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志着各类本科高校办学有了依据,特别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指南。凯里学院是地方应用型院校,在“国标”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校标、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有效的课程体系,进一步细化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方面规范了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国标”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大有“空间”,既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证基本质量,又为各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留出足够的拓展空间,“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类提出教学基本要求,“兜底线、保合格”,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追求卓越; 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要求,同时注重量化指标,做到可比较、可核查。同时,“国标”强调三大原则: 突出学生中心,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 转变;突出产出导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突出持续改进,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結合[1]。
“国标”的出台,标志着各类本科高校办学有了依据,特别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凯里学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是贵州省转型试点院校之一,如何在“国标”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校标(即各高校的具体定位,是在“国标”基础上给自己设定的尺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为此,学校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一、准确定位,明确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即校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校标的培养目标服务,是校标在各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具体体现。
(一)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的总体定位:是“三性三型”,即: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教学型、开放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各专业培养方案在体现应用型人才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反映在培养方案中。要从总体上说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可就业的领域及区域等。
(二)参照质量及认证标准,进一步细化培养规格。各专业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工科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不少于9条),以实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
(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及学分学时。各专业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及相应的学分、学时,构建课程与培养规格之间的对应矩阵图,明确每个课程模块的目标,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环节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支撑作用。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各专业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利用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推进探究式、案例式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将课程学时分为教师课堂讲授学时、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学时,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加强课程过程性考核,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五)全程融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融合,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业训练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毕业学分,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六)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校企、校地、校际和国际合作办学,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完善学生跨校、跨国交流及学分互认,真正建立校内外、国内外多种形式的合作育人机制,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整体优化,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支撑,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我校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三大模块和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九大类别构成。三大模块将知识修习、能力培养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明确各类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落实于具体的课程。
(一)通识教育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获取知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个类别组成。一是通识教育必修课即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即校级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和民族特色类,该类课程设置由学校统一规划、统一开课。通识教育课程要突出“博”,强调人文知识和科学素养的融合,体现文理交叉、理工复合,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二)专业教育模块:旨在培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由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四个类别组成。其中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须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以及本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上加强基础,突出“厚”;专业方向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门技能、促进专业发展的课程群。强调“从出口找入口,从出口找培养方向”,面向基础教育或区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确定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设立专业方向;按照行业准入标准、校地(校企、校际)合作要求,针对专门技术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拓展专业口径,原则上为多课程,小学分,突出“寬”;专业任选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用性,开设与学科前沿、学科竞赛和职业资格考证有关的课程,突出“强”。
(三)实践教育模块:由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第二课堂三个层次类别构成,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整体设计。“两个结合”指校内资源与校外基地(顶岗)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三个层次”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第二课堂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实践教学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连续不断。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实践知识及技能,综合实践方法及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凸显特色,构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整个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在满足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前提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的课程安排方式既体现了公共课程通识化、基础课程学科化、核心课程精品化、方向课程职业化、实践教学项目化要求,又有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新修订的方案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所占学分,人文社科类要求达到20%以上,理工农科类要求达到25%以上,转型试点专业要求达到30%以上,结合 “实践教学周”安排,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化或课程化,并落实在教学进程计划表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第二课堂等环节。
(三)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推进专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应采取首席教授或博士负责制,并成立课程群组或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制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四)更新教育观念,引导教学方式改革。新修订的培养方案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改革,一是树立以探究和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将课堂讲授与平台学习、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学习与经典文献阅读有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学会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论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次修订都是对高等教育及本科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入学习和把握,同时也是对我校本科办学经验的总结和凝练。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永无止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2017年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项目教学管理团队培育项目“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团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发布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1/t20180130_325920.html
作者简介:
龙文明(1965-),男,苗族,贵州省剑河县人,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管理;龙正林(1981-),男,苗族,贵州省锦屏县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及和法学;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方面规范了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国标”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大有“空间”,既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证基本质量,又为各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留出足够的拓展空间,“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类提出教学基本要求,“兜底线、保合格”,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追求卓越; 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要求,同时注重量化指标,做到可比较、可核查。同时,“国标”强调三大原则: 突出学生中心,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 转变;突出产出导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突出持续改进,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結合[1]。
“国标”的出台,标志着各类本科高校办学有了依据,特别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凯里学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是贵州省转型试点院校之一,如何在“国标”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校标(即各高校的具体定位,是在“国标”基础上给自己设定的尺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为此,学校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一、准确定位,明确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即校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校标的培养目标服务,是校标在各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具体体现。
(一)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的总体定位:是“三性三型”,即: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教学型、开放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各专业培养方案在体现应用型人才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反映在培养方案中。要从总体上说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可就业的领域及区域等。
(二)参照质量及认证标准,进一步细化培养规格。各专业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工科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不少于9条),以实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
(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及学分学时。各专业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及相应的学分、学时,构建课程与培养规格之间的对应矩阵图,明确每个课程模块的目标,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环节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支撑作用。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各专业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利用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推进探究式、案例式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将课程学时分为教师课堂讲授学时、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学时,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加强课程过程性考核,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五)全程融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融合,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业训练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毕业学分,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六)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校企、校地、校际和国际合作办学,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完善学生跨校、跨国交流及学分互认,真正建立校内外、国内外多种形式的合作育人机制,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整体优化,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支撑,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我校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三大模块和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九大类别构成。三大模块将知识修习、能力培养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明确各类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落实于具体的课程。
(一)通识教育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获取知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个类别组成。一是通识教育必修课即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即校级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和民族特色类,该类课程设置由学校统一规划、统一开课。通识教育课程要突出“博”,强调人文知识和科学素养的融合,体现文理交叉、理工复合,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二)专业教育模块:旨在培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由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四个类别组成。其中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须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以及本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上加强基础,突出“厚”;专业方向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门技能、促进专业发展的课程群。强调“从出口找入口,从出口找培养方向”,面向基础教育或区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确定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设立专业方向;按照行业准入标准、校地(校企、校际)合作要求,针对专门技术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拓展专业口径,原则上为多课程,小学分,突出“寬”;专业任选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用性,开设与学科前沿、学科竞赛和职业资格考证有关的课程,突出“强”。
(三)实践教育模块:由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第二课堂三个层次类别构成,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整体设计。“两个结合”指校内资源与校外基地(顶岗)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三个层次”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第二课堂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实践教学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连续不断。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实践知识及技能,综合实践方法及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凸显特色,构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整个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在满足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前提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的课程安排方式既体现了公共课程通识化、基础课程学科化、核心课程精品化、方向课程职业化、实践教学项目化要求,又有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新修订的方案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所占学分,人文社科类要求达到20%以上,理工农科类要求达到25%以上,转型试点专业要求达到30%以上,结合 “实践教学周”安排,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化或课程化,并落实在教学进程计划表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第二课堂等环节。
(三)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推进专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应采取首席教授或博士负责制,并成立课程群组或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制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四)更新教育观念,引导教学方式改革。新修订的培养方案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改革,一是树立以探究和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将课堂讲授与平台学习、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学习与经典文献阅读有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学会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论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次修订都是对高等教育及本科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入学习和把握,同时也是对我校本科办学经验的总结和凝练。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永无止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2017年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项目教学管理团队培育项目“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团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发布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1/t20180130_325920.html
作者简介:
龙文明(1965-),男,苗族,贵州省剑河县人,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管理;龙正林(1981-),男,苗族,贵州省锦屏县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及和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