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远是我们睿智的“大师兄”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za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张梦新(右)向金庸汇报工作。Zhang Mengxin (right), then secretary of the CPC committee of 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 of ZJU, reports his work to Jin Yong.

  记得人文学院成立后,于1999年12月印发了一本学院简介,篇首就是金庸先生的《院长献词》。《院长献词》中说——
  “我们中国人研究学习人文学科,其实大可直接承接中国古代哲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而不必从西方的人文主义学起……我们教学的目的着眼于人,重视人的实际生活。文学与艺术是求充实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人的艺术生命;哲学与历史是求了解人的生命本质与价值,了解人与社会的过去,瞻望将来,了解奋斗的目标与方向;新闻学与社会学是了解中外社会的情况及发展;国际文化是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局势与关系,从文化的角度谋求国际交流,寻求和平共处之道,寻求共同发展。希望各系互相配合,依循先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身扩向全世界的道路,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我们认为,人文学科的研习,除了寻求知识之外,更大的目标是寻求智慧,以智慧来控制及运用知识……”
  19个年头过去了,回过头来再看金庸院长的这席话,仍然觉得充满睿智。金庸先生上任伊始就说:“我来浙江大学任人文学院院长,是想提倡中国的人文精神。”这篇《院长献词》,就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
  当时金庸先生已是75岁高龄,尽管平时我们都会通过电话、传真和邮件及时向他汇报、沟通学院工作,但是他每年都必定来浙大二三次,一来就是半个来月。而他最高兴的就是以“大师兄”的身份和他的“小师弟”“小师妹”们见面,所以每次来校总要与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老师们进行交流,有时在课堂、会议室,有时在学校草坪,有时在大教室、大礼堂。
金庸为浙江大学新闻系学生题字:“新闻必须真实”。Jin Yong writes “Journalism must be truthful” for students of the Journalism Department of Zhejiang University.

  金庸先生很谦和,说话坦诚。如他2004年4月对人文学院济济一堂的众多学生作演讲时说:“我是一个报人,将一生40年的时间放在了报纸上,这是我的遗憾。因为在报纸上花的时间多了,写小说、做学问的时间就少了。各位还年轻,除了玩乐,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学问上。”
  不但浙大人文学院文史哲、新闻、国际文化等系的广大同学能多次听到金庸院长的讲座,还有浙大城市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们也有幸听到金庸先生的精彩演讲,一睹金大侠的风采。
  1999年4月7日,金庸先生为浙大新闻系系刊《新闻与传播》题词:“新闻必须真实,谣言不可传播。”
  金庸先生早年曾在杭州求学,并在《东南日报》开始其记者生涯,因此他视杭州为桑梓之地,一生最爱是杭州。
  杨公堤附近的“云松书舍”,当时由金庸先生出资1400余万元建造,1996年竣工,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本是为金庸先生创作、休息和聚亲会友而用,但是建成仅一年余,金庸先生就将书舍彻底捐赠给了杭州市。因为金庸先生觉得这么漂亮的书舍,理应让广大市民共享。
  金庸先生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他的求学之路也是颠沛流离,异常艰辛,从家乡海宁、嘉兴,到杭州、丽水、衢州,乃至山城重庆,都留下了金庸求学的足迹。金庸先生对他曾经求学的学校和老师都一直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杭州学军中学俞芳老师(1911~2012)曾是金庸在上世纪30年代丽水碧湖浙江省立联合初中时的数学老师,请看金庸先生的回忆文章——
  “教我们数学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比我们学生大不了几岁。我现在还是记得很清楚,她穿一件淡蓝的旗袍,白鞋白袜,干净健康,精神勃勃,倒像是我们的一位大姐姐,拿了粉笔在黑板上写得清楚利落。一行行的都是算式,然后用清脆的北京话解说。那便是俞芳老师……俞老师的教导和训练,使我一生受用无穷。一直到现在,感激的心情也丝毫不减。年纪越大,越感到受益的恩惠。我写小说,布置情节,办企业,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就要逆推使用什么方法和步骤。甚至在玩游戏时,例如下围棋和打扑克,都要用到逻辑思维、推理求证的思考,不知不觉间都用上了俞芳老师所教的方法和步骤。数十年常在海外,每到杭州,必会同老同学齐去向俞老师致敬问安。今欣逢老师从教六十年的喜庆,谨致数十年来常在心头出现的温暖情怀,向老师热烈祝賀,并祝健康长寿,安享退休悠闲生活。”
  金庸先生还写了一首七绝条幅以铭感师恩:“金戈铁马儿女情,百变千端合人心。代数几何符逻辑,细思其理感大恩。”
  时已年过七旬蜚声中外的金庸先生,却还对自己14岁时的数学老师记得那么清晰,那么深情感恩,这为我们尊敬师长树立了榜样。
  2000年,我时任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并主持浙江大学教改项目“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实践”。人文学院让我主编一本浙大版的《大学语文》,以作为全校“大学语文”课的教材。
  出于对金庸先生的敬仰,也为了满足广大学子对金庸小说的了解,让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金庸,理解金庸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我把《笑傲江湖·救难》(节选)放入了教材。据悉,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把金庸小说选入教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挑选究竟哪篇金庸小说入教材时,得到了金庸先生的帮助。这段《笑傲江湖·救难》(节选),是金庸先生从我准备的三部小说的三段文字中亲自选定的。这本浙大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不但浙江大学的学生使用,本省和外省的许多高校也都用它作为教材。
  金庸先生在我印象中,是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大侠,一位广受师生爱戴的院长,一位侠骨柔情、重情重义的智者。
  本人今年已年过七十,回想从教50年的生涯,与金庸先生在浙大人文学院共事的6年当属受益最大、受教最多。无论是在金庸院长这位“大师兄”的带领下为浙大人文学院与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心协力,还是暇时谈文品诗、纵论时事,抑或用餐品茗、漫游湖山,先生总是以一位可亲可敬的和蔼长者,在谈吐中平易随和、坦诚相见,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丰厚的人文气息、文化内涵和广博的气度与学养,让我们受到熏陶和教益。
金庸和浙江大学新闻系学生合影。
Jin Yong and students of the Journalism Department of Zhejiang University

  我曾受先生邀请畅游港澳,也曾陪同先生观赏杭州的湖光山色,观看海宁大潮;撰写论文参加金庸小说的国际研讨,也参加了金庸书院的奠基仪式和落成典礼,实为人生之幸。
  金庸先生长我两肖,他于2001年4月9日在小说《笑傲江湖》的扉页上为我题写了8个字:“为国为民,此梦常新。”这8个字意深情长,寄予了先生的厚望和勉励,我将一辈子铭记在心。
  大侠逝世,侠义永存!
  (本文配图来源:红旗出版社《乡踪侠影——金庸的30个人生片段》)
其他文献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的进步使得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其对应的维修技术也在日渐发展,传统的汽车维修技术由于使用仪器较少、现代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复杂化的汽车结构.因
1994 年 4 月 10 日,原杭州大學查良镛名誉教授授聘仪式现场。Louis Cha Leung-yung is engaged as an honorary professor by Hangzhou University on April 10, 1994.  金庸的故乡情,最终都收录在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乡踪侠影——金庸的30个人生片段》里。这本展现游子桑梓情的书深度呈现了金庸个人生平,大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人均持有量逐年递增,为提高汽车内饰观感与触感体验,优化汽车整体舒适性与安全性,采用包覆工艺对内饰零件进行处理已经成为一种流行
机械基础课程是指跟机械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员很重要.机械基础课程应用广、实践性和技术含量较强,已经逐渐渗透到工作生活实践当中,尤其是已经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金庸 Two photos of Jin Yong in his youth  金庸出生于浙江海宁,先后在海宁、嘉兴、余杭、临安、丽水、衢州等地读完了小学、中学,算是走过了半个浙江。  虽然金庸成名于香港,在那里成就了他的事业,但他一直惦念着故乡浙江。20世纪90年代起,他更是多次回到浙江探訪、工作、省亲,留下了不少流连忘返的身影。为嘉兴金庸书院奠基  笔者第一次见到金庸,是在20
期刊
“船将近岛,郭靖已闻到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黄蓉笑道:‘这里的景致好么?’郭靖叹道:‘我一生从未见过这么多、这么好看的花。’黄蓉甚是得意,笑道:‘若在阳春三月,岛上桃花盛开,那才叫好看呢。’”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笔下美丽而神奇的桃花岛,令无数的金庸迷心向往之。世间可真有桃花岛?金庸題词:射雕英雄传旅游城。Jin Yong
期刊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
在巴拿马运河边表演。The dancers from Hangzhou stage a flash show by the Panama Canal.  水,静静地流淌,在人类文明的版图上开辟出江河湖海;大运河,联通着水与人的距离,勾勒出赓续千年的文化命脉。如今的大运河,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并通过崭新的艺术形式,传唱起古与今、中与西。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委派、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蹈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