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化学复习,是促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帮助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关键时期,也是关系到学生的素质能否得到提升,能否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关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进行有效备考就显得十分重要。
化学高考《考试说明》指出:化学科考试旨在测试学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学生能够初步利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显然高考注重能力考查,只有那些基础扎实、能力强的考生才能充分发挥和表现他们的能力。
一、了解高考、学习“考纲”
最新高考化学命题指导思想是:“强调考查与大学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对化学学科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选拔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好、潜力大、有创新意识的考生。”试卷难易比例为:容易题占30%、中等难度题占60%、难题占10%。从中可看出基础知识和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所以要学习考试说明和掌握“考纲”,吃透精神,掌握高考要求,以免复习时走弯路。
二、立足双基,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从对理科综合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学科间知识渗透融合的新型题型外,还保留了相当比例单一学科的题型,所考查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占相当的比例,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各学科的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地梳理和归纳,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然后做出适合自己理解的知识结构图。知识的系统化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避免死记硬背,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效应。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化学知识的内在的逻辑结构,整体组织复习课的教学工作,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结成“网”,并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把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比较,分析知识的特点和联系,系统地概括知识的相关网络体系。例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抓住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物质的分析,加以指导、归纳、总结。如卤族元素的代表氯元素,通过对氯气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复习,带动对整个卤族元素的认识,运用类比方法,归纳出“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进一步掌握同族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规律。
三、解题时要树立宏观意识,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解题能力,是复习的最终目的。拿到题后,别急于动手做,先从宏观上看它是属于哪一章、哪一题型,因为不同章节都有各自的解题思路。例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这一章一般用“位、构、性”的关系解题,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镁铝》这一章解计算题經常用终态分析法或原子守恒;《铁》这一章常考查反应前后的规律;《电解质溶液》这一章解比较离子浓度大小的题时应处理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问题;做速率的计算时,别忘了单位的换算等。
另外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做题顺序和方法,平时就应该寻找在解题方法上的规律,树立宏观的意识。这种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譬如在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无非是从电离、水解、电荷守恒等方面来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与否,最应该注意的是,是否给出反应物的量,“少量”、“过量”、“等物质的量”等等,给出的量不一样,反应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这是最容易错的地方。对有机反应信息题,首先要读懂、理解题给的信息,尤其是信息中的反应过程,推导有机物时就要充分利用题给信息(多数是依样画葫芦),结合官能团性质或反应中分子式的差异来解决。设计实验时一般是从“原理成立、操作简捷、现象明显、结果正确、安全环保、节约能源”等几方面考虑。认识解题的规律性,既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四、加强规范化训练,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每年高考阅卷时都能看到一些考生的多处因非智力因素而失分的情况,十分可惜,这都是因为平时规范化训练不够造成的,或因为个人马虎所致,因此在平时练习时必须十分注意这些所谓小事。如元素符号与名称,电子式还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还是结构式,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等,又如单位的符号、换算,醛基应写成-CHO,不能简写成CHO,方程式的配平、条件都必须完备,等等,否则都有可能因为忽略这些细节被扣分。
总之,高三化学复习备考既紧张辛苦又至关重要,要求每个教师根据高考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复习工作。教师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有效的复习策略也是不可缺少的,复习思路决定学生的出路。只要教师在复习中认真分析,及时总结,并能够结合高考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制定复习策略,高考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化学高考《考试说明》指出:化学科考试旨在测试学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学生能够初步利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显然高考注重能力考查,只有那些基础扎实、能力强的考生才能充分发挥和表现他们的能力。
一、了解高考、学习“考纲”
最新高考化学命题指导思想是:“强调考查与大学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对化学学科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选拔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好、潜力大、有创新意识的考生。”试卷难易比例为:容易题占30%、中等难度题占60%、难题占10%。从中可看出基础知识和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所以要学习考试说明和掌握“考纲”,吃透精神,掌握高考要求,以免复习时走弯路。
二、立足双基,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从对理科综合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学科间知识渗透融合的新型题型外,还保留了相当比例单一学科的题型,所考查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占相当的比例,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各学科的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地梳理和归纳,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然后做出适合自己理解的知识结构图。知识的系统化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避免死记硬背,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效应。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化学知识的内在的逻辑结构,整体组织复习课的教学工作,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结成“网”,并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把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比较,分析知识的特点和联系,系统地概括知识的相关网络体系。例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抓住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物质的分析,加以指导、归纳、总结。如卤族元素的代表氯元素,通过对氯气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复习,带动对整个卤族元素的认识,运用类比方法,归纳出“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进一步掌握同族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规律。
三、解题时要树立宏观意识,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解题能力,是复习的最终目的。拿到题后,别急于动手做,先从宏观上看它是属于哪一章、哪一题型,因为不同章节都有各自的解题思路。例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这一章一般用“位、构、性”的关系解题,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镁铝》这一章解计算题經常用终态分析法或原子守恒;《铁》这一章常考查反应前后的规律;《电解质溶液》这一章解比较离子浓度大小的题时应处理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问题;做速率的计算时,别忘了单位的换算等。
另外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做题顺序和方法,平时就应该寻找在解题方法上的规律,树立宏观的意识。这种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譬如在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无非是从电离、水解、电荷守恒等方面来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与否,最应该注意的是,是否给出反应物的量,“少量”、“过量”、“等物质的量”等等,给出的量不一样,反应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这是最容易错的地方。对有机反应信息题,首先要读懂、理解题给的信息,尤其是信息中的反应过程,推导有机物时就要充分利用题给信息(多数是依样画葫芦),结合官能团性质或反应中分子式的差异来解决。设计实验时一般是从“原理成立、操作简捷、现象明显、结果正确、安全环保、节约能源”等几方面考虑。认识解题的规律性,既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四、加强规范化训练,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每年高考阅卷时都能看到一些考生的多处因非智力因素而失分的情况,十分可惜,这都是因为平时规范化训练不够造成的,或因为个人马虎所致,因此在平时练习时必须十分注意这些所谓小事。如元素符号与名称,电子式还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还是结构式,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等,又如单位的符号、换算,醛基应写成-CHO,不能简写成CHO,方程式的配平、条件都必须完备,等等,否则都有可能因为忽略这些细节被扣分。
总之,高三化学复习备考既紧张辛苦又至关重要,要求每个教师根据高考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复习工作。教师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有效的复习策略也是不可缺少的,复习思路决定学生的出路。只要教师在复习中认真分析,及时总结,并能够结合高考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制定复习策略,高考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责任编辑 廖银燕)