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为例,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认知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学习评价方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有效认知;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5-0033-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可见,历史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适应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要。本文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为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认知的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直观的感知,感性体验丰富。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例如:胡萝卜、芝麻(胡麻)、胡椒、核桃(胡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都姓胡?这些生活事例能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我们息息相关,民族交融的成果已深深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三字短语进行概括,诸如“都说幸福婚礼”的谐音短句(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结汉亲,学汉礼,迁都洛阳)。这样,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忆策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效果。在思维、想象力方面,初中生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子目,并运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前秦失败后崛起的北魏采取的统治措施与前秦有何不同?教材安排“淝水之战”子目内容仅仅是为了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吗?这些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凸显民族交融的特点进行铺垫。
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初中生刚接触历史学科,其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还比较欠缺。因此,历史教学运用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非常必要。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充当“评论家”,合作讨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意义吗,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对于初中生而言,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有难度的,所以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这时,教师可以给出评论历史人物改革主要依据的两个标准:其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其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习本课时,有些学生会在情感上产生片面性,觉得中原文化有着巨大优越性,鲜卑族很落后,民族交融僅仅是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妨设置一个情境,“难道鲜卑族全盘抛弃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吗?难道鲜卑族就没有给汉族带来有益影响吗?”这种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质疑,可以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民族大交融是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它既包含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包含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总之,教学民族交融这一历史知识时,教师要用“历史观点统率史实”,通过提供民族交融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创新学习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评价的绝对权威,通过纸笔测验等方式对学生做出终结性评价。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尽管均不完善,却在不断进步。面对处于初中阶段这一“发展加速期”的学生,教学评价需要遵循“全面性、广泛性、多样性”原则。具体地讲:第一,评价要全面地针对发展中的全体学生;第二,评价主体要广泛,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应该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和社区等多方面评价的方式;第三,评价类型不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而是更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加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创新学习评价方式,不仅要建立新型评价观,还应通过教学评价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比如,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环节,教师可以在给出两个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材料、史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结束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陈述,然后由组内和小组间互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结束语
如果说“遵循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兴趣”是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学情做出细致入微的分析,那么“利用最近发展区、开发学习潜能”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在思维的路上奔跑,而“更新教学理念、创新学习评价方式”更为学生搭建了自我成长、伙伴互助的平台。新课改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只有更好地将教育心理学和历史学科相结合,研究学生的认知与学习,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实现“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学习真知。
参考文献:
[1]刘克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肖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有效认知;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5-0033-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可见,历史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适应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要。本文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为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认知的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直观的感知,感性体验丰富。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例如:胡萝卜、芝麻(胡麻)、胡椒、核桃(胡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都姓胡?这些生活事例能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我们息息相关,民族交融的成果已深深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三字短语进行概括,诸如“都说幸福婚礼”的谐音短句(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结汉亲,学汉礼,迁都洛阳)。这样,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忆策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效果。在思维、想象力方面,初中生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子目,并运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前秦失败后崛起的北魏采取的统治措施与前秦有何不同?教材安排“淝水之战”子目内容仅仅是为了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吗?这些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凸显民族交融的特点进行铺垫。
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初中生刚接触历史学科,其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还比较欠缺。因此,历史教学运用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非常必要。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充当“评论家”,合作讨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意义吗,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对于初中生而言,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有难度的,所以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这时,教师可以给出评论历史人物改革主要依据的两个标准:其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其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习本课时,有些学生会在情感上产生片面性,觉得中原文化有着巨大优越性,鲜卑族很落后,民族交融僅仅是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妨设置一个情境,“难道鲜卑族全盘抛弃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吗?难道鲜卑族就没有给汉族带来有益影响吗?”这种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质疑,可以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民族大交融是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它既包含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包含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总之,教学民族交融这一历史知识时,教师要用“历史观点统率史实”,通过提供民族交融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创新学习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评价的绝对权威,通过纸笔测验等方式对学生做出终结性评价。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尽管均不完善,却在不断进步。面对处于初中阶段这一“发展加速期”的学生,教学评价需要遵循“全面性、广泛性、多样性”原则。具体地讲:第一,评价要全面地针对发展中的全体学生;第二,评价主体要广泛,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应该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和社区等多方面评价的方式;第三,评价类型不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而是更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加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创新学习评价方式,不仅要建立新型评价观,还应通过教学评价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比如,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环节,教师可以在给出两个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材料、史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结束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陈述,然后由组内和小组间互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结束语
如果说“遵循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兴趣”是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学情做出细致入微的分析,那么“利用最近发展区、开发学习潜能”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在思维的路上奔跑,而“更新教学理念、创新学习评价方式”更为学生搭建了自我成长、伙伴互助的平台。新课改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只有更好地将教育心理学和历史学科相结合,研究学生的认知与学习,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实现“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学习真知。
参考文献:
[1]刘克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肖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