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调查发现,农村有许多重度残疾儿童根本没有享受到受教育的权益,这与农村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条件落后、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等客观原因不无关系。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进行“送教上门”,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重度残疾儿童这群弱势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权益,让农村重度残疾儿童也有学可上。
【关键词】残疾儿童;农村;送教上门;研究;管理
一、引言
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大多是义务教育阶段年龄的学生,由于智力低下或身体残疾严重,生活无法自理,根本没有办法入学,也接受不到教师的教育。长此以往,这部分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有问题,引发一些身心健康问题,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送教上门”可以因人而异采取教育措施,满足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发展需求,提升这部分儿童的文化水平及生活、学习能力,满足日常所需的自立能力。“送教上门”需要一个健全有序的管理机制,本文对此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讨论。
二、农村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现状
(一)农村经济条件落后,重度残疾儿童享受不到教育权益
调查中发现,农村中的重度残疾儿童占整个重度残疾儿童的比例较高,原因也比较明显: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残疾方面的知识认识不够,并且医疗条件落后,整体的经济水平低;家里有重度残疾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更是堪忧,甚至一些家长也有残疾,许多家庭不认为农村重度残疾儿童还需要接受教育,而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农村重度残疾儿童根本无法享受到适当的教育。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身心状况与普通人差异极大,如果再在适当的年龄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指导,可能造成越来越大的农村家庭负担及社会压力。
(二)农村重度残疾儿童自身限制,自理能力与学习能力低
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大多在身体上患有重度残疾或严重的疾病,导致不能行动或者患有先天遗传或后天疾病引发的重度智力障碍,基本靠着家人的抚养监护成长,没有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對社会认知不全,无法融入社会生活,害怕与陌生人交流。所以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通常无法正常入学,即使去了特殊学校,也无法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和负责自己的基础生活,甚至会引发一些心理疾病:在集体中发生矛盾,产生自卑、抑郁、暴躁等心理状况。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是导致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群体教育无法有效实现的重要原因。
(三)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指出了几种教育方式,但是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具体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体现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部门与社会残联、公益组织的联系不够,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调查不够全面,以及教育方式无法做到因人而异等问题。以“送教上门”为例,针对“送教上门”的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需要有儿童详细的个人信息才能采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而这一工作应该怎样最有效地进行便是制度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部分。
三、“送教上门”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意义
(一)给予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平等的教育权益
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因为身体、智力等严重疾病、残疾原因,无法入学,通过“送教上门”可以有效解决“入学难”这一问题,让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即使无法入学也能接受应有的平等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开始逐步变化。“送教上门”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解决部分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而且能缓解残疾儿童教育环境的压力和造成的社会障碍。
(二)培养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
“送教上门”应采用合理的内容,在和儿童家庭进行沟通后,有计划地层层引导农村重度残疾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大致的教学内容包括锻炼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生活技能、一些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肢体康复等。通过这些内容帮助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逐步学会生活自理、学习,懂得感恩,慢慢地适应社会,最终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三)培养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自信心
无论是外界原因还是先天的原因造成农村儿童重度残疾,残疾儿童都无法正常活动、学习。农村重度残疾儿童与普通人相比,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小事可能便会产生自卑、反抗、逆反心理,甚至影响到家庭和社会。“送教上门”,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有效地引导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自信心,在教育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态度。
四、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管理制度
(一)提前做好调查,定好服务对象、教育团队
建立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管理制度,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提前做好调查,与残联及社会公益团体、儿童家庭等进行沟通,确认适龄却没有办法入学接受教育的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群体,之后对学生进行摸底评级,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等,建立相关的学习档案,方便之后的教学工作。教育部门需要与“送教上门”的学校做好沟通,对如何安排师资团队进行分析,选择有耐心、水平高的教师,也可遵循自愿原则。在分配师资力量时尽量对一个村子的学生集中“送教”,减少时间与教师资源的浪费。
例如在广西横县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教育时,教育部门可以与横县的残联、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联系沟通,对横县农村残疾儿童家庭逐个排查筛选,筛选的条件满足横县农村残疾儿童家庭经济条件极差,父母也存在残疾等情况,建立学生家庭情况档案。在筛选中需要与家庭做好沟通,是否需要“送教上门”并记录。之后筛选儿童时需要对儿童进行知识及生活学习能力测试,至少要具备可以配合送教教师学习活动的能力。与横县教育学校及公益组织联系,建立教师队伍,根据学生数量采取1对1的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育,3到5位教师为一个小组,以小组形式制定教学时间、内容和计划。
(二)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
“送教上门”需要在前期确定好教育儿童对象和教育团队,接下来需要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送教”的教师需要了解教授的儿童的个性、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生活能力和心理水平,布置小目标,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指正,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健全的心智和基础的生活能力,能够对社会产生良性的认知,逐步与其他人建立沟通和信任,渐渐融入社会生活中,减轻农村家庭的压力,让农村重度残疾儿童享受合理的教育。
【关键词】残疾儿童;农村;送教上门;研究;管理
一、引言
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大多是义务教育阶段年龄的学生,由于智力低下或身体残疾严重,生活无法自理,根本没有办法入学,也接受不到教师的教育。长此以往,这部分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有问题,引发一些身心健康问题,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送教上门”可以因人而异采取教育措施,满足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发展需求,提升这部分儿童的文化水平及生活、学习能力,满足日常所需的自立能力。“送教上门”需要一个健全有序的管理机制,本文对此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讨论。
二、农村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现状
(一)农村经济条件落后,重度残疾儿童享受不到教育权益
调查中发现,农村中的重度残疾儿童占整个重度残疾儿童的比例较高,原因也比较明显: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残疾方面的知识认识不够,并且医疗条件落后,整体的经济水平低;家里有重度残疾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更是堪忧,甚至一些家长也有残疾,许多家庭不认为农村重度残疾儿童还需要接受教育,而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农村重度残疾儿童根本无法享受到适当的教育。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身心状况与普通人差异极大,如果再在适当的年龄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指导,可能造成越来越大的农村家庭负担及社会压力。
(二)农村重度残疾儿童自身限制,自理能力与学习能力低
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大多在身体上患有重度残疾或严重的疾病,导致不能行动或者患有先天遗传或后天疾病引发的重度智力障碍,基本靠着家人的抚养监护成长,没有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對社会认知不全,无法融入社会生活,害怕与陌生人交流。所以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通常无法正常入学,即使去了特殊学校,也无法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和负责自己的基础生活,甚至会引发一些心理疾病:在集体中发生矛盾,产生自卑、抑郁、暴躁等心理状况。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是导致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群体教育无法有效实现的重要原因。
(三)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指出了几种教育方式,但是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具体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体现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部门与社会残联、公益组织的联系不够,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调查不够全面,以及教育方式无法做到因人而异等问题。以“送教上门”为例,针对“送教上门”的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需要有儿童详细的个人信息才能采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而这一工作应该怎样最有效地进行便是制度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部分。
三、“送教上门”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意义
(一)给予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平等的教育权益
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因为身体、智力等严重疾病、残疾原因,无法入学,通过“送教上门”可以有效解决“入学难”这一问题,让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即使无法入学也能接受应有的平等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开始逐步变化。“送教上门”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解决部分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而且能缓解残疾儿童教育环境的压力和造成的社会障碍。
(二)培养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
“送教上门”应采用合理的内容,在和儿童家庭进行沟通后,有计划地层层引导农村重度残疾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大致的教学内容包括锻炼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生活技能、一些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肢体康复等。通过这些内容帮助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逐步学会生活自理、学习,懂得感恩,慢慢地适应社会,最终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三)培养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的自信心
无论是外界原因还是先天的原因造成农村儿童重度残疾,残疾儿童都无法正常活动、学习。农村重度残疾儿童与普通人相比,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小事可能便会产生自卑、反抗、逆反心理,甚至影响到家庭和社会。“送教上门”,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有效地引导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自信心,在教育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态度。
四、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管理制度
(一)提前做好调查,定好服务对象、教育团队
建立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管理制度,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提前做好调查,与残联及社会公益团体、儿童家庭等进行沟通,确认适龄却没有办法入学接受教育的农村重度残疾儿童群体,之后对学生进行摸底评级,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等,建立相关的学习档案,方便之后的教学工作。教育部门需要与“送教上门”的学校做好沟通,对如何安排师资团队进行分析,选择有耐心、水平高的教师,也可遵循自愿原则。在分配师资力量时尽量对一个村子的学生集中“送教”,减少时间与教师资源的浪费。
例如在广西横县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教育时,教育部门可以与横县的残联、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联系沟通,对横县农村残疾儿童家庭逐个排查筛选,筛选的条件满足横县农村残疾儿童家庭经济条件极差,父母也存在残疾等情况,建立学生家庭情况档案。在筛选中需要与家庭做好沟通,是否需要“送教上门”并记录。之后筛选儿童时需要对儿童进行知识及生活学习能力测试,至少要具备可以配合送教教师学习活动的能力。与横县教育学校及公益组织联系,建立教师队伍,根据学生数量采取1对1的农村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育,3到5位教师为一个小组,以小组形式制定教学时间、内容和计划。
(二)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
“送教上门”需要在前期确定好教育儿童对象和教育团队,接下来需要针对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送教”的教师需要了解教授的儿童的个性、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生活能力和心理水平,布置小目标,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指正,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健全的心智和基础的生活能力,能够对社会产生良性的认知,逐步与其他人建立沟通和信任,渐渐融入社会生活中,减轻农村家庭的压力,让农村重度残疾儿童享受合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