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经济活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农民的消费幸福度却骤降,究其原因:消费行为不合理。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不合理的问题正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为农村居民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风尚已变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民群体;不合理消费行为;探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即“生产发展、生活赋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谓乡风文明,就是要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上,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形成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农民合理的消费风尚是乡风文明应有之义,然而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凸显的农民不合理消费行为,应被积极加强引导。
一、农民群体不合理消费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人情消费名目繁多。“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尚往来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但近年来,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已被各种星罗棋布的人情消费所扭曲。回顾过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很简单、纯粹的。亲朋好友之间主要是以交流为主,礼品、金钱为辅。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金钱为主,各式各样的人情消费成为衡量人际交往的标尺。
(二)攀比消费方兴未艾。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却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消费误区,红白喜事耍排场搞攀比。一些地方因为攀比出现结不起婚或死不起人的现象,盲目的攀比已经严重削弱了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降低了刚走出贫困线农民的幸福感。
(三)青年婚姻消费愈演愈烈。过去农村青壮年结婚程序简单,家里有几间房或花上几万块修几间房,给女方几千元的礼金或者简单买几样家用物品就可以轻松举办婚礼。现在结婚的条件时过境迁,如今结婚程序复杂、名目繁多。男女从认识到交往,再从恋爱到结婚,还有结婚前的各种礼仪,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花销。一个农村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超额经济,不得不借外债来促成孩子的婚姻。但可曾有人想过,在每一次光彩绚丽的烟火上空、在每一次众人欢声笑语的背后,是整个大家庭沉重的债务负担。
(四)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在农村,喝酒、赌博、抽烟以及封建迷信等消费遍及广大农村地区。其中红白喜事以及建造房屋要请先生占卜,家中亲人生病要请神医,平常遇到不顺的事要请占卜师。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事从侧面反应出封建迷信已风靡广大农村地区。像这样低俗的消费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对社会还是一种隐性的危害。
二、农民群体不合理消费行为原因解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地区出现如此严重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一)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习俗根深蒂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然而,许多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完好的传统习俗。然而,现在农民之间淳朴的人情往来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所以应尽快改变当前农村“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盛行的不良现象,回归亲戚朋友间的心灵与感情沟通,而不是一味以送礼送钱多少衡量个人的能力高低和关系深浅,应有针对性地制止不当的“人情消费”风,积极倡导节俭、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尚。
(二)农村内部贫富差距大,盲目攀比消费滋生。由于社会分工,个人能力及外部条件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在农村那部分富裕群体在消费方面完全不注重物品的内在价值,而是看重商品的牌子,如遇同村人买了某个品牌的产品,瞬间就会成为村里其他伙伴消费的“标杆”。正是這种注重品牌追求与众不同的过程中,导致了富裕群体与一般家庭的落差,这也为炫耀性消费滋生了浓厚的土壤。
(三)社会文化、经济差距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念也跟着与时俱进。以前农村普遍包办婚姻的现象已一去不返,农村男女青年已获得了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但对于处于贫弱境遇的广大农村青年,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的影响,他们没法自由选择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姻。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闪婚”或者“高价的婚姻”消费。
(四)消费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和提倡“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谨慎消费观念,强调储蓄和积累,这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 如果有人花钱大手大脚,就会受到村里老人的蔑视。如今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超前消费”的观念似乎还很陌生,在他们看来,自己有多少钱就用多少。像春节期间置办年货或是其他重大节假日要出去旅游,他们会提前计划省吃俭用攒足够的钱。这样的消费看似合理,其实这是一种“波浪式”的消费,一年中消费时上时下、忽高忽低,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质量。
针对目前农村消费问题突出,消费不合理的现状,亟需树立合理的消费风尚。然而扭转农村消费误区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一起努力,共同为农民树立合理的消费风尚,积极倡导节俭、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尚。
参考文献
[1]刘利民.关于加强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的思考[J].求知,2007,(05):31.
[2]出自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韩丽娜.金晓彤.马树昇.传统文化视角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2010,(2).
[5]杨洋.李煜.理性视角下的农民人情消费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4).
[6]屈志光.刘志刚.抵制农村非理性消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J].新疆农垦经济,2006,(7).
【关键词】农民群体;不合理消费行为;探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即“生产发展、生活赋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谓乡风文明,就是要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上,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形成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农民合理的消费风尚是乡风文明应有之义,然而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凸显的农民不合理消费行为,应被积极加强引导。
一、农民群体不合理消费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人情消费名目繁多。“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尚往来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但近年来,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已被各种星罗棋布的人情消费所扭曲。回顾过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很简单、纯粹的。亲朋好友之间主要是以交流为主,礼品、金钱为辅。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金钱为主,各式各样的人情消费成为衡量人际交往的标尺。
(二)攀比消费方兴未艾。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却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消费误区,红白喜事耍排场搞攀比。一些地方因为攀比出现结不起婚或死不起人的现象,盲目的攀比已经严重削弱了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降低了刚走出贫困线农民的幸福感。
(三)青年婚姻消费愈演愈烈。过去农村青壮年结婚程序简单,家里有几间房或花上几万块修几间房,给女方几千元的礼金或者简单买几样家用物品就可以轻松举办婚礼。现在结婚的条件时过境迁,如今结婚程序复杂、名目繁多。男女从认识到交往,再从恋爱到结婚,还有结婚前的各种礼仪,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花销。一个农村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超额经济,不得不借外债来促成孩子的婚姻。但可曾有人想过,在每一次光彩绚丽的烟火上空、在每一次众人欢声笑语的背后,是整个大家庭沉重的债务负担。
(四)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在农村,喝酒、赌博、抽烟以及封建迷信等消费遍及广大农村地区。其中红白喜事以及建造房屋要请先生占卜,家中亲人生病要请神医,平常遇到不顺的事要请占卜师。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事从侧面反应出封建迷信已风靡广大农村地区。像这样低俗的消费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对社会还是一种隐性的危害。
二、农民群体不合理消费行为原因解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地区出现如此严重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一)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习俗根深蒂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然而,许多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完好的传统习俗。然而,现在农民之间淳朴的人情往来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所以应尽快改变当前农村“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盛行的不良现象,回归亲戚朋友间的心灵与感情沟通,而不是一味以送礼送钱多少衡量个人的能力高低和关系深浅,应有针对性地制止不当的“人情消费”风,积极倡导节俭、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尚。
(二)农村内部贫富差距大,盲目攀比消费滋生。由于社会分工,个人能力及外部条件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在农村那部分富裕群体在消费方面完全不注重物品的内在价值,而是看重商品的牌子,如遇同村人买了某个品牌的产品,瞬间就会成为村里其他伙伴消费的“标杆”。正是這种注重品牌追求与众不同的过程中,导致了富裕群体与一般家庭的落差,这也为炫耀性消费滋生了浓厚的土壤。
(三)社会文化、经济差距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念也跟着与时俱进。以前农村普遍包办婚姻的现象已一去不返,农村男女青年已获得了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但对于处于贫弱境遇的广大农村青年,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的影响,他们没法自由选择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姻。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闪婚”或者“高价的婚姻”消费。
(四)消费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和提倡“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谨慎消费观念,强调储蓄和积累,这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 如果有人花钱大手大脚,就会受到村里老人的蔑视。如今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超前消费”的观念似乎还很陌生,在他们看来,自己有多少钱就用多少。像春节期间置办年货或是其他重大节假日要出去旅游,他们会提前计划省吃俭用攒足够的钱。这样的消费看似合理,其实这是一种“波浪式”的消费,一年中消费时上时下、忽高忽低,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质量。
针对目前农村消费问题突出,消费不合理的现状,亟需树立合理的消费风尚。然而扭转农村消费误区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一起努力,共同为农民树立合理的消费风尚,积极倡导节俭、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尚。
参考文献
[1]刘利民.关于加强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的思考[J].求知,2007,(05):31.
[2]出自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韩丽娜.金晓彤.马树昇.传统文化视角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2010,(2).
[5]杨洋.李煜.理性视角下的农民人情消费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4).
[6]屈志光.刘志刚.抵制农村非理性消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J].新疆农垦经济,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