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的内容较为抽象,且数学的知识需要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探究互动,小学生的基础积累不多,在面对数学的问题时,难以创设虚拟的思维空间,对于数学的内容始终抱有一知半解的疑惑状态,想要引导学生走出数学的认知误区,根本上理解数学的内容,还需要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构建趣味的情境空间,打破课堂的沉闷性,通过简易的形式构建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数学的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的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情境的摸索与探究,找到其中的数学真理,透彻的领会数学的内涵。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引言:低年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普遍较为浅显,只能通过教师的信息传递,一板一眼的死记硬背,而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待启蒙阶段,教师若是墨守成规,采用呆板的教学形式,单纯的让学生去记忆,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数学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法,开辟另一片广阔的天地,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情境中,心态较为放松,且求知的欲望高涨,通过猜测与遐想,能够顺利的构建数学的思维模型,避免对数学的模棱两可,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向。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情境的构建是为后续的数学深化探究提供的载体,学生在情境中思维天马行空,教师应引领学生时刻的进行数学的有关分析,避免造成课堂的无用功,教学中,情境与问题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设问的环境下,不断的突破自我,通过疑问的循序引领,达成阶梯性的进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比如,我在上《解决问题》一课时,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片,看一看上面显示了哪些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精灵提出的数学问题,知道了“有18个小熊在玩耍,分成了3个小组,每组有6个小熊。”这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又来了3个小熊,把他们平均分到3个小组内,那么,现在每组有几个小熊了?”学生通过平时在生活中做游戏时的情况就会很快的想到,这时每组有7个小熊了。我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理由,气氛很活跃。有的说原先分成3组,这又来了3个,正好分到每个组1个,这时候由6个变成了7个;也有的说原来有18个小熊,又来了3个,现在就成了共21个,再分成3组,每组就是7个了。学生的方法还真多,他们把生活经验和情境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创设趣味的情境
情境契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喜好,使得学生从自我熟知的视角出发,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情境中,应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全神贯注的参与数学的讨论,数学的内容本身就较为枯燥,在教学中可利用情境的契合,改变数学的乏味性,填充趣味元素,例如,教学一年级《统计》课时,小猴、小猪、小狗都拿着鲜花给大象爷爷过生日,热热闹闹的,大象爷爷可高兴了。可爱的小动物们都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因为这些事物的特点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所谓情境的“童真”,是儿童的天真,不是现实的逼真,儿童学习数学需要的情境,是符合儿童认知世界的真实。例如,在上《认识人民币》时,教学1元=10角,课件出示故事。小猴和小狗每人得到一个一元的红包。小狗拿到红包高兴地说:“哈哈,我是大款了,我有好多张呢(小狗的红包里是十张一角的)!”小猴就不高兴了,难过地说:“我只有一张(小猴的红包里是一张一元的)。”话外音:“谁来安慰一下小猴?”这些拟人化的设计,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对话,没有人会去追究它的真实与否,而是关注它是怎样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故事的情境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还不能深入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在学习数学中感到困难,导致数学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小学数学教师要自学生易于理解的事物入手,重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利用讲故事的做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时,教师则可以引入高斯的故事,高斯10岁时,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这样的题:1+2+3+4+--------+100=?,有的小学生马上用笔在纸上算起来,而高斯却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1+100)×50=5050,迅速得出了答案,连老师也感到非常神奇。学生在这个故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可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遇到数学问题时积极开动脑筋,为学生创设这种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设活动的情境
小学低年级初步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開始停留在直观的表象认识,在后来的学习中,从逐步走进概念的实质,进而达到理性的抽象认识。比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我在前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观察酒、食品等包装。用笔记下来,然后归类,把相近重的物体放在一起,再用手掂量一下,加强对这一单位的本体认识。还动员他们亲自到市场去买一些称重的食品等。这样,给学生提出了真实的实践情境,学生会有一种亲身的感受,他们完成任务就可以在课堂上汇报,并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我找出一支粉笔、一个一毛的硬币来感受什么是1克的重量,再找一个学生的书包,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等,感觉什么是1千克。这一个过程有视觉的感受,有感觉的感受,也有动手、动脑。学生通过亲身去经历,很简单地就认识了什么是一克,什么是一千克。整个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境,对于教学的展开是十分有用的。因此,在我们大力提倡创设教学情境的今天,澄清认识、走出误区也就十分必要。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出内容所需,为学生所用,有利于落实“双基”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覃小平,王巧玲.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J]. 小学教学参考. 2007(29).
[2]朱艳芳.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 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5(12).
[3]魏勇民. 创设数学情境四忌[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03).
[4]张云,陈锋华. 小学数学情境的理性反思[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04).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引言:低年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普遍较为浅显,只能通过教师的信息传递,一板一眼的死记硬背,而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待启蒙阶段,教师若是墨守成规,采用呆板的教学形式,单纯的让学生去记忆,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数学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法,开辟另一片广阔的天地,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情境中,心态较为放松,且求知的欲望高涨,通过猜测与遐想,能够顺利的构建数学的思维模型,避免对数学的模棱两可,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向。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情境的构建是为后续的数学深化探究提供的载体,学生在情境中思维天马行空,教师应引领学生时刻的进行数学的有关分析,避免造成课堂的无用功,教学中,情境与问题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设问的环境下,不断的突破自我,通过疑问的循序引领,达成阶梯性的进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比如,我在上《解决问题》一课时,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片,看一看上面显示了哪些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精灵提出的数学问题,知道了“有18个小熊在玩耍,分成了3个小组,每组有6个小熊。”这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又来了3个小熊,把他们平均分到3个小组内,那么,现在每组有几个小熊了?”学生通过平时在生活中做游戏时的情况就会很快的想到,这时每组有7个小熊了。我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理由,气氛很活跃。有的说原先分成3组,这又来了3个,正好分到每个组1个,这时候由6个变成了7个;也有的说原来有18个小熊,又来了3个,现在就成了共21个,再分成3组,每组就是7个了。学生的方法还真多,他们把生活经验和情境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创设趣味的情境
情境契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喜好,使得学生从自我熟知的视角出发,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情境中,应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全神贯注的参与数学的讨论,数学的内容本身就较为枯燥,在教学中可利用情境的契合,改变数学的乏味性,填充趣味元素,例如,教学一年级《统计》课时,小猴、小猪、小狗都拿着鲜花给大象爷爷过生日,热热闹闹的,大象爷爷可高兴了。可爱的小动物们都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因为这些事物的特点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所谓情境的“童真”,是儿童的天真,不是现实的逼真,儿童学习数学需要的情境,是符合儿童认知世界的真实。例如,在上《认识人民币》时,教学1元=10角,课件出示故事。小猴和小狗每人得到一个一元的红包。小狗拿到红包高兴地说:“哈哈,我是大款了,我有好多张呢(小狗的红包里是十张一角的)!”小猴就不高兴了,难过地说:“我只有一张(小猴的红包里是一张一元的)。”话外音:“谁来安慰一下小猴?”这些拟人化的设计,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对话,没有人会去追究它的真实与否,而是关注它是怎样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故事的情境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还不能深入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在学习数学中感到困难,导致数学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小学数学教师要自学生易于理解的事物入手,重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利用讲故事的做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时,教师则可以引入高斯的故事,高斯10岁时,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这样的题:1+2+3+4+--------+100=?,有的小学生马上用笔在纸上算起来,而高斯却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1+100)×50=5050,迅速得出了答案,连老师也感到非常神奇。学生在这个故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可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遇到数学问题时积极开动脑筋,为学生创设这种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设活动的情境
小学低年级初步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開始停留在直观的表象认识,在后来的学习中,从逐步走进概念的实质,进而达到理性的抽象认识。比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我在前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观察酒、食品等包装。用笔记下来,然后归类,把相近重的物体放在一起,再用手掂量一下,加强对这一单位的本体认识。还动员他们亲自到市场去买一些称重的食品等。这样,给学生提出了真实的实践情境,学生会有一种亲身的感受,他们完成任务就可以在课堂上汇报,并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我找出一支粉笔、一个一毛的硬币来感受什么是1克的重量,再找一个学生的书包,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等,感觉什么是1千克。这一个过程有视觉的感受,有感觉的感受,也有动手、动脑。学生通过亲身去经历,很简单地就认识了什么是一克,什么是一千克。整个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境,对于教学的展开是十分有用的。因此,在我们大力提倡创设教学情境的今天,澄清认识、走出误区也就十分必要。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出内容所需,为学生所用,有利于落实“双基”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覃小平,王巧玲.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J]. 小学教学参考. 2007(29).
[2]朱艳芳.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 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5(12).
[3]魏勇民. 创设数学情境四忌[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03).
[4]张云,陈锋华. 小学数学情境的理性反思[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