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屏幕上,主持人穿着一件简单的T恤衫,有时还会拿着一把纸扇,用着受众熟悉的当地“土话”,对这个城市里发生的家长里短进行点评,看了让人不自觉的亲近。打开地方台,此类方言新闻节目随处可见。作为民生新闻的一部分,方言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草根文化的气息,主持人用地方观众耳熟能详的方言评述民生,以轻松调侃的方式披露新闻,以平民视点对新闻加以简要评论,简单朴素的话语中透露出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和处世哲理。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这类节目也暴露出了不少缺点和不足,如何应对瓶颈,使其走得更远,也成为新闻人应该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地方台 新闻 方言播报
一、现状——较高收视率催热“方言新闻”
方言新闻节目开始的时间比较早,但是真正开始火起来还是要从近10年算起。现在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个地方台推出一档方言新闻节目,且大多收视不低,用方言“说新闻”也比传统的“播新闻”模式更受欢迎,有的节目收视更是超过黄金档电视剧的收视率。
1994年杭州电视台开播的《阿通伯说新闻》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早的方言新闻节目。进入21世纪,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始陆续在个性化、本土化、分众化方面对节目进行改造。于是,方言类节目在很短的时间里再次呈现勃兴之势,并且一度成为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新的收视增长点。
在方言新闻节目追捧者众多的江浙地区,自2005年以来,方言新闻节目更是增幅巨大。以浙江省为例,就有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温州电视台的《百晓讲新闻》等等方言新闻节目被相继推出。而在广东地区,广东电视台下属的“广东卫视”、“珠江频道”、“体育频道”、“公共频道”4个台,除了“广东卫视”里的栏目采用普通话主持外,其余3台均是粤语频道。此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方言新闻节目还有齐鲁电视台的《拉呱》、东方电视台的《文化追追追》等等。安徽本土的方言类新闻节目有合肥电视台的《天天呱蛋》,也吸引了当地的一部分受众。
二、原因——打“情感牌”,走“特色路”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热火并非偶然。这其中,受众的情感认同和特色化是节目被接受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受众的情感需求成就了方言新闻。传统的新闻让人觉得严肃,但是生活中受众更倾向于收看那些能使他们从中获得乐趣,减轻来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得到情感交流和认同以及得到互动的节目。方言新闻节目以方言的形式播报本地域的市井生活,并且主要着眼于报道普通人的生活,这样的主题也很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
特色是新闻好看的一大要素,地方电视台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就是地域特色,这样,本土化便成为了电视媒体之间竞争的法宝。由于电视媒体是以本地域的人为主要受众群体,而当地人更加习惯和易于接受的是方言,一种新的节目形式——方言新闻节目也随之出现。方言新闻节目的出现,不仅填补了电视市场的一个空白,还使节目具有了新鲜感与独特性。这样的节目播出后很快便脱颖而出,获得受众的喜爱,迅速培养起一批稳定的收视群体。
少一份严肃性,多一份生动幽默。凭借这样独特的语言魅力,再加上节目视角平民化、内容生活化、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方言新闻节目在接近性和亲和力上具有其他新闻节目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很容易引起本地受众的共鸣。
三、问题——局限性和排它性制约节目发展
如果光从节目的收视数据来看方言新闻节目显然是很令人满意的,但同时语言的障碍成为一堵墙,将外地电视观众群体阻隔在外,同时也暴露出方言新闻节目的局限和短腿所在。
首先与普通话的普及存在的矛盾。相邻的方言区之间交流可能没有多少障碍,但不同的方言地区之间交流却会难上加难。因此,普通话对于加强各地交流功不可没,国家也在不断加强推广普通话。
电视媒体作为面对社会上一般大众的新闻媒介,使用大众都能接受的规范的标准化语言,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畅通无阻,因此,电视应该成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之一,对受众进行言语上的示范。然而,在高收视率和高利润的驱使下,方言新闻节目在全国迅速升温,国家的语言规范被广播电台、电视台置于脑后。方言新闻节目数量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众传媒的语言示范功能,不利于普通话的普及,减弱了普通话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其次是受众群的相对局限和排它性。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而方言新闻节目针对的是特定区域的受众群体,属于小众化传播的范畴。然而,当今社会成员流动性强,城市中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此时本地方言不仅剥夺了这些受众的知情权,还使他们因为不会说本地方言而在社会活动中产生被冷落感,不能平等分享公共资源和其他资源,造成交流困难,甚至是隔阂。
过度追求娱乐化,也消弱了方言类新闻节目本身的公信力。新闻媒体在政府和受众之间承担着上通下达的作用。一方面,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政府的各项决策需要通过媒体向受众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应在节目中真实、客观地反映受众生活的真实情况和生活状态,倾听受众的呼声,为党和政府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言类节目中充斥着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情,几乎没有时政新闻,“说新闻就好像放学回家的孩子把一天的生活说给父亲一样”。
而在传播形式上,几乎以纯粹的娱乐形式来进行新闻的传播与解读。这样,方言新闻节目开始逐渐倾向于娱乐化、故事化。这种做法短时期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长此以往下去,节目很容易陷入非驴非马、自相矛盾的境地。以一个电视新闻《不孝子竟让九旬老娘住楼道》为例,主持人直言“这样的儿子还不如被雷劈死算了”,这样的点评虽然大快人心,但这仅仅是对新闻简单的就事论事,没有采取切实的行动去改善老人的处境,这与不报道并没有什么区别。此外,主持人对新闻就事论事的点评,“缺乏对事件背后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的深层探讨,使得通过媒介介入,改善弱势群体处境,输出相应政策的功能大大降低。” 四、对策——内容为王,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针对方言新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清华大学教授陆地认为“改不一定生,但不改一定会死。”怎么改?这也是摆在方言新闻节目面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
对于方言类新闻,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任何一档节目所采取的节目形式归根究底都是为其内容服务的,节目中使用的语言只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而节目所报道的内容才是受众真正关心的。方言新闻节目存在着一味强调方言形式而忽略节目内容的现象,过多关注家长里短和琐事,而如受众最关心的疾病问题、贫困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却少有涉及。
首先,节目要做出方言新闻的深度与广度。以两会为例,两会的报道一般是由主流媒体负责,方言新闻节目很少参与其中。其实,方言新闻节目也可以尝试着去做两会的报道,选择与主流媒体不一样的角度去剖析两会,如可以从两会与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角度去报道,可以从两会的代表委员有哪些是普通百姓的角度去报道,还可以从两会提交的议案、提案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利益的角度去报道等等。
其次,节目要尽量减少没有太大意义的趣事新闻。方言新闻节目在内容选择上多以民生新闻和奇闻异事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节目可以缓解受众来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增加节目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无太大意义的趣事新闻不仅会影响节目的整体质量,还会使节目的忠实受众在大量接触后变得兴趣索然,最终导致节目收视率的降低。
对于传统新闻,不应简单的排斥、反感,而应吸取传统新闻的优点和长处,即新闻的深度与广度。新闻的深侧重于对新闻的挖掘,新闻的广则侧重于对范围的延伸。正是由于没有这样的长处,方言新闻节目给人一种不大气的感觉,也就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五、建议——自律和监管双管齐下
方言类新闻节目要想不偏离新闻轨道,自律和适当的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媒体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节目贴近受众的生活,但节目内容过于琐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和满足中低层市民的喜好和口味,也就使大众传媒缺少了对受众理性意义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在方言新闻节目中,煽情、猎奇、暴力、血腥的内容经常随处可见。这种过分娱乐化的新闻价值取向,使方言新闻节目开始倾向于低俗和庸俗,进而使媒体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就无法实现自身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应实事求是,不宜盲目跟风。
政府则应加强对节目的规范管理。在对方言新闻节目进行管理时,新闻宣传部门还需将其与普通新闻节目区别对待。在管理时应采取有管有放,管放有度的策略。在方言新闻节目出现问题时,新闻宣传主管部门不要总是一味的充当法官角色,对涉及到的电视台、节目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而是应该在职权范围内,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关注媒体的创收情况、收视率以及媒体的公信力,以便能及时发现方言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规范。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地方台 新闻 方言播报
一、现状——较高收视率催热“方言新闻”
方言新闻节目开始的时间比较早,但是真正开始火起来还是要从近10年算起。现在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个地方台推出一档方言新闻节目,且大多收视不低,用方言“说新闻”也比传统的“播新闻”模式更受欢迎,有的节目收视更是超过黄金档电视剧的收视率。
1994年杭州电视台开播的《阿通伯说新闻》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早的方言新闻节目。进入21世纪,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始陆续在个性化、本土化、分众化方面对节目进行改造。于是,方言类节目在很短的时间里再次呈现勃兴之势,并且一度成为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新的收视增长点。
在方言新闻节目追捧者众多的江浙地区,自2005年以来,方言新闻节目更是增幅巨大。以浙江省为例,就有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温州电视台的《百晓讲新闻》等等方言新闻节目被相继推出。而在广东地区,广东电视台下属的“广东卫视”、“珠江频道”、“体育频道”、“公共频道”4个台,除了“广东卫视”里的栏目采用普通话主持外,其余3台均是粤语频道。此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方言新闻节目还有齐鲁电视台的《拉呱》、东方电视台的《文化追追追》等等。安徽本土的方言类新闻节目有合肥电视台的《天天呱蛋》,也吸引了当地的一部分受众。
二、原因——打“情感牌”,走“特色路”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热火并非偶然。这其中,受众的情感认同和特色化是节目被接受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受众的情感需求成就了方言新闻。传统的新闻让人觉得严肃,但是生活中受众更倾向于收看那些能使他们从中获得乐趣,减轻来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得到情感交流和认同以及得到互动的节目。方言新闻节目以方言的形式播报本地域的市井生活,并且主要着眼于报道普通人的生活,这样的主题也很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
特色是新闻好看的一大要素,地方电视台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就是地域特色,这样,本土化便成为了电视媒体之间竞争的法宝。由于电视媒体是以本地域的人为主要受众群体,而当地人更加习惯和易于接受的是方言,一种新的节目形式——方言新闻节目也随之出现。方言新闻节目的出现,不仅填补了电视市场的一个空白,还使节目具有了新鲜感与独特性。这样的节目播出后很快便脱颖而出,获得受众的喜爱,迅速培养起一批稳定的收视群体。
少一份严肃性,多一份生动幽默。凭借这样独特的语言魅力,再加上节目视角平民化、内容生活化、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方言新闻节目在接近性和亲和力上具有其他新闻节目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很容易引起本地受众的共鸣。
三、问题——局限性和排它性制约节目发展
如果光从节目的收视数据来看方言新闻节目显然是很令人满意的,但同时语言的障碍成为一堵墙,将外地电视观众群体阻隔在外,同时也暴露出方言新闻节目的局限和短腿所在。
首先与普通话的普及存在的矛盾。相邻的方言区之间交流可能没有多少障碍,但不同的方言地区之间交流却会难上加难。因此,普通话对于加强各地交流功不可没,国家也在不断加强推广普通话。
电视媒体作为面对社会上一般大众的新闻媒介,使用大众都能接受的规范的标准化语言,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畅通无阻,因此,电视应该成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之一,对受众进行言语上的示范。然而,在高收视率和高利润的驱使下,方言新闻节目在全国迅速升温,国家的语言规范被广播电台、电视台置于脑后。方言新闻节目数量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众传媒的语言示范功能,不利于普通话的普及,减弱了普通话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其次是受众群的相对局限和排它性。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而方言新闻节目针对的是特定区域的受众群体,属于小众化传播的范畴。然而,当今社会成员流动性强,城市中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此时本地方言不仅剥夺了这些受众的知情权,还使他们因为不会说本地方言而在社会活动中产生被冷落感,不能平等分享公共资源和其他资源,造成交流困难,甚至是隔阂。
过度追求娱乐化,也消弱了方言类新闻节目本身的公信力。新闻媒体在政府和受众之间承担着上通下达的作用。一方面,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政府的各项决策需要通过媒体向受众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应在节目中真实、客观地反映受众生活的真实情况和生活状态,倾听受众的呼声,为党和政府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言类节目中充斥着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情,几乎没有时政新闻,“说新闻就好像放学回家的孩子把一天的生活说给父亲一样”。
而在传播形式上,几乎以纯粹的娱乐形式来进行新闻的传播与解读。这样,方言新闻节目开始逐渐倾向于娱乐化、故事化。这种做法短时期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长此以往下去,节目很容易陷入非驴非马、自相矛盾的境地。以一个电视新闻《不孝子竟让九旬老娘住楼道》为例,主持人直言“这样的儿子还不如被雷劈死算了”,这样的点评虽然大快人心,但这仅仅是对新闻简单的就事论事,没有采取切实的行动去改善老人的处境,这与不报道并没有什么区别。此外,主持人对新闻就事论事的点评,“缺乏对事件背后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的深层探讨,使得通过媒介介入,改善弱势群体处境,输出相应政策的功能大大降低。” 四、对策——内容为王,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针对方言新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清华大学教授陆地认为“改不一定生,但不改一定会死。”怎么改?这也是摆在方言新闻节目面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
对于方言类新闻,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任何一档节目所采取的节目形式归根究底都是为其内容服务的,节目中使用的语言只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而节目所报道的内容才是受众真正关心的。方言新闻节目存在着一味强调方言形式而忽略节目内容的现象,过多关注家长里短和琐事,而如受众最关心的疾病问题、贫困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却少有涉及。
首先,节目要做出方言新闻的深度与广度。以两会为例,两会的报道一般是由主流媒体负责,方言新闻节目很少参与其中。其实,方言新闻节目也可以尝试着去做两会的报道,选择与主流媒体不一样的角度去剖析两会,如可以从两会与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角度去报道,可以从两会的代表委员有哪些是普通百姓的角度去报道,还可以从两会提交的议案、提案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利益的角度去报道等等。
其次,节目要尽量减少没有太大意义的趣事新闻。方言新闻节目在内容选择上多以民生新闻和奇闻异事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节目可以缓解受众来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增加节目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无太大意义的趣事新闻不仅会影响节目的整体质量,还会使节目的忠实受众在大量接触后变得兴趣索然,最终导致节目收视率的降低。
对于传统新闻,不应简单的排斥、反感,而应吸取传统新闻的优点和长处,即新闻的深度与广度。新闻的深侧重于对新闻的挖掘,新闻的广则侧重于对范围的延伸。正是由于没有这样的长处,方言新闻节目给人一种不大气的感觉,也就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五、建议——自律和监管双管齐下
方言类新闻节目要想不偏离新闻轨道,自律和适当的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媒体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节目贴近受众的生活,但节目内容过于琐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和满足中低层市民的喜好和口味,也就使大众传媒缺少了对受众理性意义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在方言新闻节目中,煽情、猎奇、暴力、血腥的内容经常随处可见。这种过分娱乐化的新闻价值取向,使方言新闻节目开始倾向于低俗和庸俗,进而使媒体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就无法实现自身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应实事求是,不宜盲目跟风。
政府则应加强对节目的规范管理。在对方言新闻节目进行管理时,新闻宣传部门还需将其与普通新闻节目区别对待。在管理时应采取有管有放,管放有度的策略。在方言新闻节目出现问题时,新闻宣传主管部门不要总是一味的充当法官角色,对涉及到的电视台、节目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而是应该在职权范围内,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关注媒体的创收情况、收视率以及媒体的公信力,以便能及时发现方言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规范。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