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档案学史论》全书的系统梳理,厘清全书的基本架构,指出“学术性”和“逻辑性”为该著的基本特色,最后通过论述其是“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且“研究范围有待拓展”、“研究对象表述模糊”来表达笔者的研读之感。
关键词:档案学史 学术述评
近期有幸拜读档案学界著名学者李财富教授的力作《中国档案学史论》,感受颇深,笔者将对此书作述评之尝试,希望学界更多的人去关注此书,从而继续对中国档案学史展开更为全面、更为深层次的研究,使档案学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1 著作简述
1.1 作者简介及写作初衷
李财富先生是中国档案学界一位著名学者,接受了系统的档案学教育,在档案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含合著)3本,为档案学界学术成果较多的人之一。《中国档案学史论》一书是李财富先生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而成,经过作者精心的修改、润色后,最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与读者见面。正如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中国档案学史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这说明作者在开展研究之前便有了一个明确而深刻的学术态度;而“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档案学理论学习和教研的档案教育工作者,笔者觉得自己有责任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即使不能成功,也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相对系统的资料”的理性阐述则充分反映出作者对档案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谦逊的学术态度。正是作者的学术魅力和著作本身的学术性吸引了笔者认真研读并作述评,借此表达自己的读后之感并与学界同仁共同分享。
1.2 全书基本架构
全书分为六章十五节。第一至第五章通过对中国档案学发展阶段的总体划分,逐章、逐阶段地阐释作者对中国档案学发展各阶段的系统认识;第六章即最后一章,作者在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基础上,通过宏观的研究与思考,以史为鉴,总结出“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在著作中将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创立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发展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停滞与倒退时期的中国档案学以及恢复与繁荣时期的中国档案学。通过这种宏观的阶段划分,作者以述评的方式展开对中国档案学各个阶段的认识与思考,总体上分析了中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梳理了各个时期档案学的发展概况,并对历史上档案学的发展特点、研究问题、对当下档案学研究的借鉴意义以及各阶段的档案学孕育、创立、发展、停滞、倒退、恢复以及繁荣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析。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分析,使读者不仅对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脉络有了个初步的宏观把握,而且正是这些探析性质的点评引起读者的再思考,使读者能够加深对档案学史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与激发人们对中国档案学史的研究。
2 专著特色
李财富教授的《中国档案学史论》是继吴宝康先生《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之后的又一部研究档案学历史的学术专著。通过对档案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无论从全书架构还是从专著内容来看,笔者以为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充满着学术性、逻辑性。
2.1 学术性
通过研读《中国档案学史论》,笔者以为这是一部充满学术味的档案学学术专著。学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探索,通过学者的共同参与,从各个角度对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术的发展。通过研读《中国档案学史论》这部专著,其内容无不体现着学术性,字里行间显现出作者的学术态度,特别是序言之中对写作初衷以及写作手法的叙述,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学术之心。全书的论述可谓有理有据,而非空洞说教。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征引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从而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如作者在对孕育时期中国档案学的研究过程中便大量地引用经典文史著作(如《史通》、《四库全书总目》、《文史通义》、《史记》等)以及著名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如章学诚、周谷诚等历史学者的著作)来分析其中的档案思想,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档案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材料的学术能力以及扎实的学术功底。而对于某些自己难以定夺或者自己亦有疑问的地方,作者毫不掩藏自己的“无能为力”,特别在专著“后记”中直抒“在文章的结构、材料的取舍、观点的提炼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文字也未及仔细推敲”,毫不掩藏自己写作思考中的困惑,这同样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2.2 逻辑性
全书严格按照“概况一成就、不足一原因”这种叙述形式,逻辑性地论述各阶段中国档案学的发展面貌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这种严密的逻辑论证,虽然部分观点有待推敲,但书中的每个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作者通过充分论据式的历史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是有理有据,读之使人产生信服感。作者对各个时期档案的分析,都是严格从分析当时总体呈现的概况人手,指出当时人们关注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接着便通过从当时总体状况的进一步梳理,总结出各阶段档案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成就与不足,并论述出现这种概况的原因。如在分析第二章“创立时期的中国档案学”中,作者首先通过对当时档案学界研究和关注的档案问题(如档案的定义、范围、作用、分类、编目等)人手,指出当时的研究概况,进而指出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一阶段是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时期并给出翔实的理由分析。随后指出这一时期尽管档案学已经在中国创立,但事实上仍然是成就与不足并存,这种对问题的分析方式无不体现出作者写作过程中的逻辑思考以及观点表述上的客观逻辑性。
3 几点感受
3.1 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档案学发展历史、评价中国档案学得失成败、探求中国档案学发展规律的专著问世”,学界对于档案史以及档案学史的研究不是很多,而且成果更是微乎其微,已经有的成果又显得苍白、零散,始终缺乏专人专著对中国档案学史进行系统的持续研究。笔者以为《中国档案学史论》的问世正好弥补了作者在专著“序言”的遗憾,同时为更广泛的档案学史研究开启了大门、提供了素材。它不仅是一部开创档案学史研究的力作,而且通过五大阶段的划分基本厘清了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尤其是对中国档案学发展规律的论述,无不体现出它是一部把握档案学发展脉络的专著,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档案学史论》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是一部开创档案学史研究新局面的力作,是一部把握档案学发展脉络的专著。
3.2 研究范围有待拓展
笔者以为,本书作为对中国档案学史研究的一本专著,对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应该予以关注和论述,如缺乏对研究主体(档案学人)的点评,对中国档案学教育受苏联体制的客观影响、欧美图书馆学理论以及档案学理论对中国档案学创立与发展的具体影响以及现阶段有关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等档案实践与理论影响方面也未曾提及。笔者以为,这些内容都是中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部分档案学前辈思想的评述以及作为中国档案学研究主要组织的档案教育等应当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笔者以为,对中国档案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应当在作为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专著中有所体现,因为主体的档案人和重要组织的档案教育对档案学的发展必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笔者以为,作为档案学史研究的专著,其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档案学史 学术述评
近期有幸拜读档案学界著名学者李财富教授的力作《中国档案学史论》,感受颇深,笔者将对此书作述评之尝试,希望学界更多的人去关注此书,从而继续对中国档案学史展开更为全面、更为深层次的研究,使档案学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1 著作简述
1.1 作者简介及写作初衷
李财富先生是中国档案学界一位著名学者,接受了系统的档案学教育,在档案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含合著)3本,为档案学界学术成果较多的人之一。《中国档案学史论》一书是李财富先生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而成,经过作者精心的修改、润色后,最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与读者见面。正如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中国档案学史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这说明作者在开展研究之前便有了一个明确而深刻的学术态度;而“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档案学理论学习和教研的档案教育工作者,笔者觉得自己有责任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即使不能成功,也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相对系统的资料”的理性阐述则充分反映出作者对档案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谦逊的学术态度。正是作者的学术魅力和著作本身的学术性吸引了笔者认真研读并作述评,借此表达自己的读后之感并与学界同仁共同分享。
1.2 全书基本架构
全书分为六章十五节。第一至第五章通过对中国档案学发展阶段的总体划分,逐章、逐阶段地阐释作者对中国档案学发展各阶段的系统认识;第六章即最后一章,作者在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基础上,通过宏观的研究与思考,以史为鉴,总结出“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在著作中将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创立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发展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停滞与倒退时期的中国档案学以及恢复与繁荣时期的中国档案学。通过这种宏观的阶段划分,作者以述评的方式展开对中国档案学各个阶段的认识与思考,总体上分析了中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梳理了各个时期档案学的发展概况,并对历史上档案学的发展特点、研究问题、对当下档案学研究的借鉴意义以及各阶段的档案学孕育、创立、发展、停滞、倒退、恢复以及繁荣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析。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分析,使读者不仅对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脉络有了个初步的宏观把握,而且正是这些探析性质的点评引起读者的再思考,使读者能够加深对档案学史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与激发人们对中国档案学史的研究。
2 专著特色
李财富教授的《中国档案学史论》是继吴宝康先生《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之后的又一部研究档案学历史的学术专著。通过对档案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无论从全书架构还是从专著内容来看,笔者以为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充满着学术性、逻辑性。
2.1 学术性
通过研读《中国档案学史论》,笔者以为这是一部充满学术味的档案学学术专著。学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探索,通过学者的共同参与,从各个角度对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术的发展。通过研读《中国档案学史论》这部专著,其内容无不体现着学术性,字里行间显现出作者的学术态度,特别是序言之中对写作初衷以及写作手法的叙述,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学术之心。全书的论述可谓有理有据,而非空洞说教。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征引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从而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如作者在对孕育时期中国档案学的研究过程中便大量地引用经典文史著作(如《史通》、《四库全书总目》、《文史通义》、《史记》等)以及著名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如章学诚、周谷诚等历史学者的著作)来分析其中的档案思想,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档案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材料的学术能力以及扎实的学术功底。而对于某些自己难以定夺或者自己亦有疑问的地方,作者毫不掩藏自己的“无能为力”,特别在专著“后记”中直抒“在文章的结构、材料的取舍、观点的提炼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文字也未及仔细推敲”,毫不掩藏自己写作思考中的困惑,这同样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2.2 逻辑性
全书严格按照“概况一成就、不足一原因”这种叙述形式,逻辑性地论述各阶段中国档案学的发展面貌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这种严密的逻辑论证,虽然部分观点有待推敲,但书中的每个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作者通过充分论据式的历史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是有理有据,读之使人产生信服感。作者对各个时期档案的分析,都是严格从分析当时总体呈现的概况人手,指出当时人们关注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接着便通过从当时总体状况的进一步梳理,总结出各阶段档案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成就与不足,并论述出现这种概况的原因。如在分析第二章“创立时期的中国档案学”中,作者首先通过对当时档案学界研究和关注的档案问题(如档案的定义、范围、作用、分类、编目等)人手,指出当时的研究概况,进而指出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一阶段是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时期并给出翔实的理由分析。随后指出这一时期尽管档案学已经在中国创立,但事实上仍然是成就与不足并存,这种对问题的分析方式无不体现出作者写作过程中的逻辑思考以及观点表述上的客观逻辑性。
3 几点感受
3.1 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档案学发展历史、评价中国档案学得失成败、探求中国档案学发展规律的专著问世”,学界对于档案史以及档案学史的研究不是很多,而且成果更是微乎其微,已经有的成果又显得苍白、零散,始终缺乏专人专著对中国档案学史进行系统的持续研究。笔者以为《中国档案学史论》的问世正好弥补了作者在专著“序言”的遗憾,同时为更广泛的档案学史研究开启了大门、提供了素材。它不仅是一部开创档案学史研究的力作,而且通过五大阶段的划分基本厘清了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尤其是对中国档案学发展规律的论述,无不体现出它是一部把握档案学发展脉络的专著,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档案学史论》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是一部开创档案学史研究新局面的力作,是一部把握档案学发展脉络的专著。
3.2 研究范围有待拓展
笔者以为,本书作为对中国档案学史研究的一本专著,对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应该予以关注和论述,如缺乏对研究主体(档案学人)的点评,对中国档案学教育受苏联体制的客观影响、欧美图书馆学理论以及档案学理论对中国档案学创立与发展的具体影响以及现阶段有关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等档案实践与理论影响方面也未曾提及。笔者以为,这些内容都是中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部分档案学前辈思想的评述以及作为中国档案学研究主要组织的档案教育等应当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笔者以为,对中国档案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应当在作为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专著中有所体现,因为主体的档案人和重要组织的档案教育对档案学的发展必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笔者以为,作为档案学史研究的专著,其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