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如果能抓好养成教育这一环节,上课会更轻松省力,体育课会更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在体育课上得到许多受益终生的财富。
一、体育习惯的养成
1.抓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中小学期间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大,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训练。在此期间,他们在生理上正处于生长发育与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又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在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施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激发兴趣,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持久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变换一下方式,教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计出练习方法,以达到要求,完成任务。这样,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想学、会学和爱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容易被调动。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表现欲。在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3.培养自学自练能力,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是简单地带学生锻炼,而要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并经过自己的神经中枢,将外界刺激内化为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此时教师要以科学的示范和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化活动。知识有其系统性,动作有其规律性,教师适时的“指点”,会使学生明白知识间的联系和动作间的关系,从而悟出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和联想。通过联想,学生可触类旁通,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了新的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不少国家对此提出了相近的看法。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
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打下物質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则能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孟李善.什么是养成教育.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3]叶旭新.养成教育的重点与实践.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如果能抓好养成教育这一环节,上课会更轻松省力,体育课会更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在体育课上得到许多受益终生的财富。
一、体育习惯的养成
1.抓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中小学期间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大,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训练。在此期间,他们在生理上正处于生长发育与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又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在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施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激发兴趣,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持久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变换一下方式,教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计出练习方法,以达到要求,完成任务。这样,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想学、会学和爱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容易被调动。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表现欲。在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3.培养自学自练能力,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是简单地带学生锻炼,而要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并经过自己的神经中枢,将外界刺激内化为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此时教师要以科学的示范和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化活动。知识有其系统性,动作有其规律性,教师适时的“指点”,会使学生明白知识间的联系和动作间的关系,从而悟出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和联想。通过联想,学生可触类旁通,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了新的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不少国家对此提出了相近的看法。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
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打下物質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则能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孟李善.什么是养成教育.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3]叶旭新.养成教育的重点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