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有三:一是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二是中东的伊斯兰文明,三是东方的儒释道文明。每一种文明代表了相应的哲学思想,比较巧合的事情就是,以上的几种文明几乎都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因此那个时期有一个名字,叫做轴心文明时期,世界上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比如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孔子以及老子等,堪称是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时期。而我今天所要研究的,是老子的思想。注意,是老子的思想,而不是老子本人,因为我对老子本人的生平事迹并不感兴趣,也觉得研究那些没多大意义。我之所以选了老子而不是其他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首先,我要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那么我就不能跑题去讲苏格拉底哲学,而应该介绍中国人创立的哲学。其次,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很多,我为什么不去讲孔子,不去讲韩非子,不去讲墨子呢?并非是他们的哲学思想不精深,而是因为老子的哲学思想比他们更精深,毫不夸张地说,我认为老子可以超越他们一切。我知道,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最为深远,这有历史原因。老子所代表的思想是道教。其实我不太喜欢用“教”来指代道家思想,总感觉有宗教的意味,我以下所有的“道教”表示的含义均是“道家思想”。道教代表了中国独特的一种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甚至后来影响到了东方其他国家,比如一会儿会讲到的日本。所以林语堂会说:“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句话说得非常的贴切,既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基因,儒和道,又表明了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但我刚刚提到,由于我更偏爱道文化,所以我现在就来讲一讲我所理解的道,我想以小标题的形式来论一论道,因此这篇论文包括以下六个部分:道家的“无为”与安住当下的思想、道家的“无知”与不评判的思想、道家的“反动”与“绝圣弃智”思想、道家的“无欲”思想辨析、道家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与儒家的对立统一。
(一)道家的“无为”与安住当下的思想
乍一看,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无为”和安住当下有何关系?其实呢,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不一定对,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众所周知,无为是道教里面最为重要和核心的内容,所以我要放在第一点。道教最具有魅力的部分也就是这个无为。无为思想的全称叫做“无为而无不为”,这就很神奇了,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了,听上去很荒谬。想象一下,如果你天天什么都不做,也不去上课,也不做作业,就吃了睡睡了吃,就能有所作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种“无为”只会让你更加地“无为”。那么老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表达的“无为”不是让我们成天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让我们不要刻意去改变那些“不可为”之事,要做好我们应当做的事,依时顺势。回到刚刚那个例子,既然我们是学生,而且都处于记忆力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黄金阶段,况且又在南京大学这样一个令全国学子向往的平台上,显然,按时上课听讲我们就是在“依时顺势”,保留了我们是南大学生这样一个属性,那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了。相反,如果我们破坏了“南大学生”这一属性,天天去谈恋爱、玩游戏或者去搞和学习无关的兼职,那最终的结果只会更加平庸,更加一事无成。辨析了“无为”这个概念,我想讲一讲无为和安住当下的联系。我把世上的人分为三类:一类是永远活在过去的人,他们热衷于回忆,一类是善于计划,喜欢为将来做打算,一类是只忙于眼前的事,不会考虑十分钟以后的事,活在当下。第一类人容易抑郁,第二类人容易焦虑,最后一类人最从容,不管最后一类人有没有成功,但是从心态上已经战胜了其他人,第三类人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对于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如果提前费尽心思去考虑、算计,那就是没有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因为老子主张“因时顺势”,因的是什么时?顺的是什么势?当然是此时此刻当下的“时”,当下的“势”,见招拆招,因为只有当下的问题才是“实”的,其他皆是虚妄。这里的“无为”就体现在,我们不必要去做过多的计划来应对未来,一切事情因缘和合,倘若我们对未来思虑过多,就会损耗掉大量心理能量,往往只做眼前事,解决眼前困难反而更容易成功,就是因为把注意力全部聚焦在具体的问题上了,心理能量没有被损耗,所以赢得的是从容和心灵上的自在。
(二)道家的“无知”与不评判思想
有人會问我,这里的“无知”读音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读音皆可。如果读音为1声,那么含义就是“知识”。读音为4声,含义就是“智慧”,这种情况我会在“绝圣弃智”的版块讨论,因此这里就按照读音为1声。道家主张人不应该有知识,为什么呢?因为知识产生了判断,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2岁的小孩,几乎没有任何知识,那么他就产生不了评判,他不会认为1+1=2是对的。当他逐渐从周围环境吸收知识时,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评判体系,审美观。这些都是知识带给他的。这里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科学知识,一类是经验知识。不管怎样,这些知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由人的大脑产生,准确的说是由一个叫做“思维”的东西产生的。知识产生了标准,比如我们从小都被告知,老鼠是四害之一,是“坏”的,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好”的。可是老子认为,为什么老鼠就是坏的而狗就是好的呢?老鼠吃粮食是他们本性使然,凡是彰显了自身的本性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世界没有老鼠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初中都学过食物链,应该不难明白这些道理。倘若我们用高科技的方法对老鼠赶尽杀绝,那就是破坏了自然,违背了真善美。道家指出,一切的根源都应归罪于主观标准的存在,归罪于人的大脑,归罪于人的思维。消除了主观判断,我们就能尊重天地万物的差异性,保留他们的自性,所以不难看出,道教是提倡自由的,多元化的一种思想。
(三)道家的“反动”与“绝圣弃智”的思想
这一节讲到的是道家的历史观。道家学派的人认为历史不应该向前发展,而应该回归到最原始、最本真的那种状态。现在的“反动”我们都赋予它贬义,而且历史的发展趋势的确是向前发展的,不论是意识形态还是生产水平。老子可能永远也想不到今天的我们出门可以不带现金,用手机扫一下就可以实现商品交易。科技的进步确实带给我们便利,而这些全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老庄一派很反对这种进步,尤其是庄子,他在《胠箧》一文中明确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也认为,人应该大智若愚,不可过于精明,这样才能返璞归真。虽然道教的“绝圣弃智”的反对历史进步的思想在今天看来确实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在赞扬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进步的同时,是否考虑到科技带给我们的灾难?番茄比小时候吃的更红了,是用激素打出来的;猪肉吃起来不香了,因为为了快点宰割不惜用饲料催肥;战争使用的核武器使成千上万的人家破人亡;大棚蔬菜水果、转基因食品丧失了本来的味道……我们很难肯定,未来的若干年后,毁灭掉人类的会不会是人类自己。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道家的“无欲”思想辨析
林则徐有句名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估计林则徐也是道教的忠实粉丝。道教里面的无欲许多人容易误解,认为无欲就是没有欲望,认为要“禁欲”,其实道家所表达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每个人都要吃饭、睡觉,七情六欲,这些是正常的,符合人的本性和自然规律。道教从来不会主张人压抑自己的本性。所以这里的无欲我们要理解成“少欲”,即去掉过多的欲望,保留人基本的欲望。过多的欲望只会让人变得更贪婪和更脆弱。我们可以看一下,那些清心寡欲的人往往内心都很强大,因为内心少了枷锁。这其实也是返本归真的一种表现。
(五)道家对近代日本文化的影响
道教不仅仅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甚至还影响到了许多东方国家比如朝鲜、日本等,这里我以日本为例,讲一讲如何影响日本文化的。我为什么会说道教影响了日本呢?那是因为在19世纪的日本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精神学家森田·正马。他是森田疗法的鼻祖,何谓森田疗法呢?这是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一类人的特效药。患者的共同点是有神经质人格,而森田疗法的核心理念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这八个字充分体现了道教思想。森田疗法引导患者面对自己的痛苦情绪时不要理会和抵抗,要听之任之,最终情绪会自然消退。这与道家的“無为而治”的观点如出一辙。森田认为,如果我们对情绪采取压抑的态度,那么就是在对抗我们的本能,也就违背了道家提倡的“自然”了。因此森田可以算得上是道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如果说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体现的是西方的理性主义,那么日本的森田疗法就体现了东方独特的道家思想。
(六)道家与儒家的对立统一
回到林语堂的那句话,“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儒道两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为什么说它们对立?因为儒家主张“入世有为”,而道家主张“超世无为”。儒家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而道家则是前面提到的“依时顺势”的态度,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儒家主张人应该努力在有生之年立德、立功和立言,道家认为终身不仕才是自己的归止。由此可见儒道两家的矛盾对立之处。我们不能说孰优孰劣,但是我想说的是,道家的思想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宁静,自在和喜悦。注意我用的词语是喜悦而不是快乐。喜悦是那种持久的,淡淡的而非一时的那种狂热。中国文化相比于西方文化的一个优越性在于,对立的东西可以统一,比如我们熟知的阴和阳,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而儒道的统一早在老子和孔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记载称,孔子曾请教过老子一些哲学问题,他们的对话我不列出了,有兴趣者自行查阅。谈话的结果是,孔子十分钦佩老子的思想,这次的对话或许对日后孔子的潜心治学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儒道两家的统一在我看来总结为一句话: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练就一双慧眼,识别这二者的区别。
(一)道家的“无为”与安住当下的思想
乍一看,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无为”和安住当下有何关系?其实呢,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不一定对,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众所周知,无为是道教里面最为重要和核心的内容,所以我要放在第一点。道教最具有魅力的部分也就是这个无为。无为思想的全称叫做“无为而无不为”,这就很神奇了,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了,听上去很荒谬。想象一下,如果你天天什么都不做,也不去上课,也不做作业,就吃了睡睡了吃,就能有所作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种“无为”只会让你更加地“无为”。那么老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表达的“无为”不是让我们成天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让我们不要刻意去改变那些“不可为”之事,要做好我们应当做的事,依时顺势。回到刚刚那个例子,既然我们是学生,而且都处于记忆力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黄金阶段,况且又在南京大学这样一个令全国学子向往的平台上,显然,按时上课听讲我们就是在“依时顺势”,保留了我们是南大学生这样一个属性,那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了。相反,如果我们破坏了“南大学生”这一属性,天天去谈恋爱、玩游戏或者去搞和学习无关的兼职,那最终的结果只会更加平庸,更加一事无成。辨析了“无为”这个概念,我想讲一讲无为和安住当下的联系。我把世上的人分为三类:一类是永远活在过去的人,他们热衷于回忆,一类是善于计划,喜欢为将来做打算,一类是只忙于眼前的事,不会考虑十分钟以后的事,活在当下。第一类人容易抑郁,第二类人容易焦虑,最后一类人最从容,不管最后一类人有没有成功,但是从心态上已经战胜了其他人,第三类人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对于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如果提前费尽心思去考虑、算计,那就是没有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因为老子主张“因时顺势”,因的是什么时?顺的是什么势?当然是此时此刻当下的“时”,当下的“势”,见招拆招,因为只有当下的问题才是“实”的,其他皆是虚妄。这里的“无为”就体现在,我们不必要去做过多的计划来应对未来,一切事情因缘和合,倘若我们对未来思虑过多,就会损耗掉大量心理能量,往往只做眼前事,解决眼前困难反而更容易成功,就是因为把注意力全部聚焦在具体的问题上了,心理能量没有被损耗,所以赢得的是从容和心灵上的自在。
(二)道家的“无知”与不评判思想
有人會问我,这里的“无知”读音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读音皆可。如果读音为1声,那么含义就是“知识”。读音为4声,含义就是“智慧”,这种情况我会在“绝圣弃智”的版块讨论,因此这里就按照读音为1声。道家主张人不应该有知识,为什么呢?因为知识产生了判断,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2岁的小孩,几乎没有任何知识,那么他就产生不了评判,他不会认为1+1=2是对的。当他逐渐从周围环境吸收知识时,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评判体系,审美观。这些都是知识带给他的。这里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科学知识,一类是经验知识。不管怎样,这些知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由人的大脑产生,准确的说是由一个叫做“思维”的东西产生的。知识产生了标准,比如我们从小都被告知,老鼠是四害之一,是“坏”的,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好”的。可是老子认为,为什么老鼠就是坏的而狗就是好的呢?老鼠吃粮食是他们本性使然,凡是彰显了自身的本性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世界没有老鼠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初中都学过食物链,应该不难明白这些道理。倘若我们用高科技的方法对老鼠赶尽杀绝,那就是破坏了自然,违背了真善美。道家指出,一切的根源都应归罪于主观标准的存在,归罪于人的大脑,归罪于人的思维。消除了主观判断,我们就能尊重天地万物的差异性,保留他们的自性,所以不难看出,道教是提倡自由的,多元化的一种思想。
(三)道家的“反动”与“绝圣弃智”的思想
这一节讲到的是道家的历史观。道家学派的人认为历史不应该向前发展,而应该回归到最原始、最本真的那种状态。现在的“反动”我们都赋予它贬义,而且历史的发展趋势的确是向前发展的,不论是意识形态还是生产水平。老子可能永远也想不到今天的我们出门可以不带现金,用手机扫一下就可以实现商品交易。科技的进步确实带给我们便利,而这些全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老庄一派很反对这种进步,尤其是庄子,他在《胠箧》一文中明确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也认为,人应该大智若愚,不可过于精明,这样才能返璞归真。虽然道教的“绝圣弃智”的反对历史进步的思想在今天看来确实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在赞扬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进步的同时,是否考虑到科技带给我们的灾难?番茄比小时候吃的更红了,是用激素打出来的;猪肉吃起来不香了,因为为了快点宰割不惜用饲料催肥;战争使用的核武器使成千上万的人家破人亡;大棚蔬菜水果、转基因食品丧失了本来的味道……我们很难肯定,未来的若干年后,毁灭掉人类的会不会是人类自己。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道家的“无欲”思想辨析
林则徐有句名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估计林则徐也是道教的忠实粉丝。道教里面的无欲许多人容易误解,认为无欲就是没有欲望,认为要“禁欲”,其实道家所表达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每个人都要吃饭、睡觉,七情六欲,这些是正常的,符合人的本性和自然规律。道教从来不会主张人压抑自己的本性。所以这里的无欲我们要理解成“少欲”,即去掉过多的欲望,保留人基本的欲望。过多的欲望只会让人变得更贪婪和更脆弱。我们可以看一下,那些清心寡欲的人往往内心都很强大,因为内心少了枷锁。这其实也是返本归真的一种表现。
(五)道家对近代日本文化的影响
道教不仅仅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甚至还影响到了许多东方国家比如朝鲜、日本等,这里我以日本为例,讲一讲如何影响日本文化的。我为什么会说道教影响了日本呢?那是因为在19世纪的日本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精神学家森田·正马。他是森田疗法的鼻祖,何谓森田疗法呢?这是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一类人的特效药。患者的共同点是有神经质人格,而森田疗法的核心理念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这八个字充分体现了道教思想。森田疗法引导患者面对自己的痛苦情绪时不要理会和抵抗,要听之任之,最终情绪会自然消退。这与道家的“無为而治”的观点如出一辙。森田认为,如果我们对情绪采取压抑的态度,那么就是在对抗我们的本能,也就违背了道家提倡的“自然”了。因此森田可以算得上是道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如果说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体现的是西方的理性主义,那么日本的森田疗法就体现了东方独特的道家思想。
(六)道家与儒家的对立统一
回到林语堂的那句话,“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儒道两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为什么说它们对立?因为儒家主张“入世有为”,而道家主张“超世无为”。儒家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而道家则是前面提到的“依时顺势”的态度,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儒家主张人应该努力在有生之年立德、立功和立言,道家认为终身不仕才是自己的归止。由此可见儒道两家的矛盾对立之处。我们不能说孰优孰劣,但是我想说的是,道家的思想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宁静,自在和喜悦。注意我用的词语是喜悦而不是快乐。喜悦是那种持久的,淡淡的而非一时的那种狂热。中国文化相比于西方文化的一个优越性在于,对立的东西可以统一,比如我们熟知的阴和阳,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而儒道的统一早在老子和孔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记载称,孔子曾请教过老子一些哲学问题,他们的对话我不列出了,有兴趣者自行查阅。谈话的结果是,孔子十分钦佩老子的思想,这次的对话或许对日后孔子的潜心治学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儒道两家的统一在我看来总结为一句话: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练就一双慧眼,识别这二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