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柱:用光影记录小清河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46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相信吗?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为了给小清河留下光影记录25年来风雨无阻,骑自行车在小清河沿岸拍下了上千张照片,你相信吗?为了得到一张黄台码头桥照片,老人家曾经冒着巨大的危险爬到30多米高的斜拉桥顶部取景,最终拍摄到了满意的全景照。他的家像是一个小清河的历史影像展览馆。
  这位老人就是刘朝柱。
  刘朝柱今年76岁,除了头发灰白外,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古稀老人。他走路很快,说话也很快,干练,精神,劲头十足。古稀之年的他仍日不服老,常年忙碌在拍摄照片的第一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闲不住。两个月前他和几个好友还骑自行车去河南采风,去高青,东营拍摄小清河流域下游的新变化。虽然很累,但他依然乐此不疲,精力充沛,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跟刘朝柱见面时,他刚从医院打吊瓶回来。但他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也一直是神采奕奕,用他特有的激情感染着我们。刘朝柱曾在部队当了30年海军,那时就爱好摄影。1984年他转业到济南,从船厂到小清河航运局工作的十多年里,他还是喜欢摄影。我就想用照片记录生活,一开始是一个爱好,慢慢就成为习惯了。退休后,他依然坚持摄影,但与以前不同的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建设。一辆自行车,一台相机,他就这样天天满济南转悠,转眼就是十几年。
  1997年,污染严重的小清河停航,船来船往的场景不再。刘朝柱决定为小清河留下纪念。在小清河由繁荣走向衰败,又从没落走向复兴的岁月里,他不间断地记录、走访,拍摄,成了济南拍摄小清河名气最大、拥有资料最全的人。因为他坚信小清河终究会有变好的一天,可以说刘朝柱就是济南市小清河历史变迁的最直接见证者,他用光影的形式为我们定格了小清河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历史瞬间。
  2007年10月31日,刘朝柱在拍摄北园大街改造施工时认识了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宋卫东。宋对他拍的照片称赞有加,于是向老人要了一套大街变迁的照片。后来,宋又负责小清河工程,邀请老人关注小清河,并于同年11月6日的开工仪式上将老人的照片推荐给了中共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
  2007年11月,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开始后,他更加密切地关注小清河的变化,几乎每天都跑工地。到现在他已有了13本关于小清河的相册,并且做成了“小清河的变迁”系列。细心的刘朝柱几乎在每一张照片旁边都写上了拍摄日期和简介。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这些照片一共有400多张,其中大约数十张是小清河停航前的老照片,十分珍贵。
  “我现在拍照片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变迁,更多的是一种对城市建设和家园建设的责任感与自我生命价值感的证明。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依然可以发挥余热,每天都活得很充实。”他提供给媒体和济南市档案馆,民政局的照片都是免费的,“我不是为了钱才去拍摄照片。”
  刘朝柱拍摄的反映小清河,北园大街等济南城建变迁的照片有20多册,其中有很多照片是同类题材中唯一的,有近400张被市档案馆永久收藏。他拍摄的小清河照片大量被大众日报,济南日报等采用。小清河工程指挥部更是把照片制成展板在各工地巡展,形成了一道流动的影像风景线。山东卫视等很多媒体,都对这位义务为小清河留影的老人进行了报道。
  当谈到小清河这两年综合治理成效的时候,刘朝柱说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清河的污染少了,水变清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小清河里又可以钓鱼了,在他拍摄的照片里就有体现,这在以前污染严重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小清河综合治理以后,泄洪能力大大提高。肩负着济南城市泄洪重担的小清河整治后河道更宽了更深了,雨季的泄洪能力大大增强,为济南雨季的城市安全上了一把锁。
  同时,小清河两岸的园林景观建设,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园林,广场、人文景观的修建,让老百姓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去处。多条道路的扩建改造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从济南城建全局上讲,小清河的“变靓”让济南整个城市的品位有了很大提高。试想,在光鲜美丽的城市中心有这样一条黑水河的存在,任是其他地方修得再好,济南的整体形象也会被打成不及格的分数。而综合治理之后小清河成了济南市的北部亮点,同时也加快了济南“北跨”的速度,让城市的发展更加均衡。
  小清河二期工程开工后,刘朝柱又一次踏上了征程,继续拍摄。在工地上他还当起了义务监督员,看到工程出了问题就会向管理处及时指出。他走到群众中间,感受到了群众对小清河治理工程的莫大期待和满意之情。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甚至在市委书记视察河道的时候高喊“共产党万岁!”“我活了80岁,第一次见到小清河这么清,这么美。”刘朝柱说,“真心为民办事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群众的口碑是无价的。”
  刘朝柱老人不仅拍下了很多照片他还用诗歌礼赞小清河、感叹自己多年的拍摄生涯。其中《足迹印河畔》里说到“追光逐影三十年,踏遍清河话巨变。图文讲述航运史,回首秋山我无憾。”诗歌《走全线》里写道:“手端相机走全线,镜头聚焦英雄汉。你倾心血洒汗水,我为丽景锦花添。”看到小清河天天变清,一天天变美,刘朝柱老人又写道:“几多酷暑几多寒,两岸鼓呼清河变。若问清河何啻美,疑似银河落济南……”
  当记者请刘朝柱展望一下小清河的未来时。他说:“关于小清河的照片我肯定会拍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因为小清河正在发生巨变,变得更加漂亮,更加美丽。”看着自己拍摄的照片,刘朝柱开怀大笑,眼中满是欣慰。
其他文献
小清河承担着连接腊山新区,老城区,王舍人镇片区,空港组团及济南机场的重大使命,是主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发展、北区客流疏导的重要交通走廊。根据最新规划,小清河沿线片区的定位为城市北跨的桥头堡,沿线将逐渐变成区域交通枢纽。  近年来,随着济南市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小清河两岸地区的骨干道路网络已具雏形。现拥有高速,快速路2条,城市主干路9条,呈“七纵四横”的方格网络形态。其中,纵向干路的连通性较好,二
期刊
历史的轨迹如此让人难以琢磨。经历了三十年的黯淡之后,小清河以难以预料的绚烂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古城济南有2600年的建城史是齐鲁文化的重镇。以“山、泉、湖、河城”闻名于天下。其中 小清河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济南的“母亲河”,在济南的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小清河是济南市最重要的河流,发源于济南西郊,东西向流至济南北园。又汇市内诸泉,流经历城,章丘,邹平等地由羊角沟入海。历史上,小清河
期刊
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如今的小清河两岸景观有了很大变化。晚上的小清河两岸也亮起来了。今后夜间在小清河两岸行驶的驾车族,可远距离快速观赏清河夜景。而步行的市民则可以在板桥广场,五柳岛及国棉厂桥等人行桥上进行近距离观看。美丽的清河夜色已成为泉城的一道新风景,让小清河这条千年古河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据了解,小清河两岸及桥梁的景观亮化工程,是小清河综合治理所有工程之中规模较大,也是小清河综合治
期刊
疏影横斜水清浅,干顷碧波,万千鱼虾,绿树夹岸,船桅林立……在众多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小清河是这样一幅美景。然而严重的污染,破坏,让清澈,灵动的小河变成了污染严重的黑水河。为再现小清河风貌,恢复小清河的生态功能,经过政府和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于2007年上马。二年过去了,综合整治后的小清河旧貌换新颜。  小清河两岸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生态环境,交通建设和城建水平迅速提升,与工程决策者
期刊
在城市发展空间上,济南市早就提出了“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战略规划。目前,东拓、西进成效明显,而北跨相对起步较晚,使城市呈现出东西长,南北窄的带状发展形态。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济南城市空间拓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北跨战略的实施恰逢其时。  “后全运”时期,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发展,“拓展城市空间,打造新型产业体系”无疑,实施北跨战略,扩展城市空间,将成
期刊
守望小清河 其实就是守望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小清河岸上的守望者,当为我们铭记。  随着小清河治理工程的推进,华山历史又化公园片区以及小清河北岸景观的开发建设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根据规划,两者不仅在水上大做文章,而且还在历史和人文方面颇费工夫。    华不注    在中国百代相关史志文献记载中华不注在清甲叶以前 是济南当仁不让的第名山。唐代李吉甫于宪宗元和八年(813)所撰的《元和郡县志》卷十一《
期刊
来济南的人,若是为游,护城河是一定要去的。一是为了领略江南般潇洒的城市气质,二是为了黑虎泉。  身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的黑虎泉,是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居于“黑虎泉泉群”之首。集济南泉之大统,又卓尔不群。  黑虎泉泉源处于悬崖下一深3米,高2米,宽1.7米的深邃天然洞穴中。水清澈见底,寒气袭人。洞口由青石垒砌,内有巨石盘曲伏卧
期刊
很小的时候我就离开了家乡济南。对这座城市印象,是我七年前离开济南远渡澳洲之前孩童时期的记忆:灰涩的城区和脏乱的街道。从未想到,一个城市在七年之内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当再次踏上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是曾经养育我七年半的泉城济南吗?也就在这一刹那,孩童时代那些残缺不全的记忆像电影一样,又映入我的脑海,与眼前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济南是中国东部沿海人口大省山东的省会,以泉
期刊
小清河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灿烂的民俗风情。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在《梦天》诗中所写“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赞誉的就是古济水(今小清河)两岸的风光。这里除了龙山文化,大舜文化之外,还有“水文化”、“盐文化”、“码头文化”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里有明君大舜,名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以及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词人李清照等,这里的华阳宫是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之地,
期刊
在2002年12月3日之前,很多中国人也许根本不知道世博会是何物。这一天,在摩纳哥蒙特卡洛,经过国际展览局第132次成员国大会投票表决,中国成功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此后的中国开始进入“世博”时代。  能在中国举办世博会,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盼望。经过100多年的积淀与求索,终于在北京奥运会的两年之后,世博会又在中国上海精彩亮相。  “举全国之力,集中华智慧,共同办好世博盛会。”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