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对关于泥塑造型基础训练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泥塑教学措施,最后对泥塑训练方法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泥塑教学;基础训练;问题;措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S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6-0002-01
引言
雕塑是空间的艺术,是用实实在在的体积在空间里造型。泥塑教学的目的,是用可塑性的材料——泥巴,通过对人物(包括头像,胸像,人体等)的写生,掌握客观、真实、有感情地表现人物的造型能力。并从中认识和了解立体造型的规律,达到灵活地运用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的目的。泥塑具象写实造型基础训练,是当今雕塑教学体制中最重要的基础训练。因此,文章对泥塑教学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关于泥塑造型基础训练中的一些问题
对于泥塑基础训练而言,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重复性较强。在实际开展泥塑造型基础训练时,通常需要几次或者多次的反复实践才能够完成。这主要是由于形体基础训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较为特殊的组合原则。了解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应通过利用泥巴,在“空间”中将物体的相互关系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这需要较为长期的训练。对于有的学习者来说,其在短时间无法将问题解决,就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会失去对泥塑学习的兴趣,这是在教学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关于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问题,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中,几乎多多少少地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单单存在于艺术教育领域的个别现象。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原因、教师原因、学生本身原因、周围环境原因、其他多方面原因,这种现象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也不可能立刻得到根本解决,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以研究、分析,以求尽快地予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在泥塑基础教学中,直观教学问题应受到重视。教学应始终本着引导的原则进行,而绝不能是示范教学。示范教学弊大于利,因为艺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指导思想。
2 泥塑教学措施
2.1 因材施教建立工作室制度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其基础素质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泥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学生比较多,要想实现因材施教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应建立工作室制度。通过构建多个工作室,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双向选择,以将学生合理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室中。例如,如果学生的具象造型能力比较强,就要把其分配到具象工作室中,同样的道理,具备其他特点的要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室中。对于学生,根据其特点分而教之,不同的工作室有着不同的方向和课程安排。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少而精,且培养方向明确,这更有利于教师投入精力。学生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放下负担,更加专注。在第三学年时,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自身特点和能力已基本呈现出来,并且距离毕业还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这个时候是分配工作室的最好时机。为了保障工作室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建立工作室制度,其在硬件及软件资源上都有比目前更高的要求,要去真正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营造过程。
2.2 构建互动平台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可以得知,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并不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构建互动平台,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在泥塑教学中,泥塑塑造的观察方法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纯的语言来告知学生,学生就很难理解。而如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边动手边为学生讲解,这将会对学生的理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用心的学生还会通过观察塑造方式而在短期内获得更大的进步。师生之间无论是学术还是感情上的交流都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以及QQ群等方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3 从二度空间向三度空间的转换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二、三年级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思维方式与观察方法上的问题,他们只是用他们自己的习惯来“画”雕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在一年级的基础训练中只进行了绘画训练。由此可见,在泥塑教学中,由二维空间转变为三维空间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空间关”。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其一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正确观察方法的训练;其二,在一年级基础训练课中针对雕塑专业增加头像及胸像泥塑训练,也许会更为有效的使学生较早地把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绘画训练和雕塑训练同时进行既可以削弱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之间的门槛,消解空间转换的难度,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绘画与雕塑语言特点的深层理解,为以后的专业道路打好基础。
3 泥塑训练方法
3.1 短期强化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短期化训练时,应为学生定期留短期作业,以对课上所学的内容进行强化,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并在每天结束时给自己的作业拍照,做相应的文字总结,把每天所拍照片与完成的作业一起总结评判,并完成一篇有关此项训练的心得论文。这种训练的好处是学生每天到教室上课是“有备而来”,不会“磨”,每天解决不同的问题。此外,文字总结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记忆,照片有助于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与步骤。学生在总结会上不但被要求谈自己的作品及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质询,同时还要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使同学们保持一种学术思考的习惯。
3.2 中长期训练
在过去的训练过程中,中、长期作业阶段是其重点与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短期训练中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观察方法及塑造手段。在这种比较长期的训练中,有时学生会有所松懈,注意力不集中,同时,其还会忽视训练中的要求,容易出现“磨”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进行:首先,教师应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看他具体的困惑在哪;其次,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特有的形体感受与泥塑语言充分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员对每个学生的泥塑语言、形体感觉有个性化的认识,找到有针对性的启发方法,切忌以一种统一的标准样式来要求学生。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使用一种自己喜爱并运用自如的泥塑手法去塑造,包括泥的软硬、工具、表面肌理,进度节奏等等。总之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泥塑训练时所能具有的最佳状态,保持头脑清醒,精神高度精中,获得在整体观念的控制下最大程度的对自然形体变化的感受性。教员要对每个同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要求,使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尽量做足。
结束语
总的来说,泥塑教学与训练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短期与中、长期训练,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田喜.关于泥塑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02:73-74.
[2] 尚晓风.泥塑教学思考[J].美术研究,2005,03:83-84+92-94.
[3] 陈钢.泥塑教学谈[J].北方美术,2003,02:49-51.
[关键词]泥塑教学;基础训练;问题;措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S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6-0002-01
引言
雕塑是空间的艺术,是用实实在在的体积在空间里造型。泥塑教学的目的,是用可塑性的材料——泥巴,通过对人物(包括头像,胸像,人体等)的写生,掌握客观、真实、有感情地表现人物的造型能力。并从中认识和了解立体造型的规律,达到灵活地运用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的目的。泥塑具象写实造型基础训练,是当今雕塑教学体制中最重要的基础训练。因此,文章对泥塑教学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关于泥塑造型基础训练中的一些问题
对于泥塑基础训练而言,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重复性较强。在实际开展泥塑造型基础训练时,通常需要几次或者多次的反复实践才能够完成。这主要是由于形体基础训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较为特殊的组合原则。了解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应通过利用泥巴,在“空间”中将物体的相互关系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这需要较为长期的训练。对于有的学习者来说,其在短时间无法将问题解决,就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会失去对泥塑学习的兴趣,这是在教学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关于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问题,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中,几乎多多少少地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单单存在于艺术教育领域的个别现象。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原因、教师原因、学生本身原因、周围环境原因、其他多方面原因,这种现象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也不可能立刻得到根本解决,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以研究、分析,以求尽快地予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在泥塑基础教学中,直观教学问题应受到重视。教学应始终本着引导的原则进行,而绝不能是示范教学。示范教学弊大于利,因为艺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指导思想。
2 泥塑教学措施
2.1 因材施教建立工作室制度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其基础素质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泥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学生比较多,要想实现因材施教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应建立工作室制度。通过构建多个工作室,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双向选择,以将学生合理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室中。例如,如果学生的具象造型能力比较强,就要把其分配到具象工作室中,同样的道理,具备其他特点的要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室中。对于学生,根据其特点分而教之,不同的工作室有着不同的方向和课程安排。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少而精,且培养方向明确,这更有利于教师投入精力。学生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放下负担,更加专注。在第三学年时,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自身特点和能力已基本呈现出来,并且距离毕业还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这个时候是分配工作室的最好时机。为了保障工作室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建立工作室制度,其在硬件及软件资源上都有比目前更高的要求,要去真正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营造过程。
2.2 构建互动平台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可以得知,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并不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构建互动平台,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在泥塑教学中,泥塑塑造的观察方法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纯的语言来告知学生,学生就很难理解。而如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边动手边为学生讲解,这将会对学生的理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用心的学生还会通过观察塑造方式而在短期内获得更大的进步。师生之间无论是学术还是感情上的交流都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以及QQ群等方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3 从二度空间向三度空间的转换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二、三年级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思维方式与观察方法上的问题,他们只是用他们自己的习惯来“画”雕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在一年级的基础训练中只进行了绘画训练。由此可见,在泥塑教学中,由二维空间转变为三维空间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空间关”。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其一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正确观察方法的训练;其二,在一年级基础训练课中针对雕塑专业增加头像及胸像泥塑训练,也许会更为有效的使学生较早地把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绘画训练和雕塑训练同时进行既可以削弱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之间的门槛,消解空间转换的难度,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绘画与雕塑语言特点的深层理解,为以后的专业道路打好基础。
3 泥塑训练方法
3.1 短期强化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短期化训练时,应为学生定期留短期作业,以对课上所学的内容进行强化,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并在每天结束时给自己的作业拍照,做相应的文字总结,把每天所拍照片与完成的作业一起总结评判,并完成一篇有关此项训练的心得论文。这种训练的好处是学生每天到教室上课是“有备而来”,不会“磨”,每天解决不同的问题。此外,文字总结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记忆,照片有助于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与步骤。学生在总结会上不但被要求谈自己的作品及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质询,同时还要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使同学们保持一种学术思考的习惯。
3.2 中长期训练
在过去的训练过程中,中、长期作业阶段是其重点与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短期训练中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观察方法及塑造手段。在这种比较长期的训练中,有时学生会有所松懈,注意力不集中,同时,其还会忽视训练中的要求,容易出现“磨”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进行:首先,教师应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看他具体的困惑在哪;其次,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特有的形体感受与泥塑语言充分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员对每个学生的泥塑语言、形体感觉有个性化的认识,找到有针对性的启发方法,切忌以一种统一的标准样式来要求学生。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使用一种自己喜爱并运用自如的泥塑手法去塑造,包括泥的软硬、工具、表面肌理,进度节奏等等。总之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泥塑训练时所能具有的最佳状态,保持头脑清醒,精神高度精中,获得在整体观念的控制下最大程度的对自然形体变化的感受性。教员要对每个同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要求,使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尽量做足。
结束语
总的来说,泥塑教学与训练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短期与中、长期训练,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田喜.关于泥塑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02:73-74.
[2] 尚晓风.泥塑教学思考[J].美术研究,2005,03:83-84+92-94.
[3] 陈钢.泥塑教学谈[J].北方美术,2003,0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