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傣族传统的泼水节结束之后,我们在缅甸曼哈村的前期拍摄也结束了。这是我们人民影像工作室成立之后策划拍摄的第二部纪录片,第一部是由我执导的记录地震灾区普通百姓心声的《我的四川》,现在还在网络播出平台PPstream的综合频道里挂着。
初看起来,我们在曼哈村的拍摄与通常独立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没什么两样:一个安静的山村,一群有个性、有故事的人物,两三个轻装蔺行的拍摄者落脚此处,两到三个目的定点拍摄之后,带着不舍与眷恋离开,回到痛恨但依恋的城市,开始后期的剪辑。
历史交接点的缅甸小村
经典总是会被重复的,因为它是经典,就会有规律可循,懂得这些规律,就可以少走弯路。带有影视人类学色彩的定点拍摄,之所以被无数的纪录片人采用,是因为它可以在一个设定的时间轴上,记录特定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段,展示指定拍摄地特有的习俗和风貌。
喜欢重复经典的人心里都有着对前人的敬仰,但与这种敬仰同生共长的精神是创新。在中国,三千年前游学解惑的孔子对此的精确描述是“温故而知新”,如果究其创新的缘由,简洁明了的西方哲人则早就告诉你,因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带着对前辈纪录片人的敬仰之情,我们在缅甸的曼哈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定点拍摄。曼哈是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的一个普通的傣族村寨,与中国西双版纳隔山相望。
这里曾经是金三角毒品种植、加工、贩运的重要地区之一。
经过二十余年的内战,1989年4月19日,驻守勐拉一带的缅875军司令林明贤与缅甸政府达成了和平协议,两个月后的6月30日,缅政府批准在林的辖区成立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林明贤担任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
至今,第四特区仍保留着自己的军队并自行组建、任命第四特区的行政机构。
二十年的和平造就了一片繁荣。如今的第四特区已见不到一朵罂粟花了,工、商、矿、农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留在SXS中的曼哈
曼哈古朴而宁静,一片深褐色的吊脚楼在南洛江(湄公河上流)北岸一片椰林之中若隐若现。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缜密地传承着千余年的传统,亘古不变,即使战争和动乱都未伤其根本,傣族文化的内敛、自恃以及坚定的宗教信仰使其免于被外族的彻底颠覆。但自三年前,随着电力的引入和第一所中文小学的开办,平静的湖面便不可避免地荡起了一波涟漪。
我们拍摄的村中小学共有53名学生,从7岁到18岁部上一个年级。小学校的老师是爱尼族,名叫龙戈,生于缅甸成长于中国。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乐于助人的秉性、乐观的人生态度却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小的帮助。从第一次来到曼哈直至拍摄结束,历时三年,孩子们的变化确实使人惊诧,语言的进步自不必说,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改变则会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断裂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在他们获得新知识的同时,由认识问题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其中一个女孩子在作文《我的母亲》中写道: “在我们傣族的传统中,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女人要比男人低一些……我不想再像妈妈那样生活,因为我认为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我在为她的认识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感到一丝忧虑。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处于矛盾之中,在我的头脑中始终挥之不去。
学生中有一半是和尚。他们按照傣族的传统,自七八岁起便出家,吃住均在寺里。村里共有两所寺院,一座位于山上,是地区总佛寺,一座位于山下,是村属寺,每个寺都有一个大佛爷,也就是中国内地的主持。
两个大佛爷对教育的认识迥异。山上的大佛爷不允许下属的小和尚上学,而山下的大佛爷对教育却十分支持,学校里的和尚全部来自于他的寺院。
和尚们早早起床诵经,之后是一天的学校生活,晚上回到庙里再继续自己的宗教课程。这样一种和谐统一着实使人着迷。
Sony PMW—E×3改变了记录的历史
与此同时,基于我们携带的sonyPMW—EX3摄录一体机特有的拍摄和记录方式,我们也突破了传统纪录片原有的拍摄、记录和编辑方式,在我们的前期拍摄结束时,我们这部纪录片的初剪也完成了。因为这款摄像机使用SxS存储卡而不是磁带进行记录,每天晚上在我们把卡里的素材上传到笔记本电脑中的时候,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当天拍摄的内容,也可以删除那些质量不高的画面。我们还利用定点拍摄中的空余时间定期把拍过的东西进行归类,完成纪录片剪辑中通常最花时间也最令伤神的素材整理。由于定期整理素材并进行初剪,前期拍摄结束之后,我们带回来的素材只有十个小时左右,而在以前那些使用磁带进行拍摄的日子里,我们带回来的素材一般有上百小时,最多的可能有几千小时,挑选整理这些素材是很枯燥也很痛苦的过程,以至于很多的纪录片人都说过当时“痛苦得快要自杀”这种惊人之语。
说实话,生活在21世纪的人不太会因为某种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欢欣鼓舞,因为技术进步是这个世纪的生活常态。但是如果一种技术进步可能或可以带来工作模式或者生活方式的改变,那它就会成为人们愿意花时间去探讨去研究的热门话题。仔细想想,一张薄薄的32GSxS存储卡,插在笔记本电脑的ExpreeCard卡槽中,就可以即时看到刚刚拍过的图像,以800Mbos的传输速度完成素材的上传,这种拍摄和记录方式对于愿意利用摄像机创造和记录生活的人产生的影响,应该如同SD卡对于相机使用者的影响一样巨大,它所带来的拍摄与编辑模式的改变是革命性的。相比较而言,我们在缅甸拍摄中所进行的纪录片拍摄与编辑模式的创新,不过是牛刀小试而已。
此片拍摄结束时,我深切地感到,这一切将会是一个短暂的片断,我已听闻到时代交接处断裂的噼啪声,生活中原始的和谐也许将永远成为历史。是福是祸,唯斯者自知。
初看起来,我们在曼哈村的拍摄与通常独立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没什么两样:一个安静的山村,一群有个性、有故事的人物,两三个轻装蔺行的拍摄者落脚此处,两到三个目的定点拍摄之后,带着不舍与眷恋离开,回到痛恨但依恋的城市,开始后期的剪辑。
历史交接点的缅甸小村
经典总是会被重复的,因为它是经典,就会有规律可循,懂得这些规律,就可以少走弯路。带有影视人类学色彩的定点拍摄,之所以被无数的纪录片人采用,是因为它可以在一个设定的时间轴上,记录特定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段,展示指定拍摄地特有的习俗和风貌。
喜欢重复经典的人心里都有着对前人的敬仰,但与这种敬仰同生共长的精神是创新。在中国,三千年前游学解惑的孔子对此的精确描述是“温故而知新”,如果究其创新的缘由,简洁明了的西方哲人则早就告诉你,因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带着对前辈纪录片人的敬仰之情,我们在缅甸的曼哈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定点拍摄。曼哈是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的一个普通的傣族村寨,与中国西双版纳隔山相望。
这里曾经是金三角毒品种植、加工、贩运的重要地区之一。
经过二十余年的内战,1989年4月19日,驻守勐拉一带的缅875军司令林明贤与缅甸政府达成了和平协议,两个月后的6月30日,缅政府批准在林的辖区成立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林明贤担任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
至今,第四特区仍保留着自己的军队并自行组建、任命第四特区的行政机构。
二十年的和平造就了一片繁荣。如今的第四特区已见不到一朵罂粟花了,工、商、矿、农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留在SXS中的曼哈
曼哈古朴而宁静,一片深褐色的吊脚楼在南洛江(湄公河上流)北岸一片椰林之中若隐若现。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缜密地传承着千余年的传统,亘古不变,即使战争和动乱都未伤其根本,傣族文化的内敛、自恃以及坚定的宗教信仰使其免于被外族的彻底颠覆。但自三年前,随着电力的引入和第一所中文小学的开办,平静的湖面便不可避免地荡起了一波涟漪。
我们拍摄的村中小学共有53名学生,从7岁到18岁部上一个年级。小学校的老师是爱尼族,名叫龙戈,生于缅甸成长于中国。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乐于助人的秉性、乐观的人生态度却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小的帮助。从第一次来到曼哈直至拍摄结束,历时三年,孩子们的变化确实使人惊诧,语言的进步自不必说,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改变则会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断裂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在他们获得新知识的同时,由认识问题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其中一个女孩子在作文《我的母亲》中写道: “在我们傣族的传统中,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女人要比男人低一些……我不想再像妈妈那样生活,因为我认为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我在为她的认识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感到一丝忧虑。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处于矛盾之中,在我的头脑中始终挥之不去。
学生中有一半是和尚。他们按照傣族的传统,自七八岁起便出家,吃住均在寺里。村里共有两所寺院,一座位于山上,是地区总佛寺,一座位于山下,是村属寺,每个寺都有一个大佛爷,也就是中国内地的主持。
两个大佛爷对教育的认识迥异。山上的大佛爷不允许下属的小和尚上学,而山下的大佛爷对教育却十分支持,学校里的和尚全部来自于他的寺院。
和尚们早早起床诵经,之后是一天的学校生活,晚上回到庙里再继续自己的宗教课程。这样一种和谐统一着实使人着迷。
Sony PMW—E×3改变了记录的历史
与此同时,基于我们携带的sonyPMW—EX3摄录一体机特有的拍摄和记录方式,我们也突破了传统纪录片原有的拍摄、记录和编辑方式,在我们的前期拍摄结束时,我们这部纪录片的初剪也完成了。因为这款摄像机使用SxS存储卡而不是磁带进行记录,每天晚上在我们把卡里的素材上传到笔记本电脑中的时候,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当天拍摄的内容,也可以删除那些质量不高的画面。我们还利用定点拍摄中的空余时间定期把拍过的东西进行归类,完成纪录片剪辑中通常最花时间也最令伤神的素材整理。由于定期整理素材并进行初剪,前期拍摄结束之后,我们带回来的素材只有十个小时左右,而在以前那些使用磁带进行拍摄的日子里,我们带回来的素材一般有上百小时,最多的可能有几千小时,挑选整理这些素材是很枯燥也很痛苦的过程,以至于很多的纪录片人都说过当时“痛苦得快要自杀”这种惊人之语。
说实话,生活在21世纪的人不太会因为某种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欢欣鼓舞,因为技术进步是这个世纪的生活常态。但是如果一种技术进步可能或可以带来工作模式或者生活方式的改变,那它就会成为人们愿意花时间去探讨去研究的热门话题。仔细想想,一张薄薄的32GSxS存储卡,插在笔记本电脑的ExpreeCard卡槽中,就可以即时看到刚刚拍过的图像,以800Mbos的传输速度完成素材的上传,这种拍摄和记录方式对于愿意利用摄像机创造和记录生活的人产生的影响,应该如同SD卡对于相机使用者的影响一样巨大,它所带来的拍摄与编辑模式的改变是革命性的。相比较而言,我们在缅甸拍摄中所进行的纪录片拍摄与编辑模式的创新,不过是牛刀小试而已。
此片拍摄结束时,我深切地感到,这一切将会是一个短暂的片断,我已听闻到时代交接处断裂的噼啪声,生活中原始的和谐也许将永远成为历史。是福是祸,唯斯者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