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通过质疑、释疑过程促进其能力的形成,获得情感体验,作出价值判断。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问题意识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意识强的学生,有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必然是一个在认知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的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从而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大大扩充了知识量,提升思维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通过质疑、释疑过程促进其能力的形成,获得情感体验,作出价值判断。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
1 用生动的感性材料,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尽可能选用生动有趣的经典事例和材料辅助课堂教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很多理论都比较抽象,容易让学生乏味,抑制学生的思考和问题意识的产生。如果教师能运用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引起学生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高二思想政治中关于《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教学,我选用了一则叫《一阵风看世界》(有改动)的故事辅助教学,内容是:在一个海边,三个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少女在海滩上漫步。突然,一阵海风袭来,美国女孩急忙双手按着帽子;日本女孩则双手紧紧按着裙子;而那位中国女孩是一手按着帽子一手按裙子。学生十分好奇三个少女的奇怪举动,急切想弄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位女孩的行为差异。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萌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意识。
2 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联想与思考。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字、图片及视频材料等,让学生处在直观的多维教学情景中边观察边思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多个器官更好地感知、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原理,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在《市场交易的原则》一框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赵丽蓉老师的小品《打工奇遇记》,央视记者拍摄到的“注水鸭”“计程车司机整改计程表宰客”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被带进了一个真实的商品交易市场中正目睹各色的交易活动,兴趣盎然,触动了他们的连锁思考:这些经营者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何避免这些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发生?怎样规范市场交易的活动,保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进行?等等。
3 利用思维矛盾,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预设两难问题交由学生思考,利用两难问题,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教学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实施鼓励人口生育的人口政策,而我国却是严格控制人口出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向学生介绍了当前社会中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发展的相关资料。此时,我设计了两难问题,交由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不像俄罗斯、加拿大等国一样实施鼓励人口生育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会不会引发社会问题,比如导致老年人心理畸形发展,生活无人照料?我国应不应该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等。学生陷入疑惑之中,似乎“难以自拔”。此时,教师的引导可谓顺水推舟,收到水到渠成之效,既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标,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4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即使学生提出离奇怪诞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考、爱护学生和激励学生,而不是采取压制或漠视学生的态度。这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畏惧心理障碍,推动师生之间正常交流与探讨问题,带动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促进其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和大胆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甚至很荒唐,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教师不能总是充当权威、仲裁者,拿固定的标尺去衡量学生。对学生的一些想法,教师可以暂缓评价,允许“不确定性”的存在。同时,对教师一节课的评价也要有所改变,并非每一节课都要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要认为学生“没有问题了”便是大功告成了。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因此,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学贵有疑,教贵存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而其本身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问题意识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意识强的学生,有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必然是一个在认知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的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从而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大大扩充了知识量,提升思维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通过质疑、释疑过程促进其能力的形成,获得情感体验,作出价值判断。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
1 用生动的感性材料,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尽可能选用生动有趣的经典事例和材料辅助课堂教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很多理论都比较抽象,容易让学生乏味,抑制学生的思考和问题意识的产生。如果教师能运用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引起学生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高二思想政治中关于《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教学,我选用了一则叫《一阵风看世界》(有改动)的故事辅助教学,内容是:在一个海边,三个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少女在海滩上漫步。突然,一阵海风袭来,美国女孩急忙双手按着帽子;日本女孩则双手紧紧按着裙子;而那位中国女孩是一手按着帽子一手按裙子。学生十分好奇三个少女的奇怪举动,急切想弄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位女孩的行为差异。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萌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意识。
2 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联想与思考。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字、图片及视频材料等,让学生处在直观的多维教学情景中边观察边思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多个器官更好地感知、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原理,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在《市场交易的原则》一框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赵丽蓉老师的小品《打工奇遇记》,央视记者拍摄到的“注水鸭”“计程车司机整改计程表宰客”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被带进了一个真实的商品交易市场中正目睹各色的交易活动,兴趣盎然,触动了他们的连锁思考:这些经营者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何避免这些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发生?怎样规范市场交易的活动,保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进行?等等。
3 利用思维矛盾,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预设两难问题交由学生思考,利用两难问题,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教学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实施鼓励人口生育的人口政策,而我国却是严格控制人口出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向学生介绍了当前社会中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发展的相关资料。此时,我设计了两难问题,交由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不像俄罗斯、加拿大等国一样实施鼓励人口生育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会不会引发社会问题,比如导致老年人心理畸形发展,生活无人照料?我国应不应该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等。学生陷入疑惑之中,似乎“难以自拔”。此时,教师的引导可谓顺水推舟,收到水到渠成之效,既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标,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4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即使学生提出离奇怪诞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考、爱护学生和激励学生,而不是采取压制或漠视学生的态度。这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畏惧心理障碍,推动师生之间正常交流与探讨问题,带动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促进其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和大胆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甚至很荒唐,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教师不能总是充当权威、仲裁者,拿固定的标尺去衡量学生。对学生的一些想法,教师可以暂缓评价,允许“不确定性”的存在。同时,对教师一节课的评价也要有所改变,并非每一节课都要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要认为学生“没有问题了”便是大功告成了。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因此,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学贵有疑,教贵存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而其本身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