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5月26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進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中国银监会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行动,是今年以来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尽管这一《实施意见》体现着渐进式改革逻辑,变化没有期待的那样大,尽管具有明显的表态性质,但毕竟是朝着积极的方向迈出的一步。如果能够认真实施,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应当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施意见》的两个亮点在于:(1)明确表态支持民营资本与其他资本按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其中,一是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以适当放宽至20%以上。这表明民营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的最高入股比例终于与境外资本参股各类银行的最高比例看齐了。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当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持股比例还可以调整。这就是说,在以后村镇银行中,发起行可以降低其比例,从而使村镇银行有可能变为纯民营的银行。进而使村镇银行成为民营资本的主战场。(2)明确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创造良好环境。《实施意见》要求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根据银行业行政许可规章确定的条件和程序,实施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各级监管机构需要提高透明度,使民营资本能真正享受到与其他主体一样的待遇。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任何法律禁止民营资本不能进入银行业,但确实存在玻璃门。因为民营资本投资银行业,都是按照个案处理的方式进行。这一点比不上外资的待遇,境外资本进入中资银行或外资银行设立子银行或分行却是有章可循的,如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股权比例为单户不超过20%,外资总股份不超过25%。对于民营资本参股金融业,曾经也热闹过一阵。就银行业而言,为了化解城商行的不良资产,曾经鼓励民营资本参股甚至控股银行业金融机构,结果后来出现了像德隆系那样的案例,银行成了民营资本的提款机,原来单一银行的风险不仅没有化解,反而传染到不少银行。于是监管部门调整政策,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特别是控股银行业持非常审慎的态度。监管部门的担心是关联交易,将银行作为自己的提款机,从而引发风险。在中国,中国民生银行这样的民营资本控股的银行业绩表现不错,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风险。相反,原来的国有银行却是危机四伏,最后要纳税人花钱买单。因此,没有事实证明,股权性质与银行风险高度的相关性。虽然不能指望民营资本控股银行后,银行就能更多地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但可以肯定的是民营资本的进入不仅可以改变银行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变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但是,从监管部门的行为来看,让国有资本控股银行业是一种保险而又简单的选择。因为如果是银行产生了风险,国有资本的出资人(政府或国有垄断性企业)有实力采取相应的办法来解决,即使不能解决,监管也难以被问责。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显然是为了利益而来。有些可能是真正来做金融的,将银行业作为其新兴的盈利增长点,但不可否认有些民营企业就是为了将银行业金融机构视为自己的提款机。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民营资本可能有这样的动机而限制进入,而是通过市场准入环节看它的实力和信誉,更重要的是通过银行业的一系列监管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使之不可能发生不合理、不正常的关联交易和其他风险。当然这样一来,监管部门的责任可能更大一些。好在多年来的发展,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得以很大的提升,监管制度基本完善,早些年出现的民营资本控股银行业引发的风险将会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落实这些表态。因为银行业毕竟是特许行业,对于申请银行业牌照或成为银行业机构的大股东,是需要监管部门的行政许可的,而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时,不仅要根据申请人的情况,也要看金融体系的整个布局。因此,监管部门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个自由裁量权如何行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监管人员能否按照行政许可的有关程序,实施市场准入,能否将要求规定得更具体,能否在规定的时间里,给出答复,能否将给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否会保持政策的一致性,能否不因某个领导的一句话或态度而在审批时有所松紧,可能比这样的表态更为重要。
《实施意见》的两个亮点在于:(1)明确表态支持民营资本与其他资本按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其中,一是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以适当放宽至20%以上。这表明民营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的最高入股比例终于与境外资本参股各类银行的最高比例看齐了。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当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持股比例还可以调整。这就是说,在以后村镇银行中,发起行可以降低其比例,从而使村镇银行有可能变为纯民营的银行。进而使村镇银行成为民营资本的主战场。(2)明确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创造良好环境。《实施意见》要求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根据银行业行政许可规章确定的条件和程序,实施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各级监管机构需要提高透明度,使民营资本能真正享受到与其他主体一样的待遇。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任何法律禁止民营资本不能进入银行业,但确实存在玻璃门。因为民营资本投资银行业,都是按照个案处理的方式进行。这一点比不上外资的待遇,境外资本进入中资银行或外资银行设立子银行或分行却是有章可循的,如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股权比例为单户不超过20%,外资总股份不超过25%。对于民营资本参股金融业,曾经也热闹过一阵。就银行业而言,为了化解城商行的不良资产,曾经鼓励民营资本参股甚至控股银行业金融机构,结果后来出现了像德隆系那样的案例,银行成了民营资本的提款机,原来单一银行的风险不仅没有化解,反而传染到不少银行。于是监管部门调整政策,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特别是控股银行业持非常审慎的态度。监管部门的担心是关联交易,将银行作为自己的提款机,从而引发风险。在中国,中国民生银行这样的民营资本控股的银行业绩表现不错,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风险。相反,原来的国有银行却是危机四伏,最后要纳税人花钱买单。因此,没有事实证明,股权性质与银行风险高度的相关性。虽然不能指望民营资本控股银行后,银行就能更多地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但可以肯定的是民营资本的进入不仅可以改变银行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变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但是,从监管部门的行为来看,让国有资本控股银行业是一种保险而又简单的选择。因为如果是银行产生了风险,国有资本的出资人(政府或国有垄断性企业)有实力采取相应的办法来解决,即使不能解决,监管也难以被问责。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显然是为了利益而来。有些可能是真正来做金融的,将银行业作为其新兴的盈利增长点,但不可否认有些民营企业就是为了将银行业金融机构视为自己的提款机。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民营资本可能有这样的动机而限制进入,而是通过市场准入环节看它的实力和信誉,更重要的是通过银行业的一系列监管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使之不可能发生不合理、不正常的关联交易和其他风险。当然这样一来,监管部门的责任可能更大一些。好在多年来的发展,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得以很大的提升,监管制度基本完善,早些年出现的民营资本控股银行业引发的风险将会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落实这些表态。因为银行业毕竟是特许行业,对于申请银行业牌照或成为银行业机构的大股东,是需要监管部门的行政许可的,而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时,不仅要根据申请人的情况,也要看金融体系的整个布局。因此,监管部门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个自由裁量权如何行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监管人员能否按照行政许可的有关程序,实施市场准入,能否将要求规定得更具体,能否在规定的时间里,给出答复,能否将给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否会保持政策的一致性,能否不因某个领导的一句话或态度而在审批时有所松紧,可能比这样的表态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