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届威尼斯影展竞赛单元有4位女导演入围,这代表了当今艺术电影的审美原则:追寻自由,不断对生命提问。而镜头语言褪尽繁华,返璞归真,在细腻温柔的叙述下释放女人们的“思想暴力”。
追寻自由的“流亡女斗士”
美籍伊朗女艺术家西琳·#娜沙特(Shirin Neshat)的摄影和电影作品无不在表达她代表的伊朗女人对自由的呐喊。《没有男人的女人》正是这样一部自由宣言。
当西琳手捧银狮站在成尼斯领奖台上时,她俏皮地举出了V字手势。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李安这样评价她执导的《没有男人的女人》:“这部影片直接打动人的内心,让人无法喘息。的确,它不是完美的作品。但是,却让我们无法挪开双眼,影片寻求自由又没有暴力的表现形式,让我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影片改编自伊朗女作家shahrnush Parsipur 197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原著被称为是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结合体,虽然只有薄薄的135页,它的出现却足以成为分水岭,意味着伊朗书坛不再被男性作家所把持。可惜的是,小说在1989年被伊朗当局禁止出版,该书的作者流亡美国。
李安和西琳自己都提到了“自由”这个词,这对于经历了专制统治的伊朗、尤其是伊朗妇女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而西琳本身正是一个自由斗士,她的艺术作品一直在呐喊。
《没有男人的女人》中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伊朗革命期间,在美国中情局的介入下伊朗旧政府被推翻。电影的主角是4个追求自由的女人:A反抗的是伊朗传统的家长制,她不堪哥哥的蔡锢。从楼顶自由一跃,被哥哥的爱人B所救。B反抗的是伊斯兰一夫多妻制,A的已婚哥哥向B求爱。遭到B拒绝,她和A一起逃亡,后来A进入了革命队伍。C是一名伊朗妓院的妓女,因为厌恶自己而逃离技院。B和c都逃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乡下城堡中。城堡盼女主人D是伊朗高级军官的夫人,但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D是对既成命运的反抗,压抑多时的灵魂渴望自由飞翔。“我必须承认我在原著基础上加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关于这个故事,西琳从2003年就开始着手拍摄,先制作了5部短片,它们曾在北京798艺术中心做过展映。在2009年西琳又推出电影,“作为一个伊朗人,我一直非常困惑于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人眼中的伊朗文化,我发现我非常渴望回到那个历史性时刻,去感知美国曾如何直接导致伊朗政府被推翻。”
西琳1957年3月26日出生在伊朗Ghazvin一个非常富裕的中产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父亲鼓励她“要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要勇于去承担风脸,去学习,去看世界”。17岁时西琳移民美国,考上著名的伯克利大学,取得了学士,MA文学硕士和MFA艺术学硕士学位。1993年,她历尽艰辛重返伊朗,在当年出版了第一本摄影集,并从1 998年开始拍摄短片,2002年,西琳发现了Shahrnush Parsipur的《没有男人的女人》,两个被“流放”在美国的伊朗女人产生了共鸣。“很长一段时间,我强烈地拒绝‘流放’这个词,但当我试图回到祖国,我才发现,重回伊朗是如此的困难,每一次我都受到无限的阻挠。我很伤感,我是那么的想回国。我只好对他们说,‘好吧,我是被流放的艺术家’。当我开始承认这点时,我心中的另一扇门被打开了,它引领着我走向成熟的艺术创作。”面对《时代周刊》的记者,“自由斗士”西琳骄傲地说,“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透过我的艺术作品理清伊斯兰的思想。”
喜欢提问的“无神论者”
奥地利女导演杰西卡豪丝娜(Jessica Hausner)是无神论者,但却执导了一部勇敢面对宗教问题的影片。媒体评论,这次对神的反思,其实是导演对人类偶然性和奇迹存在的瑾性探索。延续了她喜爱反思的精神风格。
本届威尼斯影展另一位女赢家是来自奥地利的女导演杰西卡豪丝娜,她执导的《卢尔德》获得了费比西奖和去年才设立的人道主义电影奖。她的电影一贯充满对人生的疑问。
卢尔德是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中欧洲天主教的朝圣地。每年,不仅无数虔诚的教徒到这里教拜,还有许多患有重病的人来这里乞求上帝的关照。影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年轻女子克里斯蒂娜长期忍受着多发性硬化疾病的痛苦,为了逃避这种生命的孤独感,坐着轮椅的她决定前往卢尔德旅行,她身边有一个喜好怀疑的伴侣。结果一趟比利牛斯山的朝圣之旅下来,她竟然可以从轮椅上独自站起来了。这个奇迹事件在朝圣人群中传开,招来人们不同的反应和疑问:为什么得到上帝偏爱的是克里斯蒂娜?为什么上帝没有令每一个信徒都摆脱病魔的折磨?什么才是上帝选择的标准?而奇迹真的存在吗?奇迹可以维持多久?这不仅是电影中信徒们的疑惑,也是导演对宗教,对生命的提问。而有趣的是,这部勇敢面对宗教题材的影片,其剧组成员从导演到主要演员都是无信仰者。媒体评论说:“这次对神的反思,其实是无神论导演对人类偶然性和奇迹存在的理性探索。”
杰西卡毕业于奥地利唯一一家具有大学文凭的专业电影学院Filmakademie Wien。她的电影生涯是从短片编剧开始的,2001年,《任性天使lovely rita》是杰西卡第一次执导的长片。电影借用了甲壳虫乐队的一首歌作为片名,讲述了15岁的少女丽达逃学、反叛,令身边所有人无所适从的故事。究竟是社会首先拒绝接受她,还是她根本不可能属于这个世界?杰西卡用她惯用的问号贯穿剧本,极富洞察力地描绘了青春期成长的伤痛,小镇生活的孤僻以及那种心比天高但事与愿违的无奈。影片获得丁维也纳最佳影片奖。并提名欧洲电影节年度发现奖。2004年,这位才华出众的女导演又将镜头对准了恐怖片题材,拍摄了《鬼饭店》,井获得欧洲幻想电影大奖银奖。
了解了杰西卡以往的作品后不难发现,这位年仅37岁的女导演总爱在电影中提问,拷问心灵、拷问社会,拷问上帝,这种女性独特的反思精神帮助她在世界影坛站稳了脚跟。
平缓下的“思想暴力者”
威尼斯常客法国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和意大利女导演弗兰西斯卡柯门希尼(Fmncesca Comencini)的影像风格趋于简约,充满哲学味道,虽没得到威尼斯评委的认可,但她们隐藏在宁静叙事下的汹涌思想再次强有力地证明了女性电影的力量。
因为历届评委喜好不同,今年的威尼斯影展凡涉及政治、宗教题材的影片都斩获大奖,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作品的失败。法国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今年铩羽而归就有点老天作弄的味道。她执导的《白色物质》原定参加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没想到本片主演伊莎见尔干佩尔被选为戛纳电影节主席, 《白色物质》只能放弃评奖,转投威尼斯。2004年以来,克莱尔的作品接连人围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这一次,她又与大奖仅一步之遥。
《白色物质》讲述了一个法国家族三代居住在原法属黑非洲殖民地土地上,拥有自己的咖啡种植庄园。然而,当地发生的一次内乱,却将他们推到了危险和悲剧的最前沿。
本片导演克莱尔向来喜欢用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捕述事物,她的思想暴力隐藏在平静的画面下:当落后的文化向所谓的先进宣战时,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自由?1948年克莱尔出生于巴黎,但出生几个月后就随母亲远赴非洲喀麦隆,父亲在那里的法属殖民地担任政府职员。为了让孩子们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父亲每隔两年就搬一次家。在非洲生活时,小克策尔最喜欢看美国战争片。回到巴黎,克莱尔由经济转学电影,担任维姆文德斯的助理导演,参与拍摄《德州巴黎》,文德斯的影像风格深深影响了克莱尔,令她的电影简约、宁静有致。1988年她开始独立执导影片。目前还是法国高等国家影像与声音职业学院的教授。
跟戚尼斯常客克莱尔相比,意大利女导演弗兰西斯书柯门希尼是第一次入围影展竞赛单元。但喜欢进行哲学思考的她的影像风格已经非常成熟。
《白色空间》根据瓦雷莉娅·帕蕾拉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亲自操刀改写了剧本。大龄单身女玛丽亚因一段短暂的恋情而怀孕,并在6个月时早产。玛丽亚的生活从此改变,她凝视着保温籍内的小生命,希望孩子平安无事……女导演弗兰西斯卡同样采用了一种平缓宁静的叙述方式来讲述生与死这样的大话题,片名“白色空间”指的正是婴儿所在的保温箱,导演在影片中对堕胎的法律问题,医患关系以及官僚主义进行了富有人情味的探讨,电影并不激烈,但意味深长。
最早是哲学系学生的弗兰西斯卡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在1984年编副并导演了短片《Pianoforte》后,电影变成了她一生的追求。200t年她出任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2004年她执导的《我爱工作》获得了柏林电影节人道精神特别奖。
入围本届威尼斯影展的4位女导演作品各有特色,但在精神深处具有一个共同点:她们用或细腻或温蜿或女权主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思考、去提问、去影响,用女性特有的“思想暴力”为生命提供了另一种感动。
追寻自由的“流亡女斗士”
美籍伊朗女艺术家西琳·#娜沙特(Shirin Neshat)的摄影和电影作品无不在表达她代表的伊朗女人对自由的呐喊。《没有男人的女人》正是这样一部自由宣言。
当西琳手捧银狮站在成尼斯领奖台上时,她俏皮地举出了V字手势。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李安这样评价她执导的《没有男人的女人》:“这部影片直接打动人的内心,让人无法喘息。的确,它不是完美的作品。但是,却让我们无法挪开双眼,影片寻求自由又没有暴力的表现形式,让我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影片改编自伊朗女作家shahrnush Parsipur 197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原著被称为是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结合体,虽然只有薄薄的135页,它的出现却足以成为分水岭,意味着伊朗书坛不再被男性作家所把持。可惜的是,小说在1989年被伊朗当局禁止出版,该书的作者流亡美国。
李安和西琳自己都提到了“自由”这个词,这对于经历了专制统治的伊朗、尤其是伊朗妇女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而西琳本身正是一个自由斗士,她的艺术作品一直在呐喊。
《没有男人的女人》中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伊朗革命期间,在美国中情局的介入下伊朗旧政府被推翻。电影的主角是4个追求自由的女人:A反抗的是伊朗传统的家长制,她不堪哥哥的蔡锢。从楼顶自由一跃,被哥哥的爱人B所救。B反抗的是伊斯兰一夫多妻制,A的已婚哥哥向B求爱。遭到B拒绝,她和A一起逃亡,后来A进入了革命队伍。C是一名伊朗妓院的妓女,因为厌恶自己而逃离技院。B和c都逃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乡下城堡中。城堡盼女主人D是伊朗高级军官的夫人,但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D是对既成命运的反抗,压抑多时的灵魂渴望自由飞翔。“我必须承认我在原著基础上加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关于这个故事,西琳从2003年就开始着手拍摄,先制作了5部短片,它们曾在北京798艺术中心做过展映。在2009年西琳又推出电影,“作为一个伊朗人,我一直非常困惑于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人眼中的伊朗文化,我发现我非常渴望回到那个历史性时刻,去感知美国曾如何直接导致伊朗政府被推翻。”
西琳1957年3月26日出生在伊朗Ghazvin一个非常富裕的中产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父亲鼓励她“要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要勇于去承担风脸,去学习,去看世界”。17岁时西琳移民美国,考上著名的伯克利大学,取得了学士,MA文学硕士和MFA艺术学硕士学位。1993年,她历尽艰辛重返伊朗,在当年出版了第一本摄影集,并从1 998年开始拍摄短片,2002年,西琳发现了Shahrnush Parsipur的《没有男人的女人》,两个被“流放”在美国的伊朗女人产生了共鸣。“很长一段时间,我强烈地拒绝‘流放’这个词,但当我试图回到祖国,我才发现,重回伊朗是如此的困难,每一次我都受到无限的阻挠。我很伤感,我是那么的想回国。我只好对他们说,‘好吧,我是被流放的艺术家’。当我开始承认这点时,我心中的另一扇门被打开了,它引领着我走向成熟的艺术创作。”面对《时代周刊》的记者,“自由斗士”西琳骄傲地说,“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透过我的艺术作品理清伊斯兰的思想。”
喜欢提问的“无神论者”
奥地利女导演杰西卡豪丝娜(Jessica Hausner)是无神论者,但却执导了一部勇敢面对宗教问题的影片。媒体评论,这次对神的反思,其实是导演对人类偶然性和奇迹存在的瑾性探索。延续了她喜爱反思的精神风格。
本届威尼斯影展另一位女赢家是来自奥地利的女导演杰西卡豪丝娜,她执导的《卢尔德》获得了费比西奖和去年才设立的人道主义电影奖。她的电影一贯充满对人生的疑问。
卢尔德是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中欧洲天主教的朝圣地。每年,不仅无数虔诚的教徒到这里教拜,还有许多患有重病的人来这里乞求上帝的关照。影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年轻女子克里斯蒂娜长期忍受着多发性硬化疾病的痛苦,为了逃避这种生命的孤独感,坐着轮椅的她决定前往卢尔德旅行,她身边有一个喜好怀疑的伴侣。结果一趟比利牛斯山的朝圣之旅下来,她竟然可以从轮椅上独自站起来了。这个奇迹事件在朝圣人群中传开,招来人们不同的反应和疑问:为什么得到上帝偏爱的是克里斯蒂娜?为什么上帝没有令每一个信徒都摆脱病魔的折磨?什么才是上帝选择的标准?而奇迹真的存在吗?奇迹可以维持多久?这不仅是电影中信徒们的疑惑,也是导演对宗教,对生命的提问。而有趣的是,这部勇敢面对宗教题材的影片,其剧组成员从导演到主要演员都是无信仰者。媒体评论说:“这次对神的反思,其实是无神论导演对人类偶然性和奇迹存在的理性探索。”
杰西卡毕业于奥地利唯一一家具有大学文凭的专业电影学院Filmakademie Wien。她的电影生涯是从短片编剧开始的,2001年,《任性天使lovely rita》是杰西卡第一次执导的长片。电影借用了甲壳虫乐队的一首歌作为片名,讲述了15岁的少女丽达逃学、反叛,令身边所有人无所适从的故事。究竟是社会首先拒绝接受她,还是她根本不可能属于这个世界?杰西卡用她惯用的问号贯穿剧本,极富洞察力地描绘了青春期成长的伤痛,小镇生活的孤僻以及那种心比天高但事与愿违的无奈。影片获得丁维也纳最佳影片奖。并提名欧洲电影节年度发现奖。2004年,这位才华出众的女导演又将镜头对准了恐怖片题材,拍摄了《鬼饭店》,井获得欧洲幻想电影大奖银奖。
了解了杰西卡以往的作品后不难发现,这位年仅37岁的女导演总爱在电影中提问,拷问心灵、拷问社会,拷问上帝,这种女性独特的反思精神帮助她在世界影坛站稳了脚跟。
平缓下的“思想暴力者”
威尼斯常客法国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和意大利女导演弗兰西斯卡柯门希尼(Fmncesca Comencini)的影像风格趋于简约,充满哲学味道,虽没得到威尼斯评委的认可,但她们隐藏在宁静叙事下的汹涌思想再次强有力地证明了女性电影的力量。
因为历届评委喜好不同,今年的威尼斯影展凡涉及政治、宗教题材的影片都斩获大奖,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作品的失败。法国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今年铩羽而归就有点老天作弄的味道。她执导的《白色物质》原定参加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没想到本片主演伊莎见尔干佩尔被选为戛纳电影节主席, 《白色物质》只能放弃评奖,转投威尼斯。2004年以来,克莱尔的作品接连人围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这一次,她又与大奖仅一步之遥。
《白色物质》讲述了一个法国家族三代居住在原法属黑非洲殖民地土地上,拥有自己的咖啡种植庄园。然而,当地发生的一次内乱,却将他们推到了危险和悲剧的最前沿。
本片导演克莱尔向来喜欢用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捕述事物,她的思想暴力隐藏在平静的画面下:当落后的文化向所谓的先进宣战时,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自由?1948年克莱尔出生于巴黎,但出生几个月后就随母亲远赴非洲喀麦隆,父亲在那里的法属殖民地担任政府职员。为了让孩子们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父亲每隔两年就搬一次家。在非洲生活时,小克策尔最喜欢看美国战争片。回到巴黎,克莱尔由经济转学电影,担任维姆文德斯的助理导演,参与拍摄《德州巴黎》,文德斯的影像风格深深影响了克莱尔,令她的电影简约、宁静有致。1988年她开始独立执导影片。目前还是法国高等国家影像与声音职业学院的教授。
跟戚尼斯常客克莱尔相比,意大利女导演弗兰西斯书柯门希尼是第一次入围影展竞赛单元。但喜欢进行哲学思考的她的影像风格已经非常成熟。
《白色空间》根据瓦雷莉娅·帕蕾拉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亲自操刀改写了剧本。大龄单身女玛丽亚因一段短暂的恋情而怀孕,并在6个月时早产。玛丽亚的生活从此改变,她凝视着保温籍内的小生命,希望孩子平安无事……女导演弗兰西斯卡同样采用了一种平缓宁静的叙述方式来讲述生与死这样的大话题,片名“白色空间”指的正是婴儿所在的保温箱,导演在影片中对堕胎的法律问题,医患关系以及官僚主义进行了富有人情味的探讨,电影并不激烈,但意味深长。
最早是哲学系学生的弗兰西斯卡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在1984年编副并导演了短片《Pianoforte》后,电影变成了她一生的追求。200t年她出任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2004年她执导的《我爱工作》获得了柏林电影节人道精神特别奖。
入围本届威尼斯影展的4位女导演作品各有特色,但在精神深处具有一个共同点:她们用或细腻或温蜿或女权主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思考、去提问、去影响,用女性特有的“思想暴力”为生命提供了另一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