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工匠精神”一词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时,这个曾经耳熟能详的词语依然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口,提高中国制造服务水平,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一线技工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更需要“工匠精神”。
中国古代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古籍中记载最多的就数鲁班了,从《墨子·鲁问》到《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以及后世《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经》的传承,鲁班俨然已是我们民族“工匠精神”的代表。鲁班一生致力于在木工领域的发明创造,堪称土木工匠的祖师爷;《庄子·养生主》中的丁姓厨师——貌似简单的厨艺,却给我们留下了“庖丁解牛” “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诸多成语;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布局精巧,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沿用至今。
清代皇家建筑工匠世家——雷氏家族,设计了中国近1/5的世界建筑遗产。雷氏的每个设计方案,都按1/100或1/200比例先制作模型,更为可贵的是:小至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也均按比例制成。正因严苛的极致精神,被同行尊之为“样式雷”。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和慧心巧思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人们在反思,反思中国能让“神九”上天,却造不出一些精密的汽车轴承;反思宁波有得力、贝发这样的文具企业,却生产不了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芯配件。放眼国际,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中高端消费市场却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让中国制造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过去鲁迅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的我们大约会问“中国人失掉‘工匠精神’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去年“五·一”开始,一组名为《大国工匠》的特别节目在央视《新闻联播》热播。该节目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中有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有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有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工作时他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1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
今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时说:“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从数字看,我们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可是,从核心技术看,我们是亟须调整结构、急需“工匠精神”的“尴尬者”。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工匠精神”。在宁波,大到汽车、家电制造,小到制笔、制鞋生产,宁波的许多产业规模居于世界前列,其中不乏品质优秀的产品,如公牛集团生产的插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6%;雅戈尔品牌服饰,连续八年稳居中国服装行业销售和利润总额双百强排行榜首位,但是,大多数还是以价取胜、薄利取市的产品。总体上来说,响当当的品牌不够多,自主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些与“工匠精神”的淡化、与专业技能人才的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
宁波作为制造业大市,目前有职工300余万,然而活跃在产业一线的技能人才数量只有120.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30.7万。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总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随着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和制造业高端化的推进,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公共服务需要的人才。
今天,我们重拾“工匠精神”,在宁波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当下,更有积极的意义。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唐一军强调,全市各级一定要以责重如山的担当,以力拔头筹的干劲,以“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成极致”的标准,全力推进试点示范工作。
宁波要以此为契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历史机遇,厚植“工匠精神”生长的土壤,多管齐下培育港城工匠,让“工匠精神”的基因代代相传下去。
中国古代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古籍中记载最多的就数鲁班了,从《墨子·鲁问》到《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以及后世《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经》的传承,鲁班俨然已是我们民族“工匠精神”的代表。鲁班一生致力于在木工领域的发明创造,堪称土木工匠的祖师爷;《庄子·养生主》中的丁姓厨师——貌似简单的厨艺,却给我们留下了“庖丁解牛” “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诸多成语;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布局精巧,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沿用至今。
清代皇家建筑工匠世家——雷氏家族,设计了中国近1/5的世界建筑遗产。雷氏的每个设计方案,都按1/100或1/200比例先制作模型,更为可贵的是:小至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也均按比例制成。正因严苛的极致精神,被同行尊之为“样式雷”。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和慧心巧思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人们在反思,反思中国能让“神九”上天,却造不出一些精密的汽车轴承;反思宁波有得力、贝发这样的文具企业,却生产不了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芯配件。放眼国际,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中高端消费市场却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让中国制造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过去鲁迅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的我们大约会问“中国人失掉‘工匠精神’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去年“五·一”开始,一组名为《大国工匠》的特别节目在央视《新闻联播》热播。该节目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中有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有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有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工作时他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1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
今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时说:“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从数字看,我们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可是,从核心技术看,我们是亟须调整结构、急需“工匠精神”的“尴尬者”。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工匠精神”。在宁波,大到汽车、家电制造,小到制笔、制鞋生产,宁波的许多产业规模居于世界前列,其中不乏品质优秀的产品,如公牛集团生产的插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6%;雅戈尔品牌服饰,连续八年稳居中国服装行业销售和利润总额双百强排行榜首位,但是,大多数还是以价取胜、薄利取市的产品。总体上来说,响当当的品牌不够多,自主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些与“工匠精神”的淡化、与专业技能人才的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
宁波作为制造业大市,目前有职工300余万,然而活跃在产业一线的技能人才数量只有120.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30.7万。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总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随着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和制造业高端化的推进,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公共服务需要的人才。
今天,我们重拾“工匠精神”,在宁波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当下,更有积极的意义。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唐一军强调,全市各级一定要以责重如山的担当,以力拔头筹的干劲,以“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成极致”的标准,全力推进试点示范工作。
宁波要以此为契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历史机遇,厚植“工匠精神”生长的土壤,多管齐下培育港城工匠,让“工匠精神”的基因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