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4年,byran[1]首次发现俯卧位通气(PPV),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有利于引流分泌物,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纵膈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善胸壁的顺应性。至今PPV已被认为是纠正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难治性低氧血症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措施。近期有Claude Guérin等[2]所进行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也显示早期长程PPV能明显降低严重ARDS患者28天及90天的死亡率。Fridrich等经过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少,只有0.7%,周建珍等研究表明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少重症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