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门高僧不能代众生消业受报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96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4月25日,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发生特大地震。一些网友看到这些报道,第一反应不是同情、声援,反而提出质疑。有人甚至断言“信佛没用”,“佛陀连故乡都不能保佑,佛教看来要灭亡了”。为何佛陀故乡也会遭此重大灾难?为何佛门高僧不能预知地震?为何大修行者不能代替众生受苦消业?其实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对于佛法、因果、业力、无常还是缺少最基本的认知。圣严法师的这篇《为什么佛门高僧不能代众生消业受报》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大修行者能够影响他人,却不能代他人消业。
  有人作如此说: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如有人说,虚云老和尚遭受拷问毒打,遍体鳞伤,几乎致死,是代全大陆的中国人受难。又有说某某大喇嘛或转世者因害某种痛苦的疾病死亡,是为了替代全人类消业。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种种苦行,如冬天雪中卧、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为方式来折磨肉体,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类大众的平安、健康。其实这都是似是而非的见解,不是佛法的正见。
  佛法所讲的因果,是众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别业受别报,多人造作相同的共业受共报;造恶业受苦报,造善业受福报。
  例如众人都吃饭众人都能饱,众人不吃饭众人皆饥饿;一人吃饭不能使得众人皆饱,一人不吃饭也与众人的饥饱无关。所以说,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业各人消,正如《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确能够影响其他的人:在某地有大修行人,那这个地方的大众都会受到益处;某时出了大修行人,那这个时代的人都会受到帮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应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众趋善避恶,使得鬼神调柔护持,但这也是由于当时、当地众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现,不是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
  如果大修行者也发生灾难、恶疾,那有两种可能:一是圣人示现凡夫相,视同凡夫,受灾受难,是为了能接近凡夫大众,感动凡夫众生;二是因为大修行者本身的业报所感,最后身的佛及罗汉还要受报,何况是一般凡夫阶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因精进修行,使天魔恐惧,或往昔的冤家债主现生于神鬼道中者发愁,唯恐大修行人出离生死之后不再受其控制,无法索取所欠的债务,因此而有种种的大魔难、大疾病,纷纷降临。也有由于大修行力使得应堕地狱、畜牲、饿鬼的罪报,而以人间的灾难、疾病来抵偿,称为重罪轻报。所以大修行者的灾难、疾病都是好现象,不过不是为了代众生消业障。
  至于代受果报、代消业障的观念,是沿袭神教的思想而来。比如,耶稣基督是代世人赎罪而死于十字架上;中国的民间信仰也相信菩萨能够代众生消业障,比如相信药师佛既号称“消灾延寿”,必能代众生消业,或认为地藏菩萨入地狱度众生,也就是为了代众生消业;更有人为了父母及亲人的消灾、延寿,而有发愿自己吃素、出家或者减寿、借寿等的信仰,这些观念和做法虽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却不相应。
  我们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回向众生,使众生获益;就像是用镜子接受到阳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使得本是黑暗之处也能得到光明一样。可是如果是盲者,还是看不到光明的;能见到光明的,还是因为他有眼睛,那便是说本具善根的人才能得到大修行者的帮忙。所以,佛教对于非理性的苦行以及借寿等的迷信行为,不予赞成。
  有人认为修行人或者是通灵的灵媒,能够为人消业、治病、赶鬼、驱魔,这在民间信仰的层次的确受到肯定。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民间信仰的宗教力量,虽也能够有若干的功效,但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用咒术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为他人的业障做一时的阻挡,但是如果阻挡太多或勉强阻挡,施术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会受到反击而致疾病甚至死亡:那好像是用三合板去阻挡山洪爆发,必定也将被洪流中走,这不是代众生消业,那是他自己造业而受到果报。因他违背因果,虽存心做好事而使人家暂时不受报,事实上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决没有造了恶业而能不受恶报的道理:违背自然,即是违背因果。
  不论以咒术的神王之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助人,必须基于相对的原则,那就是受助者的善根以及心向的转变,加上修行者的咒力或心力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那叫感应道交;这还是在合理的原则下所产生的效果,不是代为消业。
  (来源:《学佛群疑》)
其他文献
自记事起,便不断有愿产生,短愿长愿,物质的愿和精神的愿。平常里,想多吃顿肉。过年了,希望穿身新衣服。看见威武的军装,煞是羡慕,树立理想,要当解放军。感受老师的和蔼可亲、谆谆教导,立志将来要做人民教师。  如今,年近不惑,经历无数的得偿所愿,却发现,愿非所愿。吃肉为什么,挣钱花钱为什么,进城买房买车为什么?所以,只有找到叫做“信仰”的这个愿,其他的愿才有意义,才知取舍。然“信仰”这东西,要寻到,并笃
期刊
杨钊,太平绅士,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1991年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1993年中国纺织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2002年获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颁授“荣誉院士”,2004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2005年被中国企业创新人物表彰大会组委会授予“第四届中国企业创新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2006年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授予“2006全球华商百业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2006获中国国情研究会授予“
期刊
回想末学接触《行愿》杂志,应该是六、七年前吧,那时一位学佛的挚友推荐这是一本很棒的民间佛教杂志。本着对友人的信任与认同,也就加入了推广《行愿》的因缘。  其实很汗颜的是,在初期时,根本没有仔细地去看完过整本《行愿》杂志。想起那一年第一次在机场初见赵倩,看见外表纤纤弱质的一个小女子竟然荷担起整本杂志的采访、编辑、文字整理、印刷、寄送等一系列的运作,佩服之情从心中油然而升。所以也生起对这本杂志去好好了
期刊
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  当然,这里所谓的爱,除了爱情之外当然也包括亲情。  男女相恋时海誓山盟,爱到至深至切时甚至可以为对方牺牲生命。我们一般认为的爱情定义就是希望对方能快乐,奇怪的是:当其中一人另有新欢时,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诚心献上祝福,而是不计一切代价想拆散对方挽回颓势
期刊
今夜有雨,静夜凝神独坐窗前,案头沏一壶清茶,捧一本《行愿》杂志细细品读,淡淡的墨香混合着清冽的茶香沁人心脾,就这样度过一个宁静的夜晚,心里满是幸福和欢喜。  回想起我与《行愿》的缘起,实在很奇妙。2014年9月某天,我在好友丽琳的茶室看到几本《行愿》杂志,封面朴素雅致,内容是国学和佛学方面的故事,全书没有一点广告,翻看后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就把杂志带回家去读,越读越感兴趣,连续几个月都去好友茶室要《
期刊
永寿法师:觉悟真理、把握当下、奉献人生  佛教,是讲缘起的宗教。大家有缘来到普贤菩萨的道场,说明大家在多生累劫中种下了善的种子,才有缘相聚在这个行愿夏令营。因为在普贤菩萨的道场举办,一定会有龙天护佑,诸佛的加被,一定会令在座的大众,种下深深之福田、善的种子。这将会激励大家在未来的人生旅途当中,引领大众向善、向上。通过大众,以利于匡正社会人心,培养和提升大家的道德和情操。  在大乘佛教里,我们把普贤
期刊
《行愿》是一本很特别的读物。与我曾经在高中大学读过的《青年文摘》、《意林》、《读者》等文学类读物很是不同,它更多注重的是心灵的成长。通过一些生活中点点滴滴、平凡的事点亮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智慧。最喜欢里面的一些高僧大德和成功人士的自我人生经历与经验的分享,像我们这些“90”后,缺乏最多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体验。而《行愿》就像一位长辈一样,给我们最悉心的指引和教导,让我们明白了怎样去做才是对的,怎
期刊
刚接触佛教的年轻女居土,在接触男师父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维护好师父和自己呢?  如果真的爱佛教,就应该爱师父。爱师父,不是要爱到抢回家去,而是应该自觉主动地规避瞄误。一个人能出家不容易,修行更不容易,把他引诱回归到世俗中去,那实在是真的很糟。何兄和尚还俗,又能做什么呢?我经常说的,还俗卖烧饼?!其实一个和尚,他的主要魅力,说穿了就是那身法衣。他最重要的价直就是弘法利生。你把他这个价值给破坏掉了,就是
期刊
一项由美国、中国和以色列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发现,雾霾导致中国人均寿命南高北低,具体来说,北方居民人均寿命缩短的幅度超过5.5年,这项研究结果为中国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  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中国的空气污染已使中国北方居民的预期寿命减少5.5年,还提升了肺癌、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  2013年1月北京的空气污染程度飙升至创纪录水平后,中国北方不断恶化的有毒雾霾成为一个举国关切的问
期刊
与《行愿》杂志结缘,是在2011年的时候,当时正与一个网络同修创办佛学论坛,论坛运行了将近两年时间,正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缺乏管理人员、活跃人数较少、没有经费来源),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同修先结识了《行愿》杂志,并介绍我读了几期。  拿到杂志后我被精美的外观迷住了(原谅我是“以貌取人”,毕竟以前所见过的佛教类刊物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平装版本,而且很少有彩色版的),内容上常规的佛教类刊物也是以摘抄经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