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计算机专业带头人,面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发思考。从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实习实训项目设计,实习实训件改善、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建设与使用,数字化建设方面,因材施教的做法、教学团队培养进行阐述,从而推动计算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设想及实施方案。
【关键词】智慧共享 课时锦囊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45-01
随着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改革,校本教研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组组长,提高本组的校本教研,具有重要的使命,下面我谈谈具体做法。
一、组内动员,明确校本教研含义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以校为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二、组织实施,教、学、研一体化
根据教学实际,划分备课小組,每个小组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然后每个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备课,每节课都要制定教学目标,关键落实职业素养教育,每节课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确定教学方法,最后进行交流,找出每位教师的特点及长处,集大家智慧,共同设置教学流程。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创设了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方式:问题会诊式、智慧共享式、单元课例式、主题备课式。
上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严格按着计划进行上课,在上课过程中,组织好教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照教学过程的特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起来,力求对教材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管到繁,由特殊到一般地组织与安排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使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反思,通过行整体反思,反思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它意味着什么?我以后还需要关注什么?
专题研究,首先提出问题:教师把教学中面临的真实的实际问题中值得探究和钻研的问题提取出来,并转化为研究课题。
设计方案:针对提出的问题,确定设计方案,向其他教师和学生广泛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形成方案。
立即行动:即进行教学实践,将设计好的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从中体会设计与课堂教学结合得怎样,学生的反应如何,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教学实践中对原设计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硬搬,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地创造性变化。
反思:按照设计方案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后回头思考或讨论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行动中还有那些方面值得注意和调整。
总结经验或修正:根据反思的结果,将好的值得推广的做法总结出来;如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则应查找原因,修正方案,再实践。
校本教研是一个贯穿了学习、研究、应用,再学习研究应用的循环开放过程,包括“学前内容开放”、“学时研究开放”和“学后应用延伸”三个阶段。“学前内容开放”是在每次组内学习研讨之前,我收集我组教师关心和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资源),在确定研讨专题后,先查找相关材料,学习讨论,分析原因,拿出一个基本的应对策略或思路,然后提前一周告诉老师,让每个老师都能够有一个思考和学习准备的时间和过程,以便发言时做到有的放矢。“学时研究开放”是每位老师通过提前学习和准备后,带着各自的理解、感受共同走到一起,采用头脑风暴式的研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学后应用延伸”,就是将研究成果(应对策略)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用以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并思考、补充、完善研究成果。例如生成新的问题,就进一步研究、探讨,形成螺旋上升式研究模式。
通过开发与利用“课时锦囊”,老师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增强。“课时锦囊”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与写教后反思等教学研究上,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在开发与利用“课时锦囊”的过程中,教师之间自觉进行合作与交流,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明显增强。
通过专题研究,分析现象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交流实践做法;接着形成小组(备课组)内对策,再进行大组(教研组)交流、汇总,拟出汇总材料并形成具体的应用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学》、《走时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关键词】智慧共享 课时锦囊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45-01
随着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改革,校本教研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组组长,提高本组的校本教研,具有重要的使命,下面我谈谈具体做法。
一、组内动员,明确校本教研含义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以校为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二、组织实施,教、学、研一体化
根据教学实际,划分备课小組,每个小组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然后每个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备课,每节课都要制定教学目标,关键落实职业素养教育,每节课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确定教学方法,最后进行交流,找出每位教师的特点及长处,集大家智慧,共同设置教学流程。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创设了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方式:问题会诊式、智慧共享式、单元课例式、主题备课式。
上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严格按着计划进行上课,在上课过程中,组织好教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照教学过程的特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起来,力求对教材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管到繁,由特殊到一般地组织与安排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使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反思,通过行整体反思,反思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它意味着什么?我以后还需要关注什么?
专题研究,首先提出问题:教师把教学中面临的真实的实际问题中值得探究和钻研的问题提取出来,并转化为研究课题。
设计方案:针对提出的问题,确定设计方案,向其他教师和学生广泛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形成方案。
立即行动:即进行教学实践,将设计好的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从中体会设计与课堂教学结合得怎样,学生的反应如何,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教学实践中对原设计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硬搬,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地创造性变化。
反思:按照设计方案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后回头思考或讨论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行动中还有那些方面值得注意和调整。
总结经验或修正:根据反思的结果,将好的值得推广的做法总结出来;如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则应查找原因,修正方案,再实践。
校本教研是一个贯穿了学习、研究、应用,再学习研究应用的循环开放过程,包括“学前内容开放”、“学时研究开放”和“学后应用延伸”三个阶段。“学前内容开放”是在每次组内学习研讨之前,我收集我组教师关心和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资源),在确定研讨专题后,先查找相关材料,学习讨论,分析原因,拿出一个基本的应对策略或思路,然后提前一周告诉老师,让每个老师都能够有一个思考和学习准备的时间和过程,以便发言时做到有的放矢。“学时研究开放”是每位老师通过提前学习和准备后,带着各自的理解、感受共同走到一起,采用头脑风暴式的研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学后应用延伸”,就是将研究成果(应对策略)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用以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并思考、补充、完善研究成果。例如生成新的问题,就进一步研究、探讨,形成螺旋上升式研究模式。
通过开发与利用“课时锦囊”,老师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增强。“课时锦囊”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与写教后反思等教学研究上,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在开发与利用“课时锦囊”的过程中,教师之间自觉进行合作与交流,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明显增强。
通过专题研究,分析现象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交流实践做法;接着形成小组(备课组)内对策,再进行大组(教研组)交流、汇总,拟出汇总材料并形成具体的应用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学》、《走时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