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强化“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意识、实现立足教学过程到立足课程本身的转变、实现从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学习效果的转变三方面入手,诠释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现实意义。从树立教书走向育人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教师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阐述了使用课程标准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34-04
  【作者简介】1.程凌,江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督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2.孙杰,江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最近,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发了我省中等职业教育12个大类专业36个主要专业147门核心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全面推开使用之际,一线教师们不禁会产生一些疑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可以和我们用了40年的教学大纲画等号吗?“标准”对教学大纲的整体超越和现实意义体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将“标准”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笔者就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此类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期能为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应用课标,以及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一)教育理念和教育视角的切换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做了这样的界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标准是对一门科目课程结束后的学习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学质量在特定历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对教学大纲给出的概念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发展智力的需要,具体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目的、任务、深度、知识体系和结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法上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教学大纲主要体现对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确定某一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确定课程各章节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则较少。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标不仅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的规定,也包括对课程开发管理的规定,尤其是对教育对象学习结果的评价考核,直接指向了教学质量。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强化了课程的目标意识,突出了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具有的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从强调知识和技能到强调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从立足教学过程到立足课程本身,从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学习效果,教学大纲走向课标,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视角的切换。
  (二)主体框架与内涵界定的继承与创新
  我们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确定的主体框架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养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课标与教学大纲主体框架比较表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 主体框架 内涵及要求 主体框架 内涵及要求 课程性质 阐明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地位以及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 课程性质与任务 阐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知识、技能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学时与学分 16~18学时为1学分 — — 课程设计思路 阐明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编排的构思以及对教学实施的原则性构想 — — 课程目标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受教育对象在课程学习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即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 课程教学目标 分别阐述知识教学目标、能力教学目标、思想教育目标 课程内容与要求 依据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特点,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转化成学习任务,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与要求 按照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知识部分、技能部分、选用部分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实施建议 依据教学实施过程要素及规律,对课程的实施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参考性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 — 编制说明 使用范围;开发团队 说明 适用范围与学时分配;教学建议 ]
  由此可见,课标相对教学大纲来说,有继承更有创新。课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内容。其中“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必须实现的最低达成状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出发,依据课程特点提出的学生学习内容与质量要求的基准;“实施建议”是从课程实施层面上对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所给出的建设性意见。
  二、课标的现实意义解析
  我们以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先期开发的“畜牧基础”“兽医基础”“禽类生产与经营”“动物解剖生理”“兽医诊疗技术”课程标准为例,来解析课标的现实意义。
  (一)切实体现“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课标从原有的教学大纲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力图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其“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立德树人的理念以及专业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切实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畜牧基础”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全面评价。采用随堂测验、阶段测验、方案评析、操作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评价内容,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及融会贯通的能力,也要评价其设备使用、观察判断、检验分析、设计制作等方面的规范操作状况,更要评价他们爱岗敬业精神与意志的养成。要形成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职业素养形成的指向性鲜明的专项评价表。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商讨确定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畜牧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爱护家畜、保护环境,确立畜禽产品安全与标准化健康养殖的职业理念;热爱专业,乐于学习畜禽养殖知识,具有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   (二)按职业行业要求精选整合课程内容
  课标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与专业培养目标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及要求的衔接性更强,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产应用的结合,强调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贴近职业的实际需求。注重以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认定的相关要求精选整合课程内容,职业导向性更强。如“畜牧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明确:能清楚解释动植物体营养物质组成异同对生产的实际意义;能针对案例解释营养对养殖效益的影响;能针对案例,准确解释蛋白质不足或过量对动物的影响;能清楚阐述饲料脂肪性质对动物体脂肪品质影响的生产实际意义;会判断动物矿物质缺乏与中毒症并初步拟定改进方案(单项实训);能初步设计畜禽全价饲料配方,并在实践活动中调整和完善(单项实训)。“禽类生产与经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明确:会正确判断种蛋孵化过程中的发育状况;会根据照蛋情况判断孵化条件是否合适;了解各胚龄发育情况,掌握孵化效果检查方法;会进行禽蛋孵化效果检查操作并进行分析;能进行码盘、照蛋、移盘、捡雏、机器清洁与消毒、雏鸡分级等;知道产蛋鸡的生理特点及产蛋规律;能正确鉴别高低产母鸡;能进行产蛋鸡的饲养管理,了解蛋鸡场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治状况。
  (三)在课程内容与质量要求两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教学大纲重点是对教师的教学做出规定,很大程度上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教学过程为主。《标准》立足于以学生、企业、职业需求为依据的课程本身,对受教育者经过课程学习后的学习结果做出了规定,即对课程内容与质量两个方面有规范要求。
  例如:不仅仅按照“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而且通过不同的行为动词,以及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五要素为特征的句型,来描述学生“三位一体”目标达成的结果,并力求把其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成为“可理解”“可达到”和“可评估”。
  三、内化课标,创新实践
  作为课标实施主体的教师,需要明确由“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必然带来备课、上课、学习评价等教学设计和实践层面的一系列变化。笔者认为:课程实施者需要从整体了解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的思想基础,理解课标的思想脉络与价值取向,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实践的方向;将课标建议的教学策略与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创新实践。
  (一)树立从教书走向育人的理念
  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比较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走向贯彻“三位一体”、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实现,要将“以学生为本”体现在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中,跳出就“教”而言的教学大纲,领会就“学”而言的课程标准,树立从教书走向育人的理念。要将相关职业标准中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职业操守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注意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方面下功夫。如课程中理论性的教学难点可采用视频、动画、图像、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技能操作可采用体验学习的方法,涉及畜禽生命现象、行为、征候内容宜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要尽可能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要加强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共同开发体现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要求的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源。注重常规工具书、拓展阅读材料等课程文本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注重发挥校外场地、设施、工具、仪器等物质资源的作用。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评价的要求,突破这些要求则视为“超纲”。与之相比,课标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应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给出的建议,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因此,更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然而,教师在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专业课程的职业性,教师必须熟悉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要能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有效的归纳和整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依据职业岗位需要并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以实现课标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其他文献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39-02  学期伊始,问题频现  英语老师刚说在我们班上课太痛苦了,年轻的数学老师又被气哭跑回来了,原来我班号称“四大天王”的四名男生上课说话聊天,老师屡次提醒,这四位却毫不在意。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们身上,课堂教学根本没法进行。  开学没几天便状况不断,我不禁头疼。找到那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各建设单位在加快水电工程建设的同时,普遍存在水电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滞后的现象,本文就此阐述了档案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改变现
在现代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背景下,南通中专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积极探索"商教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政府引导,企业、学校联合办学的运行框架搭建到政校企三方明确制度保障、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县域经济的发展应采取民营+创新+特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即民营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机制;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于“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率先试行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明确了三年试点、“十三五”全面实施的总体部署。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外,体现职教特色的专业技能也被纳入重点测试的内容。然而两年的专业技能抽测情况不容乐观,需要我们职教人认真反思,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真实反映中职生的技能现状,借助学业水平测试努力提高学生
我国反腐败斗争有三个特点:一是惩治腐败力度加大,但腐败蔓延势头不减。二是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但立法层次不高。三是制度规定基本明确,但执行不够有力。我们应当从三个方面对反腐
水布垭左岸溢洪道控制段为溢洪道承上启下、连接两岸的建筑物,是溢洪道泄洪的关键部位。由于承受的荷载较大,且控制段建基岩体内有性状很差的软弱结构面131#剪切带和151#剪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