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抓好文言文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关键,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做到:1.巧妙设计导语,让学生对文言文“爱”起来;2.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提高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3.加强课堂朗读,品味文章的形、意、情、理;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言文活动。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提高成绩;拓展视野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是学生孜孜不倦开拓的文化“瑰宝”,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载体。经典的文言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阅读文言文,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阅读文言文,可以让人懂得美、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能“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性”“气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及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文言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高、高考中考语文增加分数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更是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一、目前我校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对学生今后更加深入的学习语文起着打好基础的作用。新课标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纵观文言文教学,目前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令人乐观。我校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一种畏难情绪,学生不愿学,学不懂,考试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只重字词理解,轻视文本诵读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多感生疏,加之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让学生感到很困惑,学习时吃力,缺乏兴趣,基于此原因,教师就特别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强调文言文基本功,夯实基础,这点固然重要。但这样做就侵占了学生自主诵读文本的时间。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也受到影响,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掌握了字词,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朗读课文。
2.重课文分析,轻情感感悟
对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还采用现代文的教学方法,学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教师先串讲,疏通文意,再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总结写作特色......而没有注意利用文章中的人文因素去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去学习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3.重教师灌输,轻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僵化、呆板导致学生本来就“畏惧”的文言文,兴致更加缺乏。而教师又不能因势利导、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会消极等待,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失去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4.重课内知识,轻课外练习
大部分教师对课内所选文章非常重视,务必做到:精讲细讲,巧设各种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知识,这样做固然强化了基础 ,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具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遇到新的陌生文言文,学生照样不会阅读 ,究其原因 ,在于我们仅重视了课内知识,而忽略了课外练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迁移和活用能力依然较差。
二、今后的教学方向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我校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和改革。
1.巧妙设计导语,让学生对文言文“爱”起来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导语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导语设计,应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熏陶。好的导语,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成功的导语,如同初启的屏幕,可以让学生看到精美的舞台布景;如同乐章的序曲,可以是学生置身于唯美的意境中;又像是打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吸引着学生走进殿堂。
2.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提高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预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依靠课文下面的注解、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会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师适时给予帮助释疑,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课堂朗读,品味文章的形、意、情、理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教师先串讲、疏通文章,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事实上,学生如果事先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再眉飞色舞,分析得再深刻透彻,学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效果不佳。反之,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熟读,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课文内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会吟诗”;苏东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学习文言文,在粗略懂得字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观点、体味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情感。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反复诵读,并进行指导阅读(可齐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比赛读等),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文中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多意字的读音;读清句读,明确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读出语气、语势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把语气助词要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情感读出来;对加强语气的副词要重读;对文章采用的修辞手法和结构所传达的语势和情感要读出来。当然,光是准确诵读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求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还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让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情感在读中自见。在反复诵读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作者简介、利用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平时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由字到句,由句到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言文活动
例如我校经常开展的经典文言文诵读大赛、配乐古诗词朗诵大赛、经典文言文断句大赛、经典文言文语段阅读赏析大赛、古诗词演唱比赛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巩固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让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身心得到了舒展,知识得到了巩固。
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应多思考,多探索,多总结,要努力寻找切合新课程要求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从而真正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提高成绩;拓展视野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是学生孜孜不倦开拓的文化“瑰宝”,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载体。经典的文言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阅读文言文,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阅读文言文,可以让人懂得美、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能“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性”“气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及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文言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高、高考中考语文增加分数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更是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一、目前我校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对学生今后更加深入的学习语文起着打好基础的作用。新课标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纵观文言文教学,目前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令人乐观。我校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一种畏难情绪,学生不愿学,学不懂,考试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只重字词理解,轻视文本诵读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多感生疏,加之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让学生感到很困惑,学习时吃力,缺乏兴趣,基于此原因,教师就特别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强调文言文基本功,夯实基础,这点固然重要。但这样做就侵占了学生自主诵读文本的时间。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也受到影响,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掌握了字词,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朗读课文。
2.重课文分析,轻情感感悟
对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还采用现代文的教学方法,学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教师先串讲,疏通文意,再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总结写作特色......而没有注意利用文章中的人文因素去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去学习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3.重教师灌输,轻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僵化、呆板导致学生本来就“畏惧”的文言文,兴致更加缺乏。而教师又不能因势利导、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会消极等待,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失去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4.重课内知识,轻课外练习
大部分教师对课内所选文章非常重视,务必做到:精讲细讲,巧设各种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知识,这样做固然强化了基础 ,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具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遇到新的陌生文言文,学生照样不会阅读 ,究其原因 ,在于我们仅重视了课内知识,而忽略了课外练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迁移和活用能力依然较差。
二、今后的教学方向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我校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和改革。
1.巧妙设计导语,让学生对文言文“爱”起来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导语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导语设计,应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熏陶。好的导语,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成功的导语,如同初启的屏幕,可以让学生看到精美的舞台布景;如同乐章的序曲,可以是学生置身于唯美的意境中;又像是打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吸引着学生走进殿堂。
2.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提高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预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依靠课文下面的注解、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会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师适时给予帮助释疑,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课堂朗读,品味文章的形、意、情、理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教师先串讲、疏通文章,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事实上,学生如果事先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再眉飞色舞,分析得再深刻透彻,学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效果不佳。反之,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熟读,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课文内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会吟诗”;苏东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学习文言文,在粗略懂得字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观点、体味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情感。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反复诵读,并进行指导阅读(可齐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比赛读等),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文中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多意字的读音;读清句读,明确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读出语气、语势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把语气助词要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情感读出来;对加强语气的副词要重读;对文章采用的修辞手法和结构所传达的语势和情感要读出来。当然,光是准确诵读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求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还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让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情感在读中自见。在反复诵读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作者简介、利用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平时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由字到句,由句到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言文活动
例如我校经常开展的经典文言文诵读大赛、配乐古诗词朗诵大赛、经典文言文断句大赛、经典文言文语段阅读赏析大赛、古诗词演唱比赛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巩固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让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身心得到了舒展,知识得到了巩固。
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应多思考,多探索,多总结,要努力寻找切合新课程要求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从而真正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