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规定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可谓高瞻远瞩。其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三贴近”原则是我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然而反思近年来学校未
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深感在贯彻“三贴近”原则上尚有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理论说教多,感人事例少
无须讳言,时下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进行。作为教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上往往注重理论说教,而未成年人在这方面的接受能力比较弱,况且,学生对脱离社会现实的平白说教存在逆反心理,教育效果自然就差。当然,政治课教材上并非没有举例,但许多事例,其人物不是多为古代的就是国外的,现代的特别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少之又少,面对缺乏时代感、新鲜感的教材举例,难怪学生的接受兴趣不高。我们很多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又缺乏新的典型的教育素材,也有部分教师安于照本宣科,致使学生如坐针毡,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从“贴近实际”的角度来看,我们从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寻找和挖掘那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并把这些素材放置在适当的理论高度予以处理,这样便会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笔者曾经尝试让每一个学生讲述或摘抄自己最感动的古今中外感人的事例用于素材积累,并在恰当的时候加以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教育不够
未成年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做到这些光靠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大力提倡他们参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思考、砺练,最终达到知行统一,才能更好地巩固教育效果。然而近年来学校出于安全等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把学生限于教室、校园之内,学生参与实践、接受体验教育明显不足,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难以“贴近生活”。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开展了“种活一盆花”“假如我有残疾”“当一次家庭主厨手”等系列体验教育活动,结果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加理解了父母的艰辛和困难人群生活的艰难,明白了环保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等道理,班级同学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爱护公共财物蔚然成风,班级还被评为学校文明班集体。
三、成人化教育色彩明显,形式不够丰富
未成年人的注意力不够持久,需要有目的地调整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育成效。然而学校在进行思想法制之类的教育时,如法制报告会,动辄两个小时或半天,同一个话题、同一种语调,台上讲得精疲力竭,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甚至有的玩起了其他游戏;班会、团队会也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黑板报、宣传栏也多用成人化的语言宣教,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育效果自然不明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的激发,不光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教育形式的新颖、活泼多样照样更能够感染人。笔者曾经在学生中举办了一次辩论会,辩论的题目是“严师是否出高徒”,正反双方经过一周的准备,慷慨陈词,其中一些观点、看法连我自己也深受教益。同学们通过辩论,对严格自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愈发使我认识到改变单一落后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贴近未成年人”对我们提高教育效果的极大好处。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倍而功半。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坚持“三贴近”,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自觉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多采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采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采用疏导、参与、讨论的办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各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
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深感在贯彻“三贴近”原则上尚有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理论说教多,感人事例少
无须讳言,时下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进行。作为教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上往往注重理论说教,而未成年人在这方面的接受能力比较弱,况且,学生对脱离社会现实的平白说教存在逆反心理,教育效果自然就差。当然,政治课教材上并非没有举例,但许多事例,其人物不是多为古代的就是国外的,现代的特别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少之又少,面对缺乏时代感、新鲜感的教材举例,难怪学生的接受兴趣不高。我们很多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又缺乏新的典型的教育素材,也有部分教师安于照本宣科,致使学生如坐针毡,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从“贴近实际”的角度来看,我们从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寻找和挖掘那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并把这些素材放置在适当的理论高度予以处理,这样便会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笔者曾经尝试让每一个学生讲述或摘抄自己最感动的古今中外感人的事例用于素材积累,并在恰当的时候加以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教育不够
未成年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做到这些光靠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大力提倡他们参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思考、砺练,最终达到知行统一,才能更好地巩固教育效果。然而近年来学校出于安全等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把学生限于教室、校园之内,学生参与实践、接受体验教育明显不足,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难以“贴近生活”。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开展了“种活一盆花”“假如我有残疾”“当一次家庭主厨手”等系列体验教育活动,结果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加理解了父母的艰辛和困难人群生活的艰难,明白了环保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等道理,班级同学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爱护公共财物蔚然成风,班级还被评为学校文明班集体。
三、成人化教育色彩明显,形式不够丰富
未成年人的注意力不够持久,需要有目的地调整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育成效。然而学校在进行思想法制之类的教育时,如法制报告会,动辄两个小时或半天,同一个话题、同一种语调,台上讲得精疲力竭,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甚至有的玩起了其他游戏;班会、团队会也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黑板报、宣传栏也多用成人化的语言宣教,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育效果自然不明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的激发,不光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教育形式的新颖、活泼多样照样更能够感染人。笔者曾经在学生中举办了一次辩论会,辩论的题目是“严师是否出高徒”,正反双方经过一周的准备,慷慨陈词,其中一些观点、看法连我自己也深受教益。同学们通过辩论,对严格自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愈发使我认识到改变单一落后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贴近未成年人”对我们提高教育效果的极大好处。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倍而功半。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坚持“三贴近”,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自觉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多采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采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采用疏导、参与、讨论的办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各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