的同桌,深圳人。第一次进教室,我们准确辨别出对方是仅有的中国留学生,坐在一起互相帮助。
第二节课,她的位置空了。
第三节课她依然没来。我叹惋,真是要管宁割席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周后她终于出现。来得很早,找我借笔记。我注意到她的例题统统用铅笔轻轻写了一遍,她对着笔记一行行涂抹修改。抄完,道谢,问要不要给我讲我划问号的知识点。 我有点震惊。她听讲有自己的节奏。只听做了记号的题,边听边核对预习笔记,有时候核对得比教授讲得快,她就翻到下一章预习去了。
我一脸懵逼:这是何方神圣?
教授每节课间和课后都会被提问的学生团团围住,轮到她,一口流利的英语,首先是道歉:“我上周在亚利桑那州打比赛,错过了两节课,对不起。”教授眼睛一亮,“你就是我们班的高尔夫球运动员?!你上周的比赛转播我看了,表现太棒了!恭喜!为你骄傲。”
她居然是NCAA的student athlete——美国人叫“学生运动员”,我们俗称的“体育生”!NCAA是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熟悉NBA的人知道,NCAA每年为NBA输送新兵,相当于中国的国家青年队。美国人希望职业运动员至少拥有大学学历,要求他们读书比赛两不误。我修过“体育社会学”,知道美国大学里的体育生,奖学金丰厚,但每天下午训练,只有上午可以用来上课。作业多,节奏快,大小考接踵来,他们却要像NBA球员那样,在不同客场间飞去飞回,直到球队淘汰。校高尔夫球队是Division 1,甲A级,也就是说,罗C的赛期长达几乎整个学年。这期间,她一周至少训练20小时,时刻活在比赛排名和反复出差的压力里,缺课自己找辅导员补,错过考试自行与教授商排补考时间。而我,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学习压力,已经哭天喊地了。
她到底怎么活下来的?我立变跟班,跟着跟着就懂了:12:20下课,她端上三明治和咖啡去最近的图书馆自习,路上已经吃完午饭,写起作业旁若无人,时间一到,一句“再见”起身就走。整个上午,她简直每一秒钟都是掐着过的,一天的效率抵我三天。
成绩差是因为不会管控自己、利用时间
我高中时,月平均写小说6万字,成绩很差。班主任说,都是你上课写小说耽误的,必须把全部时间和心思放到学习上才有出路。后来,为了跟上大学进度,我首先放弃开学期间写作,直到遇见罗C。罗C每次上课,都是预习充分、带着问题的,我早已是迷妹,问她到底在从哪里挤时间读课本,她说飞机上。“飞机上预习我也试过,太难受了,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学习还是图书馆里有效率,安静,还有旁人用行动鞭策你。”她说:“我也觉得。可如果我不在飞机上看,就真的没有时间了。”原来,我成绩差不是因为写小说,而是我没有合理管控自己、利用时间。
那门金融课,罗C结业成绩4.0,满分,拼尽全力拿到3.4的我在震惊中度过整个假期。从此以后,每一次坐不住和想放弃时,我都这样劝导自己:“为了写作,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吧,我没有其他时间了。”
我23岁那年,15万字的游记小说《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在学习和工作的间隙中写完了,畅销了,因为亲眼看见世上有人那么活着——20岁那年,我相信了曾经以为的不可能。
在这所学院里,每个人都在夜以继日拼命学习别人的优点,谁有个优点,马上瘟疫一般迅速散播。每个人的优秀都是多维度的,大家彼此认可也互相碾压。
只能在蓦然回顾中发现,许多曾经的艰难不再难了,本科几年,人脱胎换骨得令自己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