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寄衣”诗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q_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古代寄衣诗,不知怎么就会想起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几句,两行热泪便会滚滚落下。此诗虽写细节,却深掘母爱,于平凡之中,折射出人性光辉——母子情深,人之至情。但严格说,这还只是“寄衣”的一个前提,属于制衣的范畴:若真正说起“寄衣”诗来,那会更感人。因为大凡寄衣,多是女子,她们多情、聪慧,且知道如何去爱。
  先看一首唐朝陈玉兰的典型的寄衣诗《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语言浅近,好似民歌,不加雕饰而饱含挚情。尤其是结尾二句语言浅白得近似白话,却能自然带出妻子对戍边丈夫的一片深情。
  其实,寄衣诗的魅力也正在此处。大都是乐府民歌题材,语言明白而简易;情感含蓄而动人。
  从寄衣诗的产生背景上来看,它们多产自战争与离乱,在这动荡的战乱年代,多少温馨家庭离散,夫妻远隔天涯,却隔不断人间的挚情,每至天寒或酷暑,便想念远在天边的亲人——以寄衣、写诗方式来慰藉心中的相思之情。
  从内容上来看,寄衣诗一般有三个内容:表爱情;表亲情;表爱国。笔者认为写爱情的最有味,如元朝词人姚燧的《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不寄衣服吧,担心夫君身寒;寄了衣服,又怕他暖不思还,真是左右为难!但就在这寄与不寄的矛盾中,写活了一颗相思牵挂的心!
  再如,古时有个刘氏女子每年冬天都要亲手为远在异地的丈夫赶制冬衣,这年,她寄衣时还细心地附诗一首以表相思之苦:“情同牛女隔天河,又喜秋来得一过。岁岁寄郎身上服,丝丝是妾手中梭。剪声自觉和肠断,线脚哪能抵泪多。长短只依先去样,不知肥瘦近如何?”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将思念之情写得入木三分,凄美动人。而末尾的细节运用,更是将妻子对丈夫的爱推向高潮,让人不得不佩服诗人用笔的洗练与精细。
  与之像类似的还有唐朝张籍的《寄衣曲》:“纤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官家亦自寄衣去。贵从妾手看君身。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清代席佩兰的《寄衣曲》:“欲制寒衣下剪难,几回冰泪洒霜纨。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作样看。”诗人都能从生活中捕捉典型细节,将妻子对丈夫的爱表达的淋漓尽致,
  说起此类的爱情诗歌,还有一段颇为浪漫的爱情佳话。记得唐人孟綮《本事诗》中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唐朝开元年间,皇帝曾颁赐一道诏令,让宫女在宫中为边军制衣,有兵士在发送的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棉。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兵士不敢怠慢,将此事上告元帅,元帅觉得蹊跷,禀于玄宗,玄宗闻之,也不恼怒,命人将诗遍示六宫,说:“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果然有一宫人自言万死,承认了这种做法。玄宗深悯之,遂许兵士娶此诗人,成就了一桩爱情奇缘。
  关于亲情的表达似不多,但也有。像李商隐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诗云:“剑外从军远,元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此诗写于赴蜀途中,寥寥二十字,就能将诗人遇雪被寒,思家无家,想念亡妻的怅惘之情表达出来。可谓精警之至。特别是结尾二句“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思念至切,以至入梦,以至“无家反作有家想”,“妻子虽死犹活,还能在鸳机上织布”,真是痛彻心扉后的迷惘之景,更是痛彻心扉后的刻骨挚情。读之,如何不让人感动?此是男子思念妻子的“寄衣”诗,也算是表亲情的“寄衣”诗吧?
  难得一喜的是,在这些大量的“寄衣”诗中,能将这种情感升华至爱国境界的那些诗歌。其数量虽是罕见,但颇为珍贵。如宋朝罗与之的《寄衣曲》,仿拟女子口吻,咏道:“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诗中一反“寄衣”诗的常见主题——思夫,表达的却是高昂的爱国情感,让人为之敬佩。这里没有哭哭啼啼的哀怨之音,更没有哼哼唧唧的无病呻吟,有的却是希望边防能固若金汤的大局意识。怎不令人珍视?
  《诗经·郑风·缁衣》咏道:“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大意是:“黑色朝服多合适啊,破了,我再为你做一袭。你到官署办公去啊,回来,我就给你穿新衣。”似乎可看作是最早的寄衣诗。写法上属“赋”——叙事抒情,文笔简朴,情感率直。纯属民歌范例。
  这些诗最大的特点是细节的运用,诗中的女主人公或诗人自己往往以细节的真实来打动人,借平凡的话语来吐露爱的心声。如孟浩然的《闺情》一诗:“一别隔炎凉,君衣忘短长。裁缝无处等,以意忖情量。畏瘦疑伤窄,防寒更厚装。半啼封裹了,知欲寄谁将?”宋朝姜夔《古乐府》:“裁衣赠所欢,曲领再三安,欢出无人试,闺中自著看。”就是分别通过“忘”“忖”“畏”“疑”等心理和行为细节来表现女主人公对丈夫深厚的爱。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的一首《子夜吴歌》道出了当时京城长安制衣的规模和背景。战乱在即,丈夫在外,久不能归,妻子惦念丈夫,便寄衣而歌,借以问寒问暖,以解相思之情。若从寄衣的身份来看,这些诗也属诗坛上经常提到的闺怨诗一类。探究这些寄衣诗无疑对了解古代战争、女子的闺房心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呢?  一、在预习中培养质疑能力  在预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指导学生质疑。  1.从“课文提示”处质疑  人教版初中课本教材中,每篇课文题目之下、正文之前都有一个方框,内容就是“课文提示”。课文提示大多是从课文内容、主题、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对文章作概括性介绍,其内涵需要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才能体会。对于课文
Following the method of Damour and Ruffini, the Hawking radiation of Dirac particles on Rindler horison to a uniformly accelerating observer is studied this pap
[题型探微]  话题作文具有命题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行文的自主性、创新的导向性等特点,便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以在今后的考场作文中将会占有一定的比重。为此,我们应给予话题作文足够的重视。  从目前情况看,话题作文的类型有:①直接式,即不出现任何材料或引言,直接给出“话题”及要求;②提示式,即在话题出现之前给出一段材料,对话题作一个说明或一个解释,其目的只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关键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作为教师,要多一些“爱心”,作为学生要多一些“决心”,师生双方都要有“恒心”。  —、指导自学方法  第一是多读。包括对一篇文章的多读多看,反复琢磨体会。叶圣陶说:“老师教课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所谓透彻理解课文,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而他求。”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得其要
By making use of the diagonalization of the complete d3 energy matrix in a trigonally distorted cubic-field and the theory of pressure-induced shifts (PS) of en
学生说话能力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多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说话能力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说话能力是语文素质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课堂是训练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说话能力的训练也不例外。  1.课前导入进行说话训练  在每节课前,教师要拨动学
中央电视台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以看点多、亮点多而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关注和支持。高水平的策划、高水平的主持、高水平的演唱和高水平的点评共同构成了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精彩点评已成为许多观众收看青歌赛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随手拈来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文化知识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淀的历史感悟和人生智慧,恰如其分地出现在即兴点评中,让人们在品尝了音乐这道大餐后,又品尝了文化思想这道大餐
一篇质量上乘的中考作文,不仅应该有好的内容、好的主题和好的结构,还应该有具有优美的语言。一般情况下,中考作文对语言的要求是“语言流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一定表现力”
有个风华正茂的青年非常轻视老人。一天,这位青年陪他爷爷游公园。青年顺手摘了一朵鲜花,说:“爷爷,青年人就像这朵鲜花一样,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老年人怎么能和青年人相比呢?”  爷爷听罢,含笑不语。在经过小卖部的时候,他买了一包核桃,取出一颗,说道:“孩子,你比喻得不错。如果青年人是鲜花,老年人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鲜花喜欢让生命显露在炫目的花瓣上,而果实却把生命凝结在深藏的种子里!”  青年还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