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的“异质统一”思维方式论析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为异质性的东西在瓦尔特·本雅明身上相安无事并大放异彩,这种现象背后有一种“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审视本雅明可以看出:其一,本雅明通过“世界博览”、“市场”和“寓言”方式对空间中互为异质性的事物进行了集合;其二,在现代时间观念下,本雅明整合了时间三个维度上互为异质性的姿态——对“过去”的努力和放弃,对“现在”的反抗与迎合,对“未来”的救赎与破坏。本雅明以“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的时空为互为异质性的东西的存在提供了基础,也为一切“大放异彩”提供了可能性,并且这个时空本身就在大放异彩。
  关键词:本雅明;异质;异质统一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4.0036
  收稿日期:20160319
  作者简介:王子铭(1989-),男,河南省安阳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基金项目: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9卷
  第4期王子铭:本雅明的“异质统一”思维方式论析
  汉娜·阿伦特在《黑暗时期的人们》中关于本雅明的描述用了“一连串的否定性陈述”[1]:不是学者,不是语文学家,不是神学家,绝不是翻译家,绝不是文学批评家,不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不是诗人和思想家。张旭东在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所写的中译本第一版序言中描绘了本雅明身上“极不协调的二重性”,甚至写道:“本雅明的不合规范、难以界定是无以复加的”[2]3。对于瓦尔特·本雅明的评价,如此避开某种定型的绝对的论调是中肯和机智的。当然,阿伦特的评论中透露出另一层与连续的否定词“不是”相反的意思:本雅明融合了以上各“家”于一身。本雅明非一“家”而跨越众“家”的现象,在今天学科细化的时代里,成为本雅明令其追随者和研究者关注的地方。张旭东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本雅明)的思想是一种多元化思想,他的整体毋宁说是个体的纷呈迭现,是同一性和异质性的共存”[2]18。本雅明的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而是呈现“星丛”状态。当我们来回溯本雅明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和驳杂耀眼的学术成就时,更是对阿伦特和张旭东的观点深以为然。驳杂的思想不仅共存于本雅明一身,而且结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果实。阿伦特和张旭东的描述和评论凸显了本雅明身上最为瞩目也最为困惑的现象:互为异质性的东西在同一个人身上相安无事并大放异彩。如果我们拨开重重表象的迷雾,就会发现其独特思想背后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将以《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下文简称《抒情诗人》)为例,集中讨论本雅明颇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一、空间中“异质”的集合
  本雅明在《抒情诗人》第三部中对19世纪巴黎的观察中注意到“世界博览”,感叹道:“世界博览建立了商品的天下”[2]200。世界博览是当时兴起的一种新方式,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同时也改变着接触这种方式的人们。由于不同商品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世界博览上的商品如何摆放就显得并不重要,人们需要的是看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无数商品在同一空间的展现。本雅明以一种类似“世界博览”的方式向读者“展览”了他观察到的事物和脑袋中的思想。来自同一个人的众多互为异质性的思想,与“世界博览”那样放在一起看,也就显得不那么怪异和矛盾了。
  在“世界博览”之外,《抒情诗人》第三部中,本雅明将“拱门街”、“西洋景”、“内部世界(居室)”、“巴黎街道”、“街垒”一一列出。不难看出,本雅明像在举办一场“世界博览”,拱门街等等这些“展品”给读者一个包罗万象的巴黎。这样的巴黎没有因为由“展品”组成而显得破碎无序,反而因这些不分主次的“展览”获得一种非整体的整体感。“拱门街”、“西洋景”、“巴黎街道”等景观之间出现了一种对话关系,因为没有建构体系而自成体系。这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颇为相似。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时提出,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色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3]。本雅明与巴赫金在当今学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捧,这绝不是偶然的。“世界博览”式的对话、复调小说的“多声部”带来了“杂语共生”和“狂欢化”的局面。
  本雅明“世界博览”式的思维方式,在《抒情诗人》中也有其他表述的体现。“当一位作家走进市场”[2]58本雅明以此作为“游荡者”一节的开端,接下来的文字都是这个神通广大的“市场”中所看到的。本雅明笔下的“市场”不是狭义上仅仅把物品作为商品,而是将所有一切都作为“商品”纳入市场的范围。波德莱尔朝三暮四的艺术宣言正是对作为一种商品的反抗。市场是一幅广阔的画卷,将它涉及到的东西放入画中。本雅明是这一幅驳杂的画卷的执笔者,同时也将自己印入画中。本雅明用“市场”的方式将巴黎的人、事、物铺展开来,一一叙述。市场相对世界博览,前者是后者的一种扩展,后者是前者的集中。此时,可以隐隐感到本雅明思想后面的思维方式:将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平等对话中自行生成系统。这是一种将互为异质性的事物和思想平等统一在一起,可以称之为“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
  本雅明可以被一读再读的原因不仅在于其“世界博览”或者“市场”背后的思维方式,这只能让本雅明成为一位思想家,本雅明身上不能被忽视的一点是他身上的诗人气质,这是本雅明的书每每读之有新意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本雅明的诗人气质以“寓言”的方式体现并给他“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又一层深意。
  “寓言是波德莱尔的天才,忧郁是他天才的营养源泉。”[2]204这句话是本雅明写波德莱尔的,而这用在本雅明身上也一样合适。本雅明所说的“寓言”不是指一种文体,而是将它看成一种颇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寓言在古希腊的悲剧中已经出现,是本雅明赋予了“寓言”不同以往的含义,使“寓言”成为现代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早在本雅明1928年完成的《德国悲剧的诞生》中,关于“寓言”的思想已经体现。本雅明主要讨论了德国17世纪巴洛克时期的悲哀剧,在与希腊悲剧的比较之中,现代意义上的“寓言”才被唤醒。“本雅明一方面揭示了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寓言的阴郁色调,因为它只适合于废墟般的破碎的对象;另一方面强调了寓言乃是寓言者将意义投射到对象身上而自身则陷入对象之中的表现方式,凭借这种方式能揭开一个神秘的意义王国。”[4]   《抒情诗人》中“波西米亚人”/“密谋、“流浪汉”、“拾垃圾者”、“醉汉”、“妓女”、“商品”、“人群”等众多的形象连续登场,并被本雅明所重视。18世纪中期巴黎的酒税使酒价昂贵,下层的密谋家开始放弃见面和经常歇脚的地方——小酒馆,开始去城市之外寻找逃税酒。对此,本雅明注意到波德莱尔的一首《拾垃圾者的酒》中将“拾垃圾者”、“诗人”、“酒”以及“陶醉于自己美德的伟大辉煌”[2]11用寓言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这首寓言式的诗中,颓废、叛逆的情绪扑面而来,其对当时社会表达着一种不满和反抗。本雅明认为《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是“《恶之花》中一首最著名的诗篇”[2]68,并在《抒情诗人》中两次对其进行了阐释。巴黎成为一座人群涌动的大都市,一个魅力再大的个人都会淹没在人群中。本雅明借用蒂博代的话不禁感叹道:“这些东西只能在大城市里写出来”[2]156。诗中无名的妇女的无名是一种人群中的孤单,也渲染着“爱被大城市所玷污”[2]69的阴郁色调。在本雅明关注到的另一首颇具魅惑力的《黄昏的微光》中,“商品”、“妓女”、“麻醉品”在“各条街巷大显身手”[2]80。以寓言方式集合在一起的形象弥漫着一种浪荡作风,表达了一种欲望化的审美。从《抒情诗人》里这些形象描述中,以巴黎为代表的整个社会图景呈现出来,这得益于寓言。寓言形式和颓废、叛逆、反抗、孤单、阴郁、浪荡作风、欲望化审美为主题词的时代是相符的,这使得本雅明更为真切地通过时代体验给读者呈现完整的社会图景。
  《抒情诗人》中引用了波德莱尔许多诗篇,并有着别具一格的阐释。本雅明变成“吸血鬼”对波德莱尔作品进行阐释,“他(本雅明)其实是把自己变成了‘吸血鬼’,去贪婪地在一切材料——这些材料在别人眼里是废物,在他眼里是无尽宝藏——中去吸血。”[5]这颇具寓言风格的简要评语可谓一语中的,“吸血鬼”是集合材料也是集合形象再好不过的一个隐喻。可以说,“吸血鬼”、本雅明、波德莱尔都是在用寓言的方式集合形象并呈现完整时代和体验的真实图景。寓言不仅集合了互为异质的形象,而且使他们和平共处并更为真实地表现时代。寓言这种表现形式背后也是一种“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
  一再强调本雅明集合了互为异质性的形象,这或许不禁令人生疑:难道本雅明没有注意到具有同一性的事物?本雅明当然没有将具有同一性的事物抛弃。这里需要对“异质统一”思维方式中的“异质”的范围作简要说明。互为异质性的事物从大的范围上说包括某一类同一性的事物I 与另一类同一性的事物II甚至更多,I 或II的内部是具有同一性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异质性的。更需要注意的是,“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中的“统一”不是消灭异质性。恰恰相反,“统一”是将互为异质性的事物和思想集合在一起,在不伤害其独立性的基础上让这些异质性的东西自由交流与碰撞。“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对异质性的一种保护。
  二、时间上“异质”的整合
  从《抒情诗人》中“世界博览”、“市场”和“寓言”形式体现出的“异质统一”思维方式是空间性的,下面将从时间性上讨论本雅明“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近代以来,人们对时间的关注愈发强烈。古希腊的艺术的呈现方式是将时间性转换为空间性,把时间中的东西投向空间;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是将空间中的东西投向时间。固定的、永恒的、不变的开始展开为不断地变化、流动的过程。本雅明在《抒情诗人》中多次提到的柏格森,将时间划分为机械时间和生命时间。机械时间是钟表上的指针,是外在于人的刻度;生命时间成为人的一种内在性。这种区分是人们对时间观念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是基于时间与自我的关系,而时间与自我的关系成为现代的一个主题。康德提出先验时间,马克思提出劳动时间,胡塞尔提出内在时间,海德格尔提出存在时间。他们和柏格森一样都不再将时间仅当成四季轮回,而是将自我与时间紧密相联,使时间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本雅明在《抒情诗人》中体现的也是这种时间观念。
  在对现代时间观念认识的基础上,来看看时间的三个维度:过去、现在、未来。《百年孤独》开篇的第一句话,过去、现在、未来交错在一起,杜拉斯的《情人》中小姑娘简在甲板上的遐想亦是如此。时间成为个人主体历时性的展开,是一种个人体验。人们将时间的三个维度也纳入自身。如何看待时间的三个维度或者说如何将自身与这三个维度整合成为一个连续体,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时间观念改变前,人类在时间上的形象是面朝过去,背对未来,倒着走在远离黄金时代的路上。人们常常把历史上某些时期当作人类的黄金时代如伊甸园、桃花源,随时间流逝,人类在远离美好。时间观念变化后的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未来,在时间的路上转过身来,设计关于未来的理想。时间上人们立足现在,大致分两种状态,将理想投向过去或将希望寄托给未来。对于“现在”这个时间维度,或不满批判或认为这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而本雅明在时间上却给世人留下一个奇特的身影。
  如果从本雅明的思想中寻找时间三个维度的代表,用“光晕”代表过去,“震惊”代表现在,“乌托邦”代表未来,是大致恰当的。下文将对这说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讨论本雅明在时间三个维度上的姿态。
  本雅明认为,一件艺术品有其当时当地性即诞生地的独一无二性,与大众有距离感,以此具有了神秘性和膜拜价值,环绕艺术品形成了“光晕”。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品“光晕”的膜拜价值被可以无限复制物品的展示价值取代。虽然本雅明非常欣赏艺术品的“光晕”,但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它还是在加速度地消散。随着时间流逝,本雅明感到离“光晕”越来越远,直至某个时间“光晕”消失不见。“光晕”是本雅明对过去留恋的重要原因,所以将“光晕”看作本雅明时间上过去维度的代表。在无限惋惜中,本雅明试图通过“通感”这个“记录了一个包含宗教仪式成分在内的经验的概念”[2]171去与过往的生活相逢,联结非意愿回忆,进而挽留“光晕”。但本雅明又感觉到对“光晕”挽留的努力无法与“光晕”消散的大势相抗衡,终究也无法真正使“光晕”继续存在。在一种无可奈何的“怀旧泪水”中任由“光晕”远去。在对待“光晕”即过去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本雅明对光晕消散的惋惜与无奈。本雅明一方面想阻止光晕消散而做出努力,一方面又为努力无效而哀伤,甚至放弃。在时间的过去维度上,本雅明呈现出努力和放弃两种姿态。   以“震惊”作为本雅明时间中现在维度的代表,是因为本雅明对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最深刻的体验是“震惊”,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大众文化都与震惊体验相关。震惊大致有两种含义:“一是外部突发、强大能量对心灵的刺激及意识保护层防御机制对此刺激的抑制、缓冲时获得的瞬间体验;二是人们过去经验无法对外部世界巨量材料适应与同化,二者产生断裂时的心理体验。”[6]照相机赋予瞬间一种追忆的震惊,机器强加于工人的反射机制,《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诗句描述了巴黎城中惊艳的一瞥,公交车上乘客相互盯视却一言不发中内心渴望注目,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的震惊体验。面对“震惊”,本雅明有三种回应:一是建立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通过主动去尝试“震惊”提高防“震惊”能力。这种所谓的“防御”本质上是在接受。在一次次更剧烈的“震惊”中接受这个时代。二是创造“震惊”,主动拥抱这个时代。这主要是在现代艺术领域,如本雅明喜爱的布莱希特让观众或者读者参与到艺术实现的过程中。第三种回应是本雅明的主要态度——以现代“英雄”的“个性”进行反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只是以“震惊”对抗“震惊”,在批判和反抗的同时成为“震惊”的一部分。《抒情时代》中斗剑士、浪荡子、一无所有者、流氓无赖主义的诗、对死的模仿、女同性恋者等成为本雅明反抗时代的“英雄”或方式。但这些“英雄”和个性方式在看似反抗中却变成了一种迎合。基于本雅明对待“震惊”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在时间的现在维度的姿态是反抗与迎合。
  本雅明的乌托邦理想在《抒情诗人》中没有具体体现,但可以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印证,这里只作简单说明。本雅明的弥撒亚救赎思想和激进主义的破坏在其乌托邦理想中有着巨大作用,这使其乌托邦理想中有救赎的一面又有破坏的一面,或者说是以破坏作为救赎。乌托邦理想是时间上未来的维度,可以看出,本雅明在未来维度上的姿态是救赎与破坏。本雅明对自杀的关注与其自身在1940年9月27日的自杀也可以反映出他在时间上未来维度的姿态。
  这个章节在时间概念转变的基础上,讨论了本雅明在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上互为异质性姿态的整合。本雅明的身影是奇特的,对“过去”的努力和放弃,对“现在”的反抗与迎合,对“未来”的救赎与破坏,这些矛盾的字眼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相互碰撞却未消亡。如果说本雅明在空间上的表现方式体现着他“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那么本雅在时间上的“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这些矛盾的姿态而展现的。
  三、结语
  本雅明用“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建构出来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本雅明以空间和时间组合而成的时空:空间是以“世界博览”、“市场”、“寓言”形式集合众多形象的空间;时间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异质性姿态的整合的时间。本雅明的时空和现实世界奇妙地吻合。此处所用“现实世界”一词指的是包括时间维度的世界,不是单指此刻这一个时间点上的世界。这个现实世界也是在用类似“世界博览”、“市场”的方式展开万物的;或者说世界是以“寓言”的形式存在也是恰当的;这也更符合世界真实存在的方式是“世界博览”、“市场”和“寓言”的结合方式。从时间上看,本雅明在时间的三个维度上的姿态是具有代表性的。这并不是说本雅明穷尽了在时间上的众生相,重点在于本雅明展现了对多种互为异质性东西的整合。
  现实世界是一切事物和思想发生、发展的基础,本雅明建构的时空是现实世界的缩影。本雅明的时空为互为异质性的东西的存在提供了基础,也为一切“大放异彩”提供了可能性,并且这个时空自己就在大放异彩。张望、漫步、忧郁、逃避甚至自杀,本雅明进入他的时空又游离于此而去。虽然本雅明从现实世界中消失了,但他构建的时空没有坍塌而是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一张真实世界的七寸等身照片。但是本雅明建构的时空绝不是对现实的模仿和认同,而是一种破坏和反抗,如离群索居者“将保存日用品的遗迹视为一种荣耀的事”[2]70,将抗拒控制当作天性。本雅明绝不喜欢热闹,而是喜欢孤独,如波德莱尔一样只是喜欢“稠人广众的孤独”[2]73。波德莱尔进入他的时空绝不是想融入其中,而是暂时的移情、召唤灵感,如游荡者“跻身于人群之中所寻求的陶醉”[2]78,如诗人“享受着即保持个性又充当他认为最合适的另一个人的特权”[2]79。
  本雅明在空间上化身为吸血鬼集合了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中不乏互为异质性的东西,但它们共同存在一个空间中相安无事。在时间上,本雅明以变幻莫测的身形将互为异质性的姿态一一收下。“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作为本雅明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在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上得到了证明和解释。但是绝不能认为这是本雅明唯一的思维方式,也绝不能认为只有本雅明具有这种思维方式。“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只是在本雅明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以至于可以将这种思维方式与本雅明密切联系。同时,也绝不能认为这钟思维方式可以完全解释清楚本文引言中本雅明身上最为瞩目也最为困惑的现象:互为异质性的东西在同一个人身上相安无事并大放异彩。“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只是从一个角度为本雅明身上的这种现象作出可供参考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M].王凌云,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45.
  [2]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
  [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M].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
  [4]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史:第6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766.
  [5]魏天无.“浪荡子”、寓言家与孤独者:本雅明论波德莱尔[J].华中学术,2015(12):1627.
  [6]朱立元.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5.
  (责任编辑文格)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我国中部某省各基层法院从2011年至今的司法确认制度实施情况,从模式、流程到案卷,从动态到静态,展开全方位实证调研,使存在于司法确认案件真实度、运作模式、案件质量中的问题得到真实反映。针对司法确认制度在实践推行中的各种偏差和混乱,提出以下完善建议:继续坚定对司法确认制度的价值认知;将司法确认案件与普通案件分别管理;同时加大宣传,提高民众的知悉度;积极探索工作新模式,加强业务工作的规范管理
期刊
摘要:基于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解析了文化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表明发展之最高目标和最终结果是实现文化的繁荣。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指导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演进、形成发展文化的内在逻辑、学界从文化层面对发展要素的凝练等三个维度,揭示了文化与发展在社会进程中共生互动的图景,并揭示了建设发展文化的现实价值。借鉴卡西尔文化哲学思想对培育发展文化的现实路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系统地发展文化是
期刊
摘要:顾恺之善于突破惯性思维对于艺术创作的束缚,他很早就注意到“偏见”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对于他来说,只有基于明识的“偏见”,才能转化为有个性的艺术创作。事实上,真正具有艺术个性的创作对于艺术认识普遍滞后的大众来说,就是一种“偏见”。与大众艺术观念相比较,顾恺之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明显具有“解构”的意味。顾恺之“偏见”思想与解构主义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合拍亦昭示出其思想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生命政治概念能够相对系统化地进入大众视野,福柯在这个方面是功不可没的,而奈格里与哈特根据马克思的相关思想理论和福柯的生命政治思想,以新时代所面临的社会变化来建构其理论框架和批判逻辑,从而形成了具有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生命政治思想。奈格里与哈特对当前世界秩序的讨论与研究,毫无疑问,这不仅充分地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风格与鲜明的创新精神,也为我们了解全球化时代下的政治秩序、劳动范式等提供了另一
期刊
摘要:在国际气候变化议题设置与推动中,欧盟是特殊的参与实体,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观察欧盟领导力起伏变化的历程,分析欧盟领导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欧盟气候变化领导力模型,回答了欧盟气候变化领导力变迁的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作为气候变化领导者之一的角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中国应基于自身经济发展战略与实力,灵活调整气候变化议题的谈判策略,创新治理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力作用,为遏制全球变暖、
期刊
时间序列分析是经济计量分析中的重要方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些经典的模型如AR模型、MA模型、MRAR模型等都将时间序列数据假定为平稳的,将线性假定奉为圭臬。然而现实经济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随着研究的深入,经济序列的非线性、非平稳性和多尺度振荡等伴生问题逐步凸显,时间序列分析因线性假定的局限性遭遇发展瓶颈。汉密尔顿(1989,Hamilton)关于马尔科夫转换模型(Marko
期刊
摘要:环境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新媒体时代下,环境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新的特点。从社会利益冲突和信息传播理论角度出发,基于昆明PX环境群体事件,借助百度搜索指数工具,探索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化传播机制。从大数据思维角度提出有效防止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对策,这就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制定应急管理预案、网络舆情监控、事中应急管控等措施,及时有效地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新媒体
期刊
摘要:信息犯罪在行为方面、主观方面、结果方面都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给刑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刑法修正案(九)》对于信息犯罪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增设有关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规定、增加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但是也有一定的不足。回应信息犯罪,刑法需要注重对新犯罪行为的纳入、注重对犯罪结果多元化予以回应、为过失信息犯罪预留必要的立法空间。  关键词:信息犯罪;刑法修
期刊
摘要: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从本体论视角判明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两人在认识论上的分野,目的在于澄明感性与理性并非决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的,二者统一于人之思维结构中。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原子论中原子自我意识的解构逻辑和存在方式,马克思以自然现象来反观人的认识能力和生存样态,并借此阐释历久弥新的哲学课题:认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中所内蕴的启迪对于当下人们认识事物、认识自我、处理此在矛盾,意义深远。  
期刊
摘要:德勒兹对培根绘画的解读与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相映成趣,布鲁姆的方法是诗歌的强力误读,而德勒兹的途径是返回混沌并从中再次现身,他们看似选择了不同路径,实则关注的是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同一个基本出发点:在前人成就的庇荫之下,在一个充满了具象和先定经验的世界中,艺术家应该怎样实现自我突围。此外,布鲁姆批评的强烈主体性特征在德勒兹对培根创作分析中得到了拓展,影响的焦虑是创作中所必须面对的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