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近年来,愈来愈感到教育职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困扰着广大教育职业者,尤其是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形成冲击。本报告试图通过对身边七所学校教师职业现状的调查,一方面对现状做一了解与分析,另一方面把我们的一些破解与缓释职业倦怠的设想与做法和同仁做一交流,以期达成共同改善这一现状之愿望。
一、调查的背景与缘起
2015年,参加了一次全国小学校长教育管理论坛。会议间隙,大家就各自的教育教学管理困惑与难题做了交流。与会的校长普遍感觉现在的教师不论在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态度、与家长和学生沟通甚至和家人沟通方式与能力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外在表现为在教育教学方面上进心弱化,工作状态出现情绪低迷,压抑感较强,情绪容易波动、甚或失控。有的教师出现自闭现象,甚至精神疑虑……所有这些,在中小学教师中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有蔓延之势,而且已经到了严重干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地步,急需寻觅原因,探求破解瓶颈的良方好药。适逢西安市教育局安排相关学校管理者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管理培训,有机会向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培训者学习,进一步就这一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我有幸接受教授为首的教育管理团队的培训指导,帮助我从更高层面在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做一研究。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对教育教学一线的部分教师职业现状做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现状,寻觅深层次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从而破解职业倦怠的成因,希望能够化解这一难题,给一线教师和管理者带来福音。
二、对参与调查的学校和人员的遴选与甄别
为了尽可能的使参与调查的对象具有样本性,使得调查数据具有原生态意义,同时对其他教育教学管理者有借鉴的意义。我们在遴选学校的时候,顾及现状,选取了不同办学体制的学校,同时考虑到公办学校居多的现实,在所选的样本中公办学校占比较多,有四所。另外选取了民办学校、企业改制学校、事业单位办学各一所,旨在使得调研结果兼顾不同体制学校,具有参照作用。鉴于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教师,所以我们所选择的参与调查对象全部为一线教师,排除了学校行政人员和领导,也不包括兼课的领导和行政人员。
三、调研问卷设置的思路
我们设置了29道问卷内容。在填写个人基本情况之后,主要是请教师们填写自己对现在工作的认知程度,职业幸福指数,自己职业倦怠的现状,产生现状的背景及原因,希望改善目前现状的路径,对专家认可的职业倦怠五大症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绪的、精神的)认可度以及自己在自我调节和化解职业倦怠方面的好的做法与经验,给学校管理者的建议等。
四、调研问卷反映的问题归纳
在对教师们返回的问卷统计中,除了基本情况外,我们重点关注了教师问卷中和职业倦怠密切关联的相关问题并对教师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又进行了座谈,以期更深层次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基本情况包括参与调研的教师共有536人,其中小学教师296人,占比55%,中学教师240人,占比45%;女教师408人,占比76%,男教师128人,占比24%。536名教师中,除教学任务外,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共有248人,占比46%。在工作年限一栏中,参与调研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工作6-20年,占比超过85%。在已婚教师且已经有子女的群体中中,超过半数的教师希望有2名子女(含符合政策可以生育二胎)。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座谈时,发现即使政策允许可以生育二胎,超过62%的教师选择观望或放弃,主要原因是工作、养育压力大。在对目前职业的认可度调查中,可能是参与调查的教师所在的学校在当地信誉度较高,因而教师对职业的认可度较高,达86%。对于职业倦怠,选择“严重”“比较严重”的教师有208人,占比高达39%。认为导致职业倦怠原因在社会层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压力大;在单位层面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苛刻和人际关系复杂;在家长层面主要原因是家长期望值过高和习惯养成欠缺、家长配合不够;在个人层面主要原因是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其次是缺少专业提升路径。而释放压力的方式,教师们首选旅游和与同事交流。在对专家认为就个人因素所言,职业倦怠取决于①是否觉察到当事人的问题因个人的处置而获得显著改善②育人目标是否达到这一问题,绝大部分教师基本认可。对专家提出的教师职业倦怠的五个方面症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绪的,精神的)选项中,大部分教师认为首先是身体的症状。由于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绝大部分周工作时间在45小时以上,认为工作时间过长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之一。
五、职业倦怠在义务段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呈现
(一)社会层面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师的经济待遇较之之前有所提高,政治待遇也有所改善,教师的地位也有所提升。但是,这些也只能是相对而言的。对于教师的工作现状,当下比较流行的说法: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吃得比猪差。也许是基于这一现实,目前在我国,教师这一职业对青年一代几乎毫无吸引力。
(二)自身方面
1,精神层面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发现教师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50%。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8%的教师感到压力大。
2.情绪层面
一些领导尤其是教育部门的领导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就应当无怨无悔”,却忽略了“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存在。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付出与收入之间的严重不匹配,超强度的工作,许多教师甚至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等等,再加上现在的自媒体时代,是的教师在面对学生教育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3.身体层面
由于超强度的长期工作,加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们普遍身体状况较差。我们曾对两所学校教职工两年的体检状况做了跟踪调查,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工竟然占到63‰。加上媒体上对带病工作的教师的弘扬,实际上也起到了赞成教师带病工作的不好效果。身体不好,咋能健康生活,又如何引導学生珍爱生命,快乐生活呢。 4.家庭生活层面
把主要精力献给学校,献给学生,献给工作,献给家长,毕竟,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留给自己和家人的又有几何呢。教师也是人呀,他们除了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也需要送孩子上学、做点家务、做几次饭、给老人尽孝……可是时间在哪里呢?久而久之,一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家庭出现了问题,如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等,这的确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六、教育教学工作中职业倦怠成因浅析
(一)学校教育功能的放大与苛责
教师被社会和家长期望于向学生灌输正确价值观,教授基本的与较高水平的思维技巧,培育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鼓励学生同心协力以实现既定目标,获取学龄段应该获得的文化知识等等。并且,人们视教育为社会经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甚或民族振兴的先决条件。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尽管社会对教育的作为持有较高的期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给教师用以完成此项任务的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教师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值较高,是教师这个职业难以承受和完成的。
(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依赖与逃责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缺一不可。怎样保证三种教育不脱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认为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家庭教育关注能力和品质方面的培养;社会教育更多关注社会价值、团队合作、实际经验、成功要素等方面的积累。怎么更有效的协同,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从而培养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通力合作,缺一不可。
(三)家长自身综合素养与担当责任的缺失
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接受教育,我们可曾想过,孩子最需要什么教育?是知识还是智慧?是技能还是品德?“蒙以养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提示,教育最重要的责任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事实上许多家长却忽略了从小对孩子正确品德与公德的养成。受公众及风气的影响,把学生成绩当成至上的目标。
(四)舆论对学校教育和教师责任的过度苛求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媒体的能量愈来愈大。尤其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与压力更大了。社会上尤其是媒体中,常常无端放大了学校的教育功能,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任何偏差都归罪于学校。
七、基于缓释与化解职业倦怠现状的一些尝试
(一)弘扬正能量
为了弘扬正能量,我们除了利用政治学习和继续教育等平台,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同时邀请优秀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作报告,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通过评选身边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弘扬正气,同时让广大教师从自己身边的同仁身上看到希望,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树立标杆。
(二)职业认可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无论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开启,还是社会创新能量的汇聚,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和悉心守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我们知道,人工制造的任何产品都会随着時间的推移日益陈旧、过时、废弃,而唯有教师的工作成就却历久弥新,唯有教师的作品——学生,会薪火相传、青春永驻。
(三)为教师创设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著名教育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北京市十一中校长李希贵认为,觉得教师职业倦怠是难题,是因为没有找到教育的本质。他觉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试问,哪一个人、哪一个行业不倦怠呢?正因为我们没有弄清楚教育到底为什么,没有激活内在活力,没有因此而产生更高、更远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今年和去年一样,明年和今年一样,那必然会产生倦怠。
(四)培养归属感
受相关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近年来,学校新聘了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这一群体不能和之前的教师一样享受在职在编(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待遇,心理上难免有些失落。对这一群体,政策层面的问题学校无法改变,但在日常工作中一视同仁,甚或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使他们有心理的归属感。
职业倦怠是目前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回避和夸大其问题的内涵和影响都是无助于这一问题解决的,正视它并且通过各种路径缓释与排遣,消除它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本文的一些观点和做法未必适宜于同仁,如能对大家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启迪,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田萍2016.9西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希贵《教师第一,学生第二》。
2.北京市海淀教委2016教师生存调查报告。
3.“教育部部长新官上任之际,家庭教育重大改革即将出炉”。
4.《校园安全与教师角色》。《江西教育》(2015年第10期)
5.“一些教师为什么职业倦怠?”李希贵《中国教师报》2016.8
西安市吉祥路小学
一、调查的背景与缘起
2015年,参加了一次全国小学校长教育管理论坛。会议间隙,大家就各自的教育教学管理困惑与难题做了交流。与会的校长普遍感觉现在的教师不论在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态度、与家长和学生沟通甚至和家人沟通方式与能力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外在表现为在教育教学方面上进心弱化,工作状态出现情绪低迷,压抑感较强,情绪容易波动、甚或失控。有的教师出现自闭现象,甚至精神疑虑……所有这些,在中小学教师中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有蔓延之势,而且已经到了严重干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地步,急需寻觅原因,探求破解瓶颈的良方好药。适逢西安市教育局安排相关学校管理者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管理培训,有机会向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培训者学习,进一步就这一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我有幸接受教授为首的教育管理团队的培训指导,帮助我从更高层面在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做一研究。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对教育教学一线的部分教师职业现状做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现状,寻觅深层次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从而破解职业倦怠的成因,希望能够化解这一难题,给一线教师和管理者带来福音。
二、对参与调查的学校和人员的遴选与甄别
为了尽可能的使参与调查的对象具有样本性,使得调查数据具有原生态意义,同时对其他教育教学管理者有借鉴的意义。我们在遴选学校的时候,顾及现状,选取了不同办学体制的学校,同时考虑到公办学校居多的现实,在所选的样本中公办学校占比较多,有四所。另外选取了民办学校、企业改制学校、事业单位办学各一所,旨在使得调研结果兼顾不同体制学校,具有参照作用。鉴于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教师,所以我们所选择的参与调查对象全部为一线教师,排除了学校行政人员和领导,也不包括兼课的领导和行政人员。
三、调研问卷设置的思路
我们设置了29道问卷内容。在填写个人基本情况之后,主要是请教师们填写自己对现在工作的认知程度,职业幸福指数,自己职业倦怠的现状,产生现状的背景及原因,希望改善目前现状的路径,对专家认可的职业倦怠五大症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绪的、精神的)认可度以及自己在自我调节和化解职业倦怠方面的好的做法与经验,给学校管理者的建议等。
四、调研问卷反映的问题归纳
在对教师们返回的问卷统计中,除了基本情况外,我们重点关注了教师问卷中和职业倦怠密切关联的相关问题并对教师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又进行了座谈,以期更深层次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基本情况包括参与调研的教师共有536人,其中小学教师296人,占比55%,中学教师240人,占比45%;女教师408人,占比76%,男教师128人,占比24%。536名教师中,除教学任务外,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共有248人,占比46%。在工作年限一栏中,参与调研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工作6-20年,占比超过85%。在已婚教师且已经有子女的群体中中,超过半数的教师希望有2名子女(含符合政策可以生育二胎)。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座谈时,发现即使政策允许可以生育二胎,超过62%的教师选择观望或放弃,主要原因是工作、养育压力大。在对目前职业的认可度调查中,可能是参与调查的教师所在的学校在当地信誉度较高,因而教师对职业的认可度较高,达86%。对于职业倦怠,选择“严重”“比较严重”的教师有208人,占比高达39%。认为导致职业倦怠原因在社会层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压力大;在单位层面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苛刻和人际关系复杂;在家长层面主要原因是家长期望值过高和习惯养成欠缺、家长配合不够;在个人层面主要原因是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其次是缺少专业提升路径。而释放压力的方式,教师们首选旅游和与同事交流。在对专家认为就个人因素所言,职业倦怠取决于①是否觉察到当事人的问题因个人的处置而获得显著改善②育人目标是否达到这一问题,绝大部分教师基本认可。对专家提出的教师职业倦怠的五个方面症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绪的,精神的)选项中,大部分教师认为首先是身体的症状。由于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绝大部分周工作时间在45小时以上,认为工作时间过长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之一。
五、职业倦怠在义务段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呈现
(一)社会层面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师的经济待遇较之之前有所提高,政治待遇也有所改善,教师的地位也有所提升。但是,这些也只能是相对而言的。对于教师的工作现状,当下比较流行的说法: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吃得比猪差。也许是基于这一现实,目前在我国,教师这一职业对青年一代几乎毫无吸引力。
(二)自身方面
1,精神层面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发现教师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50%。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8%的教师感到压力大。
2.情绪层面
一些领导尤其是教育部门的领导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就应当无怨无悔”,却忽略了“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存在。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付出与收入之间的严重不匹配,超强度的工作,许多教师甚至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等等,再加上现在的自媒体时代,是的教师在面对学生教育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3.身体层面
由于超强度的长期工作,加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们普遍身体状况较差。我们曾对两所学校教职工两年的体检状况做了跟踪调查,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工竟然占到63‰。加上媒体上对带病工作的教师的弘扬,实际上也起到了赞成教师带病工作的不好效果。身体不好,咋能健康生活,又如何引導学生珍爱生命,快乐生活呢。 4.家庭生活层面
把主要精力献给学校,献给学生,献给工作,献给家长,毕竟,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留给自己和家人的又有几何呢。教师也是人呀,他们除了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也需要送孩子上学、做点家务、做几次饭、给老人尽孝……可是时间在哪里呢?久而久之,一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家庭出现了问题,如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等,这的确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六、教育教学工作中职业倦怠成因浅析
(一)学校教育功能的放大与苛责
教师被社会和家长期望于向学生灌输正确价值观,教授基本的与较高水平的思维技巧,培育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鼓励学生同心协力以实现既定目标,获取学龄段应该获得的文化知识等等。并且,人们视教育为社会经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甚或民族振兴的先决条件。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尽管社会对教育的作为持有较高的期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给教师用以完成此项任务的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教师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值较高,是教师这个职业难以承受和完成的。
(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依赖与逃责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缺一不可。怎样保证三种教育不脱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认为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家庭教育关注能力和品质方面的培养;社会教育更多关注社会价值、团队合作、实际经验、成功要素等方面的积累。怎么更有效的协同,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从而培养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通力合作,缺一不可。
(三)家长自身综合素养与担当责任的缺失
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接受教育,我们可曾想过,孩子最需要什么教育?是知识还是智慧?是技能还是品德?“蒙以养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提示,教育最重要的责任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事实上许多家长却忽略了从小对孩子正确品德与公德的养成。受公众及风气的影响,把学生成绩当成至上的目标。
(四)舆论对学校教育和教师责任的过度苛求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媒体的能量愈来愈大。尤其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与压力更大了。社会上尤其是媒体中,常常无端放大了学校的教育功能,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任何偏差都归罪于学校。
七、基于缓释与化解职业倦怠现状的一些尝试
(一)弘扬正能量
为了弘扬正能量,我们除了利用政治学习和继续教育等平台,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同时邀请优秀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作报告,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通过评选身边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弘扬正气,同时让广大教师从自己身边的同仁身上看到希望,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树立标杆。
(二)职业认可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无论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开启,还是社会创新能量的汇聚,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和悉心守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我们知道,人工制造的任何产品都会随着時间的推移日益陈旧、过时、废弃,而唯有教师的工作成就却历久弥新,唯有教师的作品——学生,会薪火相传、青春永驻。
(三)为教师创设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著名教育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北京市十一中校长李希贵认为,觉得教师职业倦怠是难题,是因为没有找到教育的本质。他觉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试问,哪一个人、哪一个行业不倦怠呢?正因为我们没有弄清楚教育到底为什么,没有激活内在活力,没有因此而产生更高、更远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今年和去年一样,明年和今年一样,那必然会产生倦怠。
(四)培养归属感
受相关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近年来,学校新聘了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这一群体不能和之前的教师一样享受在职在编(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待遇,心理上难免有些失落。对这一群体,政策层面的问题学校无法改变,但在日常工作中一视同仁,甚或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使他们有心理的归属感。
职业倦怠是目前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回避和夸大其问题的内涵和影响都是无助于这一问题解决的,正视它并且通过各种路径缓释与排遣,消除它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本文的一些观点和做法未必适宜于同仁,如能对大家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启迪,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田萍2016.9西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希贵《教师第一,学生第二》。
2.北京市海淀教委2016教师生存调查报告。
3.“教育部部长新官上任之际,家庭教育重大改革即将出炉”。
4.《校园安全与教师角色》。《江西教育》(2015年第10期)
5.“一些教师为什么职业倦怠?”李希贵《中国教师报》2016.8
西安市吉祥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