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shab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推动优质课程和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展示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本期我们邀请并专访了几位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与企业相关负责人,从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师资培训、校企合作等不同方面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交流与探讨,下期将对国家、省级以及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络共享平台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自2003年以来已经走过了五年多的历程,其总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覆盖了所有学科大类和不同学校类型,并逐步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全国网上共享。在此背景下,对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全面回顾,去追问为什么要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否达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实施办法与步骤是否保证了目的的实现,将会使我们更好地开展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建设。
  
  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及其内涵
  
  2003年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主要背景是:
  第一,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用什么来培养人,而现代大学的理念就是创造知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可以说,人才培养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和大学的中心问题,该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知识创造,而如何将创造出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以服务于社会,这便是课程所固有的使命。因为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都居于中心地位,它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与体现、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质量水平及其评价的标准,而且课程的内容又是培养人才的基本保证,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准绳、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抓住了课程问题就是抓住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纲”,提纲可以挈领。
  第二,高等教育领域中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1998年至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量从116万人增长到425万人,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由850多万人提高到1900余万人,高等教育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17%,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因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更严重的是师资短缺,从1998年到2003年,虽然我国高校的专任教师人数从40.73万增长到72.47万,增长幅度超过77.9%,但这仍然不够,师生比达到1∶26.2。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抓住高等教育的质量生命线、保障教育质量能同教育规模增长保持相应的水平就成了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外,当务之急的突破口在于如何有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为全国的广大师生创设一个教学和学习的网络平台,尤其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氛围。
  此外,由于重点大学和一般院校、东部高校和西部高校发展的不平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以及大师级教师授课总能给人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包括做人做事等方面的影响。于是,自2003年起,根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解决高校教学工作中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教学水平普遍提高,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7年发布的《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10年再遴选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在2007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规模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23%的情势下,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更是意义深远重大。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全国示范性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在全国各类高校中实施。本科课程以基础课或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适当增加量大面广的专业课,高职高专课程要体现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特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调动地方和高校建设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建立各门类、各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引导高校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实现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现场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料全部上网,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一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推动高等学校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全面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举全国之力集中办大事,既抓住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纲,也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应用情况
  
  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精品课程建设五年来,已累计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1798门,其中本科课程1275门、高职高专课程414门、网络教育课程4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91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西藏外)的456所高校。国家精品课程的产生遵循二级学科小同行评议、分类指导(向地方院校适当倾斜)、优先鼓励不同课程入选、保护小学科等原则,逐步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国家精品课程体系。按照分类体系,已评选产生的本科国家精品课程全部覆盖了本科的13个一级学科门类(11个学科加文化素质教育类和两课类),70个二级学科,课程分布情况为:哲学12门,经济学50门,法学45门,教育学40门,文学109门,历史学22门,理学243门,工学397门,农学77门,医学135门,管理学101门,文化素质类课程22门,“两课”类课程22门。据粗略估算,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累计带动起1万门以上的省级精品课程和数量更多的校级精品课程,初步形成了各门类、各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此外,教育部积极开拓精品课程建设的新领域,推动校企合作,将行业部门的最新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完成了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工作,评选出63门课程并给予支持;完成了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工作,评选出40门课程并给予支持;完成了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选出27门课程并给予支持;完成了教育部—Sun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选出10门课程并给予支持。
  2.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情况
  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也初显成效。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www.jpkcnet.com)公布了已评出的国家精品课程网址和课程资料,该网站目前日均点击量超过了20万次。“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也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截至目前,《精品课程共享信息技术规范》已初步完成。共享服务信息平台集信息发布、课程展示、课程检索、网络搜索、课程评价、网格技术应用以及流媒体服务于一体,一期目标已经完成,全部功能预计在2010年完成。现在,1200多门国家精品课程和2000多门OCW课程已经可以在网上展示。
  除了国家层面的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建设以外,北京、河北、江苏、安徽、湖北、黑龙江等省市先后建立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专题网站。很多高校还专门建立了精品课程门户网站(挂放在学校网站首页),将本校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集中,供全校师生查阅和浏览,并立专项课题从经费上给予支持,来研究精品课程共享机制和研发共享平台。
  为了促进国家精品课程的开放共享,教育部每年还组织开展各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高级研修班和培训班,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思路、方法和经验,促进高校教师来建设与应用优质教学资源;依托全国师资网络培训中心,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推广培训,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务处负责人及青年骨干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鼓励高校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推荐国家精品课程;组织编辑出版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料汇报》,宣传和推广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组织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年度检查,将网站是否连通、内容是否更新、课堂录像是否全程上网等作为重要检查内容,逐步在技术上进行远程监控,并将最后结果同各个省市的分配名额挂钩;组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国家精品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3.国家精品课程应用的效果
  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网络共享、形式和内容融合等特征,能较好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代表不同学科的总体水平,能为使用者提供形神兼备的丰富教学资源,能使高校、教师、学生、社会受益。
  高校受用。国家精品课程作为示范性课程,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在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下,加之一定的激励机制,也希望自己的课程能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于是投入较多精力开展教学改革,组建教学团队,将前沿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打破了唯科学研究至上的局面。这增强了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促使高校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对教学工作倾斜,比如把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学校的教学改革重要课题,予以重点支持,以此作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前期基础,很好地促进了课程建设和教授上讲台及讲好课。就整个学校层面而言,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使用有助于教学中心地位的日渐形成。
  教师受用。上好每一堂课直接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而一个高校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就要经历收集资料、备课、预演、上课、辅导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国家精品课程可以为每一个学科的教师上好一堂课在每个教学环节提供示范,教学资源任由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因此,教师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就会参考本门相近的国家精品课程。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与应用机制研究”课题组调查,教师最希望参考的资源依次是课件、教案、教学大纲、实验指导、授课录像、考试与测验、参考文献目录等。这为大学教师师范性的养成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用非常明显:对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青年教师而言,通过资助学术交流、组织听评课互动、安排相关研究课题的方式,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作用非常显著;对参考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青年教师而言,通过教师有意识地研读课程网站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进行反思和比较,对其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师和师范性的养成不无裨益。
  学生受用。国家精品课程通过各种渠道已逐渐为高校学生所知晓,学生访问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网站,出于个人兴趣、任课教师推荐、选课参考等动机。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与应用机制研究”课题组调查,学生最希望得到的课程资源依次是讲稿、习题、课外推荐书目、教学录像、课程大纲等,他们利用最多的是文档,更多地愿意采取下载至本地硬盘使用或在线浏览。学生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自我选择,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系统理解,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如国家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彭容修教授所说,“精品”精在五个“最”,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性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社会受用。国家精品课程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具有共享特征,又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二级学科,而社会各界人士又有继续学习的需要,在网络技术条件比较成熟和方便的情况下,代表各自学科总体水平的数字化资源可以为社会人士的继续学习提供便利,他们可以根据工作变迁、继续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检索,选择满足自己需要的各类课程。在构建开放式高等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当下,国家精品课程有其用武之地。
  可见,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上网共享,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www.jpkcnet.com)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http://166.111.229.73/courses/)总点击数已超过3亿次。随着日均点击量的上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校外学习者从中获益。
  
  三、进一步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虽然国家精品课程现初具规模,参与学校多,覆盖学科广,为广大师生所理解和接受,高校、教师、学生、校外学习者均从国家精品课程中受益。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共享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共享机制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政策措施;共享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需要研究对策,防止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用于商业目的;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开发国家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申报的积极性。
  为了让入选的国家精品课程真正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可持续地服务于高校人才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快“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的进展,尽快建立国家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让所有非商业用途的使用者都能随时随地共享资源。
  2.发挥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作用,规划并完善各学科的精品课程体系。鉴于目前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进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可统筹考虑某门具体学科课程体系的组成,适当限制同学科相近课程的申报,评审中优先鼓励不同种类课程,尽可能使得入选课程能保持多样化又能覆盖本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元素。
  3.加强精品课程共享政策机制研究,在国家、省市、高校三个层面上采取措施,分别推进各级精品课程的共享,真正发挥国家、省市、高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不同范围内的示范辐射作用,使优质的教学资源真正地使用起来,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采用不同渠道,加大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1年不间断的阿仑膦酸钠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就诊的26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并接受阿仑膦酸钠每
英国远程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函授教育发展到远程网络教育,有着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我国的远程网络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在质量保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本文结合高校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开发出高校网络中控系统,重点阐明了系统的开发背景、需要完成的功能和整体设计思想、难点技术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