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我国大部分企业针对法律法规所开展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为背景,首先简明扼要的阐述了法律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然后又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列举了企业生产经营可能遇到的风险,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措施,供企业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29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引言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管理者对法律认识程度的不足而导致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或是以获取更多利益为目标选择性的忽视法律法规,致使企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甚至会受到相应的刑事惩罚。想要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需要企业管理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法律法规进行正确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法律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对企业而言,在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时,核心目标在于对预期效果的达成,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管理者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配置,这一过程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导致企业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对企业进行建设的初期,大部分企业认为导致风险始终存在的原因在于内部控制力度的不足,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用以补救,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仅仅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无法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彻底杜绝[1]。以法律法规为立足点对企业风险加以分析不难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法律风险出现的核心原因,法律风险的存在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是较为直观的,因此,想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根据可能面对的法律风险,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企業生产经营可能遇到的风险
(一)企业生产
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力度不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该企业不具备保证生产过程安全的条件;其二,该企业在对保证生产安全方面所投入的资金有所欠缺;其三,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保证安全生产的工作力度不足;其四,企业管理者没有针对具有特殊性质的生产经营项目展开相应的安全评价或论证工作;其五,该企业没有定期针对职工开展培训工作。
(二)企业经营
1.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存在瑕疵或其他与行业要求不符的缺陷,进而对产品自身的适用性产生不利影响时,生产该产品的企业、管理者、销售者和其他相关责任人所需要承担的后果[2]。
2.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主要指的是产品商标、著作权和其他专利权。在经济发展速度极快的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形式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严峻,因此,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保证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知识产权,开始吸引大量企业的目光,并引起了企业的高度重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阶段仍旧存在部分企业尚未意识到知识产权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导致品牌被大量盗用,而这一问题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所获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均有所下滑,另外,也存在部分企业由于对知识产权了解不透彻,而无意中对他人所具有的知识产权造成侵犯的问题。
3.合同签订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针对由于合同签订而导致法律风险出现所提出的规定内容为:由于合同主体与法律法规要求不符或在签订过程中出现纰漏导致相关风险或问题的出现,需要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对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措施
(一)企业生产
1.建立培训制度
以提升企业生产安全程度为目标所建立的培训制度,主要应由两个部分所构成,分别为组织学习以及安全生产教育。在开展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内容确定相应的培训时间,并预留部分时间供职工理解并消化所学内容[3]。在学习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职工所具有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企业所具有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在对职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时,管理者应当适当拓宽教育的渠道与方式,提升职工的接受度,保证安全培训教育能够取得其应有的效果。
2.明确生产方针
对任何企业来说,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都需要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作为指导方针,并对其进行贯彻和落实。如果存在企业所制定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或方向与该企业自身不符,那么,职工在开展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就无法明确如何开展安全生产,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具有的作用无法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3.推广相关理念
想要保证职工对安全生产相关理念的准确理解,企业不仅需要保证所制定理念的科学性,还需要对相关理念进行大力推广。想要达到这一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相关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所开展一系列活动都应当以“安全生产”作为主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安全生产的相关理念能够跟住与职工心中,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
(二)企业经营
1.定期开展企业职工法律培训
作为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主体,只有保证职员具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实现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加以规避,保证企业获得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定期开展企业职工法律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培训内容需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紧紧相连,并与防范法律风险的相关制度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培训效果。
2.深化管理者的法律水平
对企业法律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体为企业管理者,也就是说,管理者的法律水平与企业所具有的法律意识直接关联,想要完成企业法律意识的建设工作,前提在于提升管理者的法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对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目标。企业管理者需要对社会和市场的变化趋势具有准确把握,避免由于观念落后等原因而导致企业遭受不必要经济损失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深化管理者的认识水平,提升其法律意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保证企业所制定一系列风险防范机制的科学性,也可以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5]。当然,对管理者的认识水平进行深化,并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其法律意识,还应当使管理者明确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并养成科学用法的习惯。 3.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主要分为质检、统计和管理三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对产品进行全面管理,是众多可提升产品整体质量的途径中最有效的一种,想要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提升,仅仅通过企业管理者的努力的远远不够的,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到最终的销售,需要经历许多不同的环节,由此可以看出,想要在最大限度上对产品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加以防范,企业管理者应当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方面。
4.建立高水平的法律顾问队伍
作为具有极强专业性的工作,针对任何企业而言,想要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加以防范,需要由从事相关工作的职员去完成,否则极易导致防范工作流于表面,而无法深入[6]。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从各大高校或社会中招聘相关人才前往企业就职,提高法律顾问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无论在企业经营、资产重组、知识产权还是其他领域,都有专业人才负责相关工作。
5.签订企业劳动合同
企业管理者需要明确劳动合同的签订,并不仅仅是为了对职工所具有的权益加以保护,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职工的种种工作行为。对大型企业来说,由于拥有职工的数量较多,因此,如果不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对职工起到约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负担,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劳动合同所具有的作用具有准确了解,并及时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于续聘职工来说,企业管理者也应当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与其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另外,在对劳动纠纷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劳动合同也可以作为有效凭证出现,在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后,企业管理者应当将合同文本加以保存,避免由于职工自身的意愿或行为而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构建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
对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企业所开展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均引入正轨,并对管理者和职工的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法律事务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还需要构建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二者缺一不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想要保证企业获得其应有的社會和经济效益,前提在于对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进行归纳,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机制,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防范机制的系统化与规范化,从而实现对企业所获效益加以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英.论中小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及防控[D].河北大学,2013.
[2]夏陈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5,13:112-113.
[3]田中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4:145-146.
[4]杨琴.铁路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有关问题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16,5:30-33.
[5]马芝.如何防范和降低企业经营发展的法律风险[J].经济师,2014,3:274-275.
[6]王兆熊.企业安全生产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研究——以河池市企业为例[J].法制博览,2016,35:105-106.
作者简介:孙 娜(1982-),女,汉族,山东五莲县人,大学本科,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企业经济法律研究。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29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引言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管理者对法律认识程度的不足而导致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或是以获取更多利益为目标选择性的忽视法律法规,致使企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甚至会受到相应的刑事惩罚。想要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需要企业管理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法律法规进行正确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法律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对企业而言,在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时,核心目标在于对预期效果的达成,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管理者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配置,这一过程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导致企业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对企业进行建设的初期,大部分企业认为导致风险始终存在的原因在于内部控制力度的不足,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用以补救,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仅仅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无法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彻底杜绝[1]。以法律法规为立足点对企业风险加以分析不难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法律风险出现的核心原因,法律风险的存在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是较为直观的,因此,想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根据可能面对的法律风险,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企業生产经营可能遇到的风险
(一)企业生产
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力度不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该企业不具备保证生产过程安全的条件;其二,该企业在对保证生产安全方面所投入的资金有所欠缺;其三,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保证安全生产的工作力度不足;其四,企业管理者没有针对具有特殊性质的生产经营项目展开相应的安全评价或论证工作;其五,该企业没有定期针对职工开展培训工作。
(二)企业经营
1.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存在瑕疵或其他与行业要求不符的缺陷,进而对产品自身的适用性产生不利影响时,生产该产品的企业、管理者、销售者和其他相关责任人所需要承担的后果[2]。
2.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主要指的是产品商标、著作权和其他专利权。在经济发展速度极快的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形式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严峻,因此,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保证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知识产权,开始吸引大量企业的目光,并引起了企业的高度重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阶段仍旧存在部分企业尚未意识到知识产权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导致品牌被大量盗用,而这一问题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所获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均有所下滑,另外,也存在部分企业由于对知识产权了解不透彻,而无意中对他人所具有的知识产权造成侵犯的问题。
3.合同签订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针对由于合同签订而导致法律风险出现所提出的规定内容为:由于合同主体与法律法规要求不符或在签订过程中出现纰漏导致相关风险或问题的出现,需要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对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措施
(一)企业生产
1.建立培训制度
以提升企业生产安全程度为目标所建立的培训制度,主要应由两个部分所构成,分别为组织学习以及安全生产教育。在开展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内容确定相应的培训时间,并预留部分时间供职工理解并消化所学内容[3]。在学习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职工所具有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企业所具有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在对职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时,管理者应当适当拓宽教育的渠道与方式,提升职工的接受度,保证安全培训教育能够取得其应有的效果。
2.明确生产方针
对任何企业来说,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都需要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作为指导方针,并对其进行贯彻和落实。如果存在企业所制定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或方向与该企业自身不符,那么,职工在开展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就无法明确如何开展安全生产,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具有的作用无法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3.推广相关理念
想要保证职工对安全生产相关理念的准确理解,企业不仅需要保证所制定理念的科学性,还需要对相关理念进行大力推广。想要达到这一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相关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所开展一系列活动都应当以“安全生产”作为主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安全生产的相关理念能够跟住与职工心中,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
(二)企业经营
1.定期开展企业职工法律培训
作为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主体,只有保证职员具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实现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加以规避,保证企业获得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定期开展企业职工法律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培训内容需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紧紧相连,并与防范法律风险的相关制度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培训效果。
2.深化管理者的法律水平
对企业法律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体为企业管理者,也就是说,管理者的法律水平与企业所具有的法律意识直接关联,想要完成企业法律意识的建设工作,前提在于提升管理者的法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对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目标。企业管理者需要对社会和市场的变化趋势具有准确把握,避免由于观念落后等原因而导致企业遭受不必要经济损失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深化管理者的认识水平,提升其法律意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保证企业所制定一系列风险防范机制的科学性,也可以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5]。当然,对管理者的认识水平进行深化,并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其法律意识,还应当使管理者明确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并养成科学用法的习惯。 3.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主要分为质检、统计和管理三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对产品进行全面管理,是众多可提升产品整体质量的途径中最有效的一种,想要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提升,仅仅通过企业管理者的努力的远远不够的,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到最终的销售,需要经历许多不同的环节,由此可以看出,想要在最大限度上对产品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加以防范,企业管理者应当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方面。
4.建立高水平的法律顾问队伍
作为具有极强专业性的工作,针对任何企业而言,想要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加以防范,需要由从事相关工作的职员去完成,否则极易导致防范工作流于表面,而无法深入[6]。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从各大高校或社会中招聘相关人才前往企业就职,提高法律顾问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无论在企业经营、资产重组、知识产权还是其他领域,都有专业人才负责相关工作。
5.签订企业劳动合同
企业管理者需要明确劳动合同的签订,并不仅仅是为了对职工所具有的权益加以保护,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职工的种种工作行为。对大型企业来说,由于拥有职工的数量较多,因此,如果不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对职工起到约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负担,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劳动合同所具有的作用具有准确了解,并及时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于续聘职工来说,企业管理者也应当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与其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另外,在对劳动纠纷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劳动合同也可以作为有效凭证出现,在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后,企业管理者应当将合同文本加以保存,避免由于职工自身的意愿或行为而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构建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
对法律风险加以防范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企业所开展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均引入正轨,并对管理者和职工的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法律事务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还需要构建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二者缺一不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想要保证企业获得其应有的社會和经济效益,前提在于对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进行归纳,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机制,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防范机制的系统化与规范化,从而实现对企业所获效益加以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英.论中小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及防控[D].河北大学,2013.
[2]夏陈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5,13:112-113.
[3]田中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4:145-146.
[4]杨琴.铁路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有关问题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16,5:30-33.
[5]马芝.如何防范和降低企业经营发展的法律风险[J].经济师,2014,3:274-275.
[6]王兆熊.企业安全生产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研究——以河池市企业为例[J].法制博览,2016,35:105-106.
作者简介:孙 娜(1982-),女,汉族,山东五莲县人,大学本科,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企业经济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