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文课堂是一种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课堂,要求教师把自己的“讲”变成学生的“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我口说我心”。满堂讲或满堂问仅仅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是以教师的口代替学生的口和脑,达不到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能力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3-0247-01
一、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的必然性。
小学语文教育正处于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它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一线的汉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只有和时代同呼吸,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师道尊严,教师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为学生安排一切学习内容,自身满足于已有的水平,因循守旧。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味满堂灌,忽视对学生的启发,根本不考虑学生学懂了多少,更谈不上创新。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才可能具备灵活的驾驭能力,这无疑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
二、开放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1、开放空间,开发资源
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它更多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必须冲破传统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圈子,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比如利用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闻、历史故事、中外名著等,这些都是鲜活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离学生的生活那么近,因此,把儿童的生活世界作为一个隐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体。生活处处皆课堂。当前大力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锻炼,提高各项技能和本领。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堂设在书店,让学生获取更多更使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带着学生走向市场,让学生去购买或推销某一样物品,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带着学生去做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环境保护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教师只要想教,随时都可以教;教师只要愿教,随地都是课堂;教师只要会教,随处都有教材。生活即是语文,语文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只要积极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将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教学必将面目一新,发挥更为强大的功能。我们的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中,也必将受益匪浅,获益终身。
2、开放方法,尊重自主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因此,我们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他们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不敢发表独特的思想,创新意识不够,这与当今时代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习惯了“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老一套教学模式。即使在教学改革大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为了公开课、研究课的顺利完成,有些教师仍然会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记熟课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走,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学生也早已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像一群温顺的小羊,老师指向东,他们便不会走向西,“自觉”地配合教师“做”好每一场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便只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呢?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课堂应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的面貌出现,而应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合作伙伴,一个和蔼可亲的大朋友,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肯定其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寻求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这就告诉我们,将自主的空间还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完全放手,袖手旁观,而要在学生疑惑时加以及时的指导、点拨,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倡导自主学習,让学生从生活、书本等资源中获取知识;我们倡导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交流互动,因而教学过程远远超越了本身,它变成了师生交往、创新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活动、讨论中习得知识,可以通过采访、写报告等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总之,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和设计开放水平。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为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本华.从“汉语文”到“汉语”,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浅谈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2]吕必松.序言[A].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3-0247-01
一、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的必然性。
小学语文教育正处于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它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一线的汉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只有和时代同呼吸,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师道尊严,教师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为学生安排一切学习内容,自身满足于已有的水平,因循守旧。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味满堂灌,忽视对学生的启发,根本不考虑学生学懂了多少,更谈不上创新。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才可能具备灵活的驾驭能力,这无疑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
二、开放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1、开放空间,开发资源
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它更多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必须冲破传统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圈子,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比如利用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闻、历史故事、中外名著等,这些都是鲜活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离学生的生活那么近,因此,把儿童的生活世界作为一个隐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体。生活处处皆课堂。当前大力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锻炼,提高各项技能和本领。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堂设在书店,让学生获取更多更使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带着学生走向市场,让学生去购买或推销某一样物品,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带着学生去做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环境保护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教师只要想教,随时都可以教;教师只要愿教,随地都是课堂;教师只要会教,随处都有教材。生活即是语文,语文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只要积极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将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教学必将面目一新,发挥更为强大的功能。我们的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中,也必将受益匪浅,获益终身。
2、开放方法,尊重自主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因此,我们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他们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不敢发表独特的思想,创新意识不够,这与当今时代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习惯了“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老一套教学模式。即使在教学改革大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为了公开课、研究课的顺利完成,有些教师仍然会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记熟课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走,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学生也早已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像一群温顺的小羊,老师指向东,他们便不会走向西,“自觉”地配合教师“做”好每一场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便只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呢?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课堂应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的面貌出现,而应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合作伙伴,一个和蔼可亲的大朋友,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肯定其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寻求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这就告诉我们,将自主的空间还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完全放手,袖手旁观,而要在学生疑惑时加以及时的指导、点拨,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倡导自主学習,让学生从生活、书本等资源中获取知识;我们倡导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交流互动,因而教学过程远远超越了本身,它变成了师生交往、创新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活动、讨论中习得知识,可以通过采访、写报告等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总之,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和设计开放水平。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为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本华.从“汉语文”到“汉语”,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浅谈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2]吕必松.序言[A].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