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力量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vi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易公司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广告语——“网易,网聚人的力量。”它短小精悍,却令人震撼。追溯缘由,我们也许会更加感动。2000年,正值互联网行业遭遇寒流之际,7月份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网易也遭遇危机,股票跌破发行价。危急时刻,网易公司喊出了口号:“网聚人的力量”,呼吁人们不仅要关注互联网,更要积极地参与互联网的发展,共同推进互联网的进步。它诠释了互联网参与和分享的理念,更是突出“力量”,彰显了一个公司的使命、情怀与担当。
  其实,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学校发展,都需要“力量”的支撑。这种力量可能是外部的政策法规、公众舆论、社会认同,也可能是内部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认同。其中有一种力量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课程的力量。
  课程是跑道,是引领学生成长的教育之路,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教育旅程。课程也是塑造学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工具。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的课程经历,往往带来不同的人生机会。有时候,偶然的一门课程,也许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课程的力量源自对知识本原的追问,是一种理性的召唤。知识是人类在理解世界的活动中建构并借以表征世界意义的方式。知识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然而,形式化特征往往遮蔽了知识的原初意义。因此,课程展开的过程就成为一个知识还原的过程,成为学生透过知识表层、触摸学科本质的过程。当一张张巨大的知识图景在学生面前徐徐展开,当学生惊诧于知识发生过程中的神奇与美妙、震撼于知识脉络的宏大与壮阔的时候,课程便有了一种理性的力量。
  课程的力量源自对个体经验的尊重,是一种潜能的释放。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学生总是各具特色的,如何发现他们身上“沉睡的可能性”?课程无疑是一块试金石。北京十一中学李希贵校长曾经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成绩优秀、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因为选修了戏剧课《雷雨》并且演绎了繁漪这一角色,她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向认为自己没有艺术细胞的她这样感慨:我的灵魂属于舞台,或许我一直都把它藏起来了……虽然,我们无法预见一门课程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在课程中,孩子对自己的全新认识、对自己的賞识和自信,都是一种难以预料的力量。
  课程的力量源自对师生真实互动的向往,是一种实践的创生。怀特海说:没有用的知识是有害的,不能够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要让知识生动活泼起来,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创生的过程中来。曾经看到一个美国四年级的孩子计算6×9的故事。他思考了一会儿,并在纸上密密麻麻画了6列9排共54个小点,才算出了答案。或许有人会嘲笑美国数学教学水平低下,但也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教育中知识给予的方法与我们不同,我们是直接给予,而他们是给予方法,让孩子通过方法的运用自己去寻求知识。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作为一种“事实”的存在,更是一种“实践”的存在。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真实互动、创生知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看,课程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课程是一种理性的召唤、潜能的释放、实践的创生,课程是有力量的,教学改革的进程就是不断寻找课程力量的过程。课程的力量,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的力量。从课程的规划、设计到实施,所有的思想最终汇聚成一个共同的理想:创造师生的幸福和美好。
  (曲虹,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15028)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游览柬埔寨古代高棉王国首都吴哥城中的巴戎庙,仿佛置身于一个遍布笑脸的世界。站在任何一处举目四望,都能看到一张张石头雕刻的笑脸。这组由54座(一说49座)大大小小宝塔构成的建筑群中,每座塔的四面都雕刻着一张巨大的微笑着的佛面,这些塔因而又被称作“四面佛塔”。佛像面庞方正,眉眼和顺,鼻翼挺阔,嘴唇丰满,表情慈祥安定,透出几分宁静与优雅的神秘。这里就是闻名于世的“高棉的微笑”。据说佛面以当时的国王为模特
我有这样一位数学老师,每堂课都有小测验,最少一道题,最多也就三道题。谁先完成,谁就先得到批阅,一百分者会有帮着老师批阅其他同学检测题的权利,这项检测自然成了我们几位“优等生”的必争之事。每当争得这样的“特权”,感觉“特爽”。  常常喜欢煞有介事地研究一道数学题,一直琢磨着,辅助线一换再换,假设未知数一设再设,只要有空就掏出本子圈画。一天未解,第二天仍未解,第三天上学路上终于想出,赶紧掏出本子与笔,
操场上,不满四岁的阳阳夹着羊角球一跳一跳朝我跳过来,“老师,老师,这球,我家里也有的。”“你家里也有羊角球?太棒了!”我很羡慕地说道。“老师,你家里有吗?”“我家里没有。”我弱弱地回答。“那我给你买一个吧!”他似在安慰我。“你?你给我买?”“对的。”他认真地点头说。“你有钱吗?”我给他出了个难题。“我长大了,上班了,就给你买!”他的语气那么坚决,眼神那么坚定。上班后,挣钱了,给我买羊角球。孩子是认
文章从审美倾向、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了藏族小说旨在穿越历史探寻规律,挖掘藏民族个体与群体的精神世界及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着力表现藏族百姓的人性美、藏族英雄的崇高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