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课程教学是“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共同发展的基础。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重要内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中的共同特性,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39-01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多元化,约束人们行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知识都在当今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被逐渐重视起来。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在一个国家中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其思想政治体系所追求的价值和法律体系的目标都是能和谐统一的。因为这二者都是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理念和利益的重要体系。在我国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知道只有法德并举,才能刚柔相济,最终达到长治久安、国泰民安。因此,就必须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确保其在治国中有机地集合,才是通过对人的本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实施在内容上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人才素质培养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是个人教育的重要表现,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具备全面素质的大学生是祖国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思想政治品质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二者结合的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在素质形成上是结合在一起的。
(二)关系上的互补,效果上的促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在思想上引导,使学生形成自律机制,而法制教育侧重于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必须遵守性实现他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关系上呈现出互补性。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大学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目标和价值上体现出一致性,主要是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政治信仰的传播,使人们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标准,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法制教育则是在法律制裁的过程中对支配人的行为的心理上产生效应,或是抑制或是弱化导致犯罪和违法人的不良动机,鼓励人的合法行为,将法律规范外在的他律因素转变成思想观念内在上的指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为法制的推行奠定了思想基础,法制教育从行为指引上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规范。
当前思想价值观念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性日益明显,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很难统一的片面性选择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度不够、公信度不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实施的重要阻碍,思想政治知识的强制传播又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法制教育对行为的强制威慑来减少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但是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的震慑,还需要对公民实施德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更需要二者结合进行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统一性的实践方法
(一)调整思想观念,使二者融合在一起
教育观念的调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由于一般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相对欠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回事,法制教育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法制教育重要,而且法制教育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小部分,二者的关系是从属关系。然而,实际上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两者是互相弥补的,不存在谁从属于谁的问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将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学生能在思想观念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在统一在一起就需要教师的协调和在思想上的引导。调整思想观念,使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融合在一起,就必须树立二者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的观念,只是从不同视角对人的规范教育,都是为了实现和谐有序社会,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而实施的教育。防止思想误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二)并重兼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和法律素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应并重兼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和法律素养。
当今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坚持由始贯终的、完整的目的观,塑造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兼施,以一体化思想着重研究,追求育人目标上的完美结合。并重兼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和法律素养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从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等思想引导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施等教学实践方面都要贯彻这一并重兼施思想,才能实现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意识观念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廖平,陈世鸿,汪长亮.论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教育的统一性及路径[J].学理论,2016(8).
[2]吴爱明.论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3]耿秋兰.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39-01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多元化,约束人们行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知识都在当今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被逐渐重视起来。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在一个国家中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其思想政治体系所追求的价值和法律体系的目标都是能和谐统一的。因为这二者都是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理念和利益的重要体系。在我国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知道只有法德并举,才能刚柔相济,最终达到长治久安、国泰民安。因此,就必须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确保其在治国中有机地集合,才是通过对人的本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实施在内容上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人才素质培养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是个人教育的重要表现,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具备全面素质的大学生是祖国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思想政治品质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二者结合的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在素质形成上是结合在一起的。
(二)关系上的互补,效果上的促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在思想上引导,使学生形成自律机制,而法制教育侧重于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必须遵守性实现他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关系上呈现出互补性。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大学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目标和价值上体现出一致性,主要是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政治信仰的传播,使人们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标准,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法制教育则是在法律制裁的过程中对支配人的行为的心理上产生效应,或是抑制或是弱化导致犯罪和违法人的不良动机,鼓励人的合法行为,将法律规范外在的他律因素转变成思想观念内在上的指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为法制的推行奠定了思想基础,法制教育从行为指引上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规范。
当前思想价值观念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性日益明显,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很难统一的片面性选择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度不够、公信度不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实施的重要阻碍,思想政治知识的强制传播又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法制教育对行为的强制威慑来减少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但是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的震慑,还需要对公民实施德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更需要二者结合进行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统一性的实践方法
(一)调整思想观念,使二者融合在一起
教育观念的调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由于一般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相对欠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回事,法制教育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法制教育重要,而且法制教育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小部分,二者的关系是从属关系。然而,实际上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两者是互相弥补的,不存在谁从属于谁的问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将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学生能在思想观念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在统一在一起就需要教师的协调和在思想上的引导。调整思想观念,使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融合在一起,就必须树立二者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的观念,只是从不同视角对人的规范教育,都是为了实现和谐有序社会,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而实施的教育。防止思想误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二)并重兼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和法律素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应并重兼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和法律素养。
当今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坚持由始贯终的、完整的目的观,塑造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兼施,以一体化思想着重研究,追求育人目标上的完美结合。并重兼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和法律素养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从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等思想引导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施等教学实践方面都要贯彻这一并重兼施思想,才能实现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意识观念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廖平,陈世鸿,汪长亮.论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教育的统一性及路径[J].学理论,2016(8).
[2]吴爱明.论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3]耿秋兰.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