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叶的那边是泰山;叶的这边,是我们“一览众山小”的慧眼。
一粒粒树的种子,不知是风还是鸟儿,把它带到有梦的远方,落在泰山的崖上,凭石缝中些许尘土,借阳光雨露,发芽、生根、长大,高高地站在山上,一脸的倔强。
泰山的树,“烈日炎炎晒不死,严寒霜雪郁郁葱葱。”可圈可点的古树名木:一是一亩松,二是姊妹松,三是三义柏,四是四槐树,五是五大夫松。一亩松说其影,影大树冠有一亩;姊妹松说其形,形影不离手足情;三义柏讲其义,生生死死在一起;四槐树讲其贞,“百年不死,死而不朽”;五大夫松讲其忠,“前人栽树,后人补”。当然,泰山上还有“六朝松”等数以千计的古树名木。
泰山上有多少树?泰山管理者说得清,也说不清。说得清的是在册、挂牌的古树名木,说不清的是“一个不出头,两个不出头,三个不出头,不是不出头,都是不出头”字谜一样“森”字林中,和泰山悬崖峭壁上的树。林间,泰山柏,冠连着冠;微风起,柏如人,窃窃私语;风暴来,柏如人,手挽着手,“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泰山的柏,修长、挺拔,钻天杨一般,碗口般的柏树有两三层楼高。读这样的树林,会让人想到“独木易折”;读这样的树林,容易让人想起“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高名名伤人”的名句;读这样的树林,“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会让人唱得更响。泰山人爱树及屋,瓦檐柏、屋顶榆、房中树、墙上椿,可谁也不记得人们为这些自生自长的树做了些什么。泰山人在意的是唐槐、汉柏、秦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学者,来中国考察时,说泰山的这些古树名木,是“活着的历史,活着的化石”。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叶的那边,是通往海拔1545米泰山极顶的6660多层“窄处则可达五七人并肩,宽处一二十人同登”的石阶,这是一个凝聚着无数代人智慧和汗水的伟大工程。两千多年来,人们不停地修筑这条“山登绝顶我为峰”的盘道。从泰山下的岱庙到泰山极顶八九千米的路程,相对高差近1400米,除去山路的“快活三里”,约1000米的红门路和那长长的天街,山之陡,路之险,工程之大,可想而知。若把两千多年以来修筑泰山盘道的费用加起来,那可不是一个小数字;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工匠,像今天泰山的树一样,数也数不清。每层厚厚的登山石阶上,都浸润着筑路者的心血与汗水;每层宽宽的石阶上,都镌刻着劳动者对泰山的敬畏。泰山上最陡的路段当属南天门下的十八盘,这段盘路不足千米,垂直高度却有400多米,民谣中“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说的就是这段盘道。只有到过这里的人,才知道为什么登山叫“爬”山,爬山的快意在那极顶石鼓舞人心“向上,向上”的呼唤。
若说泰山盘道是一架悬在山间的天梯,那么盘道左右两边的石刻、碑碣就是一部写在石头上的天书。在这人类进步的阶梯下,泰山“三步一碑碣,五步一摩崖”,爬泰山渐入佳境的中外游客,“行一里里路,读一卷卷书。”从中国古代的皇帝、丞相、知府、知县到文人墨客的作品数以千计,每一幅石刻既是书法精品,又是文学妙品。近年,泰山的管理者还不时有新的发现见诸报端。当代中外书法家、作家,也在泰山規划区内留下他们的佳作。泰山这部写在石头上的书,年代之久、作者之多、内容之广,举世无双。经石峪的石刻,北齐人所书,字大如斗,至今1400多年,石坪上还保留着1069个字;乾隆帝的诗作,碑高“万丈”,高高地悬在泰山崖上,几里外便可看见;鸳鸯碑上的“曌”字,系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所造,唯她一人专用、独享。泰山是文化山,泰山是书法山,李斯碑的9个半字,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碑刻,属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曾登临泰山极顶,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多次到泰山下的泰安,至今人们没寻到他关于泰山的墨迹,可是他在1949年9月8日一次演讲中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毛体”,被泰山人镌刻在泰山环山路南金山公园阳坡的墨色花岗岩石上。毛泽东主席“为人民平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鎏金大字下,长眠着500多名为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革命烈士。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长眠在金山公园的500多革命烈士,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
古老的、风景迷人的泰山,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现代。泰山盘山公路,扶摇直上;空中缆车,穿云破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泰山,每年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千万人次以上,旅游高峰的时候,不得不闭门谢客。莫道“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叶的那边,是我们强大的祖国;叶的那边,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叶的这边,谁还敢“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泰山,山东的山;泰山,中国的山;泰山,世界的山。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一粒粒树的种子,不知是风还是鸟儿,把它带到有梦的远方,落在泰山的崖上,凭石缝中些许尘土,借阳光雨露,发芽、生根、长大,高高地站在山上,一脸的倔强。
泰山的树,“烈日炎炎晒不死,严寒霜雪郁郁葱葱。”可圈可点的古树名木:一是一亩松,二是姊妹松,三是三义柏,四是四槐树,五是五大夫松。一亩松说其影,影大树冠有一亩;姊妹松说其形,形影不离手足情;三义柏讲其义,生生死死在一起;四槐树讲其贞,“百年不死,死而不朽”;五大夫松讲其忠,“前人栽树,后人补”。当然,泰山上还有“六朝松”等数以千计的古树名木。
泰山上有多少树?泰山管理者说得清,也说不清。说得清的是在册、挂牌的古树名木,说不清的是“一个不出头,两个不出头,三个不出头,不是不出头,都是不出头”字谜一样“森”字林中,和泰山悬崖峭壁上的树。林间,泰山柏,冠连着冠;微风起,柏如人,窃窃私语;风暴来,柏如人,手挽着手,“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泰山的柏,修长、挺拔,钻天杨一般,碗口般的柏树有两三层楼高。读这样的树林,会让人想到“独木易折”;读这样的树林,容易让人想起“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高名名伤人”的名句;读这样的树林,“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会让人唱得更响。泰山人爱树及屋,瓦檐柏、屋顶榆、房中树、墙上椿,可谁也不记得人们为这些自生自长的树做了些什么。泰山人在意的是唐槐、汉柏、秦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学者,来中国考察时,说泰山的这些古树名木,是“活着的历史,活着的化石”。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叶的那边,是通往海拔1545米泰山极顶的6660多层“窄处则可达五七人并肩,宽处一二十人同登”的石阶,这是一个凝聚着无数代人智慧和汗水的伟大工程。两千多年来,人们不停地修筑这条“山登绝顶我为峰”的盘道。从泰山下的岱庙到泰山极顶八九千米的路程,相对高差近1400米,除去山路的“快活三里”,约1000米的红门路和那长长的天街,山之陡,路之险,工程之大,可想而知。若把两千多年以来修筑泰山盘道的费用加起来,那可不是一个小数字;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工匠,像今天泰山的树一样,数也数不清。每层厚厚的登山石阶上,都浸润着筑路者的心血与汗水;每层宽宽的石阶上,都镌刻着劳动者对泰山的敬畏。泰山上最陡的路段当属南天门下的十八盘,这段盘路不足千米,垂直高度却有400多米,民谣中“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说的就是这段盘道。只有到过这里的人,才知道为什么登山叫“爬”山,爬山的快意在那极顶石鼓舞人心“向上,向上”的呼唤。
若说泰山盘道是一架悬在山间的天梯,那么盘道左右两边的石刻、碑碣就是一部写在石头上的天书。在这人类进步的阶梯下,泰山“三步一碑碣,五步一摩崖”,爬泰山渐入佳境的中外游客,“行一里里路,读一卷卷书。”从中国古代的皇帝、丞相、知府、知县到文人墨客的作品数以千计,每一幅石刻既是书法精品,又是文学妙品。近年,泰山的管理者还不时有新的发现见诸报端。当代中外书法家、作家,也在泰山規划区内留下他们的佳作。泰山这部写在石头上的书,年代之久、作者之多、内容之广,举世无双。经石峪的石刻,北齐人所书,字大如斗,至今1400多年,石坪上还保留着1069个字;乾隆帝的诗作,碑高“万丈”,高高地悬在泰山崖上,几里外便可看见;鸳鸯碑上的“曌”字,系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所造,唯她一人专用、独享。泰山是文化山,泰山是书法山,李斯碑的9个半字,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碑刻,属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曾登临泰山极顶,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多次到泰山下的泰安,至今人们没寻到他关于泰山的墨迹,可是他在1949年9月8日一次演讲中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毛体”,被泰山人镌刻在泰山环山路南金山公园阳坡的墨色花岗岩石上。毛泽东主席“为人民平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鎏金大字下,长眠着500多名为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革命烈士。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长眠在金山公园的500多革命烈士,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
古老的、风景迷人的泰山,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现代。泰山盘山公路,扶摇直上;空中缆车,穿云破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泰山,每年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千万人次以上,旅游高峰的时候,不得不闭门谢客。莫道“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叶的那边,是我们强大的祖国;叶的那边,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叶的这边,谁还敢“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泰山,山东的山;泰山,中国的山;泰山,世界的山。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